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综合练习)(含解析)-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综合练习)(含解析)-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23:35:57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点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2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材料高
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3 .1949 年 6 月 19 日, 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 亟待商筹, 特派邓颖超
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
A .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 .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考点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4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 一面向西藏进军, 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西藏。经过谈判, 1951 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描述的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文化大革命 D .第一个五年计划
5 .英国学者罗伯特 · 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说: “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
界大国。 ”他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C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 .1951 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高达 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解放西藏的需要 C .抗美援朝的需要 D .“一五”计划的开展
7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 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
人物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彭德怀 D .雷锋
8 .土地改革后, “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 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 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种上花
生和棉花。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 )
A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 .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如图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图 1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 插界标 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 烈拥护
A .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10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11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材料高
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12 .1949 年 6 月 19 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
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
A .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 .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 一面向西藏进军, 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西藏。经过谈判, 1951 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描述的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文化大革命 D .第一个五年计划
14 .英国学者罗伯特 · 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说:“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
界大国。 ”他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C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5 .1951 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高达 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解放西藏的需要 C .抗美援朝的需要 D .“一五”计划的开展
16 .在朝鲜战场上, 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 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 抛头颅洒热血, 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
人物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彭德怀 D .雷锋
17 .土地改革后, “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
花生和棉花。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 )
A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 .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 .(考法一:大事年表型)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1851—1864 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 年 武昌起义
1912 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3 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 年 五四运动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 年 中共三大召开
1924 年 国共合作实现
1926 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 年 10 月至 1928 年 4 月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1937 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945 年 日本宣布投降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 年 4 月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上述材料中“二次革命” 的发动者是谁?这次革命是反对谁?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该“转折点”事件是由哪一次国
际会议引发的?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考法二:文学艺术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
没有先锋。
材料一 况茶叶大黄(一种药材) ,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任凭) 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新
惜(吝啬),恩莫大焉 …
——摘自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知西
人极藐水师 …
——摘自《魏源集》(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如下图
(2)材料二中①和②所指人物分别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三个人物事迹的共同点。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中, 杨根思所在部队奉命坚守"1071 高地"。当敌人第九次涌上来时, 杨根思毅然 抱起炸药包, 与敌人同归于尽, 警死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宋阿毛所在的部队负责在低至零下四十度 的天气中坚守死鹰岭高地, 牺牲前他留下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
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微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摘编自王喜《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两位志愿军英雄誓死坚守任务的目的,并分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
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新时代浦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部分) :
陈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
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的"逆行者" 。自新冠疫情以来,从缩短核酸检测时 间到研制新型疫苗, 陈薇与团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为此番中国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 年获人民英雄称号。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主题?
3 .(考法三:特点、特征型)在漫长的岁月里,旧中国的农民们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梦寐以求能够拥有
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 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 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第七条 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
财产,不得侵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 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 那有多 高兴啊!现在…… 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
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并结合所学回答我国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土地改革后所有制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梦想实现”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农民生产劲头变大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专题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0 小题 20 分)
1 .(2023·四川眉山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人民日报 1949 年 9 月 29 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 .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2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上文
所述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抗美援朝
3 .(2023·江苏泰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0 年 8 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 国家名片” 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
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 .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4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 “ 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
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
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
着买, 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 ”材料反映当时( )
A .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 .(2022·四川阿坝 · 统考中考真题)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保卫中国人民的和
平生活而英勇献身的战争是( )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6 .(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新中国的几代人,都把自己对一场战争的感受,把一个民族的尊严, 浓缩进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浓缩进了《英雄儿女》和《上甘岭》。下列属于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
是( )
A .杨靖宇 B .左权 C .邱少云 D .雷锋
7 .(2023·湖北荆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1 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 2 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
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8 .(2023·山东济南 · 统考中考真题) 20 世纪 50 年代初, 许多农民见面时的问候语由“老乡, 吃了吗? ”变为
“ 同志,翻身了吗?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C .人民公社的成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 .(2022·黑龙江牡丹江 · 统考中考真题) “土地改革后, 农民早出晚归, 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 到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说明土地改革(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10 .(2022·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 下表反映了 1947-1952 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出
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农民土地占有情况
1948 年 冀中区、北岳区 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
热河 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 240 万亩
1952 年 全国 农民所得到的土地占总面积的 95%
(
A
.减租减息
)B .土地改革 C .土地改造 D .改革开放
二、综合题(第 11 题 12 分,第 12 题 8 分,第 13 题 10 分;共 30 分)
11 .(2023·西藏 · 统考中考真题) 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
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会议 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
会议 地点 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人
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会师歌(歌词)
红军歌曲
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
两万里长征,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 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公告。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
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
和城防部队共三十万人。
(《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会议名称。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歌词中“伟大的会合”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歌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写出这一事件的时间。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感悟。
12 .(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报刊主要宣传的观点及作用。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 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 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 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 进!前进!前进!进!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 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 抗日 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遥英豪!端起了土 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 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首歌曲创作的时期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部影视作品都取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13 .(2021·湖南郴州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7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材料三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
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 ”的口号。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 万人 30.5 万副 88 万辆 76.7 万头 48 万吨 20.6 万副 8500 只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 价值空前未有, 并且拥有 400 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 配有飞机千架, 舰艇如云, 但为时不过 3 年就被“ 小米
加步枪” 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条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结果如
何?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有何感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点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答案】B
【解析】根据年代尺可知,第一幅图反映了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幅图反映了 1949 年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 的统治,因此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到 1949 年渡江战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B 项正确;国民革 命时期时间是 1924 年至 1927 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 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 14 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特别是 8 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取得了最
后的胜利,排除 C 项; 1927 年到 1937 年属于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材料高
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 20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C 项正确;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排除 A 项;抗日 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但是它并没有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 B 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
地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1949 年 6 月 19 日, 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 亟待商筹, 特派邓颖超
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
A .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 .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 北上”和所学知识可知,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 600 余 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 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A 项正确;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 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 B 项;恢复民主
党派的各级组织,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材料中都没有提及,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考点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4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 一面向西藏进军, 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西藏。经过谈判, 1951 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描述的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A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文化大革命
D .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 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了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和平解放西 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材料描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 A 项正确;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 B 项;文化大革命发生在 1966-1976 年,排除 C 项;1953-1957 年,中国进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英国学者罗伯特 · 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说: “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
界大国。 ”他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C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结合所学可知, 抗美援
朝战争的胜利,使世界各国不再轻视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项正确;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题干内容未涉及,排除 AB 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1951 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高达 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解放西藏的需要 C .抗美援朝的需要 D .“一五”计划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51 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 年 10 月,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 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 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附近。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 略战争的胜利, C 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时间是 1949 年,排除 A 项;解放西藏是以和平的方式,排除 B 项;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 年——1957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 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
人物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彭德怀 D .雷锋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 在朝鲜战场上,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 纹丝不动, 直至被大火吞噬, 壮烈牺牲, B 项 正确;黄继光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 为部队前进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模范, 排除 A 项;彭德怀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指挥,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雷锋是解放军的好战士,但与抗美援朝战
争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土地改革后, “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 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 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种上花
生和棉花。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 )
A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 .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结合所学可 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 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 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在 1945 年,与题干时间“1951 年”信 息不符,排除 A 项;土地改革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了土地私有制,三 大改造后才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 B 项;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如图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图 1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 插界标 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 烈拥护
A .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 图 1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 ,“ 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1 ,1947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
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图 2 ,1950 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 行土地改革, 1952 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 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因 此材料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项正确;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图 1 解放战 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排除 A 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图 1 图 2 土地改革内容不符,土地改 革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 C 项;确立了土地公有制,与图 1 图 2 土地改革内容不符,
与三大改造相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答案】B
【解析】根据年代尺可知,第一幅图反映了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幅图反映了 1949 年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 的统治,因此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到 1949 年渡江战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B 项正确;国民革 命时期时间是 1924 年至 1927 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 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 14 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特别是 8 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取得了最
后的胜利,排除 C 项; 1927 年到 1937 年属于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材料高
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 20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C 项正确;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排除 A 项;抗日 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但是它并没有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 B 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
地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 .1949 年 6 月 19 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
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
A .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 .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 北上”和所学知识可知,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 600 余 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 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A 项正确;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 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 B 项;恢复民主
党派的各级组织,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材料中都没有提及,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1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 一面向西藏进军, 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西藏。经过谈判, 1951 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描述的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文化大革命 D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 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了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和平解放西
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材料描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 A 项正确;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 B 项;文化大革命发生在 1966-1976 年,排除 C 项; 1953-1957 年,中国进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 .英国学者罗伯特 · 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说:“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
界大国。 ”他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C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结合所学可知, 抗美援
朝战争的胜利,使世界各国不再轻视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项正确;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题干内容未涉及,排除 AB 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 .1951 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高达 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解放西藏的需要 C .抗美援朝的需要 D .“一五”计划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51 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 年 10 月,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 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 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附近。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 略战争的胜利, C 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时间是 1949 年,排除 A 项;解放西藏是以和平的方式,排除 B 项;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 年——1957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 .在朝鲜战场上, 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 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 抛头颅洒热血, 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
人物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彭德怀 D .雷锋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 在朝鲜战场上,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 纹丝不动, 直至被大火吞噬, 壮烈牺牲, B 项 正确;黄继光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 为部队前进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模范, 排除 A 项;彭德怀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指挥,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雷锋是解放军的好战士,但与抗美援朝战
争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 .土地改革后, “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
花生和棉花。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 )
A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 .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结合所学可 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 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 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在 1945 年,与题干时间“1951 年”信 息不符,排除 A 项;土地改革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了土地私有制,三 大改造后才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 B 项;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考法一:大事年表型)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1851—1864 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 年 武昌起义
1912 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3 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 年 五四运动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 年 中共三大召开
1924 年 国共合作实现
1926 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 年 10 月至 1928 年 4 月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1937 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945 年 日本宣布投降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 年 4 月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上述材料中“二次革命” 的发动者是谁?这次革命是反对谁?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该“转折点”事件是由哪一次国
际会议引发的?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发动者:孙中山;反对:袁世凯。
(2)转折点:五四运动。会议:巴黎和会。
(3)示例:
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 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工人运动,与国民党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是,正当北伐战争势如劈竹时,蒋介石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 农群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此后虽然波折不断,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伟大的战 略转移——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不计前嫌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共御外辱,击败了日本 侵略者。当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动悍然发动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赢得
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其他正确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1913 年宋教仁遇刺后, 为了反对袁世凯,
孙中山先生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世, 发动“二次革命”。由此可知, “二次革命” 的发动者是孙中山先生, 革
命反对的是窃国大盗袁世凯。
(2)根据所学可知, 一战结束后, 1919 年,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不仅 没有争取到正当权益, 还被列强出卖, 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来, 举国哗然,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这一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由此可知,本小题的答案为“转折点:五四运动。会议:
巴黎和会”
(3)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选取相关事件,拟定正确的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所学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可以选取“ 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拟定观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论述时,首先结合“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 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接着阐述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工人运动,与国民党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基本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后结合所学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阐述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正当北伐战争势如劈竹时,蒋介石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疯狂 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了一 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此后虽然波折不断,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 红军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不计前嫌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 共御外辱, 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当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动悍然发动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
应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 .(考法二:文学艺术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
没有先锋。
材料一 况茶叶大黄(一种药材) ,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任凭) 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新
惜(吝啬),恩莫大焉 …
——摘自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知西
人极藐水师 …
——摘自《魏源集》(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如下图
(2)材料二中①和②所指人物分别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三个人物事迹的共同点。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中, 杨根思所在部队奉命坚守"1071 高地"。当敌人第九次涌上来时, 杨根思毅然 抱起炸药包, 与敌人同归于尽, 警死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宋阿毛所在的部队负责在低至零下四十度 的天气中坚守死鹰岭高地, 牺牲前他留下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
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微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摘编自王喜《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两位志愿军英雄誓死坚守任务的目的,并分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
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新时代浦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部分) :
陈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 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 新冠疫情的"逆行者"。自新冠疫情以来, 从缩短核酸检测时 间到研制新型疫苗, 陈薇与团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为此番中国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 年获人民英雄称号。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主题
【答案】(1)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
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玻利瓦尔;甘地;
共同点∶ 反抗殖民统治,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3)目的∶保家卫国。
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作战。中朝两国军民团结作战。广大
人民的支持。
(4)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杰出人物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恩莫大焉” 、“ 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 具知西人极藐水师”得出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
积极了解西方。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①指的是玻利瓦尔; ②指的是甘地;共同点∶根据“打败了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
南美多地” 、“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等信息可知是反抗殖民统治,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3)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是保家卫国。原因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是正义战,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志愿
军战士的英勇作战,中朝两国军民团结作战和广大人民的支持。
(4)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反映了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杰出人物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
着重要作用。
3 .(考法三:特点、特征型)在漫长的岁月里,旧中国的农民们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梦寐以求能够拥有
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 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 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第七条 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
财产,不得侵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 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 那有多 高兴啊!现在…… 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
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并结合所学回答我国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土地改革后所有制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梦想实现”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农民生产劲头变大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答案】(1)情况:土地占有情况分布不均,占据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占农村人口
少部分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措施:实行土地改革。
(2)特点:注意保护富农和中农;废除地主阶级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变化: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认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士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
地,成了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1)情况: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 地主仅占农村总人口的 10%,却占据了 70%到 80% 的土地,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 90%,却仅仅拥有 20%到 30%的土地,这说明当时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分
布不均,占据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占农村人口少部分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措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将其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保护富农……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可知,土地改革的特点 之一是注意保护富农和中农;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
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废除地主阶级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变化:从材料二中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改革后,土
地所用制从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梦想:根据材料三中的“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
地上耕种”可知,材料三中的“梦想实现”指的是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
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可知,农民之所以生产劲头大,是因为土地改革让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认识:根据所学综合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证明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士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 地,成了土地的主人;材料三中“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说明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
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专题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0 小题 20 分)
1 .(2023·四川眉山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人民日报 1949 年 9 月 29 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 .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9 年 9 月 29 日”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广告,根据材料“可按市价九五折”表明
这个有限公司对新政权的拥护, A 项正确;有限公司不是个体私营企业,材料的一个公司的图片也不能反
应发展迅速,排除 B 项;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 C 项;1954 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上文
所述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抗美援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的力量, B 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 立,排除 A 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排除 C 项;抗美援朝的 胜利, 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保卫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2023·江苏泰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0 年 8 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 国家名片” 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
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 .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答案】A
【解析】据题干“1950 年 8 月”“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 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可知, 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克服困难, 完成了国家紧急任务, 体现 了柳溥庆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可, A 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 1956 年,排除 B 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开始于 1956 年,排除 C 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 “ 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
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
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
着买, 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 ”材料反映当时( )
A .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 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 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 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盛典时挂出来, 或挂的更早一些”可知, 这面国旗是五星红旗。人民“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 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 ,这反映当时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A 项正确;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巩固了新生 政权,排除 B 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统一,排除 C 项;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2022·四川阿坝 · 统考中考真题)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保卫中国人民的和
平生活而英勇献身的战争是( )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 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 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 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发扬高度 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如黄继光、邱少云等, D 项正确;北伐 战争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为目的,排除 A 项; 抗日战争抗击的是日本的侵略者,排除 B 项;解放战争是
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新中国的几代人,都把自己对一场战争的感受,把一个民族的尊严, 浓缩进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浓缩进了《英雄儿女》和《上甘岭》。下列属于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
是( )
A .杨靖宇 B .左权 C .邱少云 D .雷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忠诚主义、革命 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如黄继光、邱少云等, C 项正确;杨靖宇、
左权牺牲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AB 项;雷锋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2023·湖北荆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1 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 2 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
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51 年, 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 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 ”“全国有 2 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结合所学可知, 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抗美援朝。 1950 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B 项正确;开国大典发生在 1949 年,排除 A 项;土地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三大改造 1953 年开始,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2023·山东济南 · 统考中考真题) 20 世纪 50 年代初, 许多农民见面时的问候语由“老乡, 吃了吗? ”变为
“ 同志,翻身了吗?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C .人民公社的成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50,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A 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不 能体现题干变化的原因,排除 B 项;人民公社的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均与题干 20 世纪 50 年
代初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9 .(2022·黑龙江牡丹江 · 统考中考真题) “土地改革后, 农民早出晚归, 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 到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这说明土地改革(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早出晚归, 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 … 到 1951 年, 全国粮食生产量达到 1.4 亿吨,
比 1949 年增长 26.9%”,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 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开始土地改革运动, 到 1952 年底,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实行农民所有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 产获得迅速发展, A 项正确;材料中未有说明土地改革的作用在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排除 B 项;材料 也未涉及到土地改革的作用在于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
工业化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2022·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 下表反映了 1947-1952 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出
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农民土地占有情况
1948 年 冀中区、北岳区 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
热河 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 240 万亩
1952 年 全国 农民所得到的土地占总面积的 95%
A .减租减息 B .土地改革 C .土地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47-1952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使众多农民分得了土地, B 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 土地改造是为了实现绿色
发展,改革开放是从 1978 年开始的,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二、综合题(第 11 题 12 分,第 12 题 8 分,第 13 题 10 分;共 30 分)
11 .(2023·西藏 · 统考中考真题) 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
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会议 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
会议 地点 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人
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会师歌(歌词)
红军歌曲
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
两万里长征,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 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公告。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
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
和城防部队共三十万人。
(《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会议名称。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歌词中“伟大的会合”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歌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写出这一事件的时间。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感悟。
【答案】(1)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
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事件:甘肃会宁会师。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3)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 1949 年 10 月 1 日
(4)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
展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会议: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会议是中共一大。 1921 年 7 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 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名代表出席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共
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也出席了会议。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 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 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一中国 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
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
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2)事件:根据材料二“会师歌(歌词) 红军歌曲”可知,歌词中“伟大的会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 征中的会宁会师。 1936 年 10 月,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精神:根据歌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长征精神指的是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 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
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事件及时间:根据“ 中华人民共各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 ”可知, 材料三
反 映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4)感悟: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感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努力学习;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2 .(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报刊主要宣传的观点及作用。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 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 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 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 进!前进!前进!进!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 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 抗日 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遥英豪!端起了土 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 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首歌曲创作的时期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部影视作品都取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观点:变法图强;影响: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主题:抗日救亡。
(3)事件:抗美援朝;历史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
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一“ 《时务报》、国闻报”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人士创
办的报刊,宣传变法图强。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的创办,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时期:根据材料二“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根据材料二“抗 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遥英豪! ”可知,歌曲是《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
大合唱》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首歌曲表现出中华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劲精神,体现出当
时的时代主题:抗日救亡。
(3)事件:根据材料三“英雄儿女”“跨过鸭绿江”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部作品都取材于抗美援朝。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3 .(2021·湖南郴州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7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材料三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
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 ”的口号。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 万人 30.5 万副 88 万辆 76.7 万头 48 万吨 20.6 万副 8500 只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 价值空前未有, 并且拥有 400 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 配有飞机千架, 舰艇如云, 但为时不过 3 年就被“ 小米
加步枪” 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条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结果如
何?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有何感悟?
【答案】(1)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 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
的政绩。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2)材料二和三的土地改革,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拥护,而材料四中的淮海战役是在人民支持和 拥护下取得胜利的,材料五的国民党军队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使有钱财和精美的军事装备也
会失败。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