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 0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我国从 2021 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关于我国的“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自 1956 年开始实施 B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C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
2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分析导致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
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 .通过了《共同纲领》 B .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如图为我国于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②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5 .20 世纪 50 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其实是一场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整合运动,这场运动成
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有效整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该运动的第二阶段是( )
A .农业互助组 B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 .以下国民收入结构表中各经济成分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 0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7 .下图为朱宣咸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一幅漫画,题为“卫星满云霄, 一个却比一个高” 。该漫画主要反
映的是当时( )
A .“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 .“浮夸风”盛行 C .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D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8 .1960 年至 1969 年十年时间, 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修成了全长 1500 公
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奇迹“人造天河” 。它彰显的时代精神是( )
A .助人为乐 B .严谨求真 C .保家卫国 D .艰苦创业
9 .1960 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
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 .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 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杨利伟 D .袁隆平
11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 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 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
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 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 .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 .(考法一:大事年表型)某初中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探究某一时期我国重工业建
设集中在东北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节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 八年级 · 下册》
材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 3: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材料 4: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
材料 5:建国初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 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2 日 苏联政府首先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1950-1952 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 年 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 6:“ 充分利用东北及上海工业基地与技术条件,发挥现有工业基地的作用,并积极着手建立新的工
业基地,逐步改变我国工业目前的地区分布的某些不合理状态。 ”
—— 李富春(1954 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环节二: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项目名称 深度了解“一五”计划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
项目任务 1 .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
2 .分析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有哪些?
学习成果 撰写“一五”计划解说词
(1)分析材料 1,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2)分析材料,指出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有哪些?
(3)请你为“一五”计划撰写解说词。(不少于 80 字)
2 .(考法二:变化趋势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
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 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 400 万吨钢所用时间 5 年 24 年 15 年
——数据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占比变化表(%)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
事件的完成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 取
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3 .(考法三:特点特征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 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平均增长速及比重 1953 年 1957 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 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 着“一天等于 20 年” 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 争取 7 年赶上英国, 再加 8 年或者 10 年赶上美
国 ……要掀起一个“ 以钢为纲” 带动一切的“ 大跃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 照搬照抄” 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 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 大跃进”和“赶超战略” 的老路; 紧接着, 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 “反修防修” ,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 30 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1)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哪些
严重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专题 1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0 小题 20 分)
1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 新中国在 1953 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
此阶段的建设和改造是为了( )
A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 .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2 .(2021·山东日照 · 统考中考真题) “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 .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C .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3 .(2023·山东聊城 · 统考中考真题)据不完全统计, 1952 年至 1954 年,全国抽调 16 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 到工业部门。全国高校 1952 、1953 两届理工科大学生全部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建设岗位。 一批在海外的科学
家,先后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与上述现象的出现关系最为密切的史实是( )
A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
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 。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 .口述史料 B .间接史料 C .音像史料 D .实物史料
5 .(2023·云南 · 统考中考真题)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
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6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随着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农已成为农村人口中的大多 数。但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很低, 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工具, 靠人畜耕种, 解决不了翻身农户缺乏口粮的困难。
为此,中共中央决定逐步推开(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分田包产到户
7 .(2023·黑龙江哈尔滨 · 中考真题) 1956 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 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
有制。 ”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三大改造
8 .(2023·湖北鄂州 · 统考中考真题)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
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9 .(2023·湖南邵阳 · 统考中考真题) 2023 年 3 月 4 日,邵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暨“周末志愿行”年度主题活
动启动仪式在城南公园举行。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
A .大庆油田“铁人”精神 B .兰考巨变“党的好干部”
C .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 D . 自力更生“两弹元勋”
10 .(2022·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 围剿” ,杨靖宇孤身战
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 的帽子, “铁人”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
田” ;“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 )
A .艰苦创业精神 B . 自力更生精神 C .团结协作精神 D .爱国主义精神
二、综合题(第 11 题 12 分,第 12 题 14 分,第 13 题 14 分;共 40 分)
11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
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时间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启,
随后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A 的改进和应用。 ……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
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 B 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其启 动器。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末,新兴大
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
——王怀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以 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1953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 。 …… 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 的问
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赵朝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 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李正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
请回答:
(1)完成材料一中的 A 、B 两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开始的时代背景。简析“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2 .(2022·山东济宁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西汉与清朝农业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
左图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工厂。与传统的手工工场相比, 它在生产工具和生产 组织形式上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英国生产领域出现的革命性变化,简要说明这些变化对英国发展造成的
影响。
材料三: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 而逐步改组…… 这一过程,终近代百年尚未完结。虽然如此,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
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
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 年 12 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主要目的。
13 .(2023·江西 · 统考中考真题)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劳动传承智慧】
材料一 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明代官方史料有“ 夫祖制, 边墙下多留暗门” 的明确记载。政府允许游 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 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此外,
部分暗门还用于通商往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等
黄崖关长城的一处暗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所起的历史作用。
【劳动凝聚力量】
材料二 聂耳创作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 品。他在音乐创作中, 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 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 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
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
——摘编自《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聂耳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劳动创造伟业】
材料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劳动成就梦想】
材料四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只要 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前进道路上,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
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都要发扬光大劳动精神。
——摘自人民网 (4)请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说明“ 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
平凡的业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 0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我国从 2021 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关于我国的“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自 1956 年开始实施 B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C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工业化迈 进, B 项正确; “一五”计划自 1953 年开始实施,排除 A 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排除 C 项;我国的“一五”计划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 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分析导致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可知,重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根据所学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 面貌, 1953 年到 1957 年,我国进行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A 项正确;农 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无关,排除 B 项;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
动是在 1958 年,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
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 .通过了《共同纲领》 B .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4 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 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D 项正确;《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制定的,排除 A 项;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排除 B 项; 1953—1957 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如图为我国于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②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①②④符合题意, C 项正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
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国家,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 ABD 项。故选 C 项。
5 .20 世纪 50 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其实是一场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整合运动,这场运动成
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有效整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该运动的第二阶段是( )
A .农业互助组 B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可知,材料反映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课 本所学,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产品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 要。国家建立农业互助组是对农业改革的初级阶段;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改造的第二阶段, B 项正确;国家建立农业互助组是对农业改革的初级阶段,排除 A 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对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C 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是农业改造的高级阶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以下国民收入结构表中各经济成分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2-1956 年我国国民收入结构表”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2 年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属 于新民主主义经济, 而 1956 年三大改造后期,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占主体, 资本主义经济消失, 这是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 B 项正确; 一五计划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党的八大 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与材料 无关,排除 C 项;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正式开启,与材
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点 0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7 .下图为朱宣咸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一幅漫画,题为“卫星满云霄, 一个却比一个高” 。该漫画主要反
映的是当时( )
A .“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 .“浮夸风”盛行 C .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D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20 世纪 50 年代”“卫星满云霄, 一个却比一个高” 明显有夸张的成分,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 项正确;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浮夸风”盛行,不 是“一五”计划成就突出,排除 A 项;土地改革完成,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不能反映土地改革成效
显著, 排除 C 项;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浮夸风”盛行, 没有体现科技发展情况,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1960 年至 1969 年十年时间, 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修成了全长 1500 公
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奇迹“人造天河” 。它彰显的时代精神是( )
A .助人为乐 B .严谨求真 C .保家卫国 D .艰苦创业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60 年至 1969 年、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成了全长 1500 公里的红旗渠” 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旗渠的修建,反映的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 D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艰苦 奋斗精神,助人为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体现了 艰苦奋斗精神, 严谨求真精神是属于科学家在科研方面表现出的品质, 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 B 项; 1950
年至 1953 年抗美援朝体现了保家卫国的精神,时间不符、精神品质不一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1960 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
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 .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60 年, 王进喜率领 1205 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克服重重困难, 打出了 原油,王进喜赢得了“铁人” 的称号。他身上具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B 项正确;老一辈革命家
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坚持真理、英勇斗争,排除 A 项;科研工作者献身科研、默默坚守,排除 C 项;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 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杨利伟 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 D 项正确;邓稼先与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为我国核物理、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
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1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 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 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
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 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 .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答案】D
【解析】根据“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 客观方面的情况, 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 邓小平总结的是违反客观规律, 犯了“左”倾错误的“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进行闭关自守,排除 A 项;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
不是违法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事件,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1 .(考法一:大事年表型)某初中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探究某一时期我国重工业建
设集中在东北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节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 八年级 · 下册》
材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 3: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材料 4: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
材料 5:建国初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 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2 日 苏联政府首先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1950-1952 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 年 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 6:“ 充分利用东北及上海工业基地与技术条件,发挥现有工业基地的作用,并积极着手建立新的工
业基地,逐步改变我国工业目前的地区分布的某些不合理状态。 ”
—— 李富春(1954 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环节二: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项目名称 深度了解“一五”计划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
项目任务 1 .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
2 .分析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有哪些?
学习成果 撰写“一五”计划解说词
(1)分析材料 1,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2)分析材料,指出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有哪些?
(3)请你为“一五”计划撰写解说词。(不少于 80 字)
【答案】(1)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
东北地区与苏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 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 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 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捷报频传。到 1957 年底, 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
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1)根据材料 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 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结合所学可知, 我国是在工业
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2)根据材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 3“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 图” 、材料 4“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结合所学可从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有东北地 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东北地区与苏
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方面来回答支撑我国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条件。
(3)关于“一五”计划的解说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制定计划的目的,成就和影响进行分析回答,由于 题目有字数要求,因此在时间允许下尽量写详细。如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 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
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
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万多 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 就,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到 1957 年底, 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
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考法二:变化趋势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
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 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 400 万吨钢所用时间 5 年 24 年 15 年
——数据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占比变化表(%)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
事件的完成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 取
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现象: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原因: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
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趋势: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地位下降。事件:三大改造。意义:标志着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
地位等。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信息“1953—1957 年工业生产情况”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史 实;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 我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增长最快, 增产 400 万吨钢所用时间为 5 年,时间最短,说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五”计划时期,我
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因此工业发展迅速。
(2)趋势:观察表格可知, 1952—1956 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占比分别由 19.1%、
1.5% 、0.7%上升到 32.2% 、53.4% 、7.3%,说明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952—1956 年,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占比分别由 71.8% 、6.9%下降为 7.1%、趋于零,说明私有制经济地位下降。事件:根据表格 时间信息“1952 年”“1956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 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3)原则:本问为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一反映的“一五”计划、材料二三大改
造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
符合本国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等。
3 .(考法三:特点特征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 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平均增长速及比重 1953 年 1957 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 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 着“一天等于 20 年” 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 争取 7 年赶上英国, 再加 8 年或者 10 年赶上美
国 ……要掀起一个“ 以钢为纲” 带动一切的“ 大跃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 照搬照抄” 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 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 大跃进”和“赶超战略” 的老路; 紧接着, 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 “反修防修” ,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 30 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1)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哪些
严重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答案】(1)重工业。
(2)高速度、 “ 以钢为钢” ;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
经济规律。
(3)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
成了巨大的损失。
(4)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与时俱进等。
【解析】(1)据“1953 年—1957 年平均增长速度”可知,重工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可知, 1953 年我国实 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 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
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据“一天等于 20 年” 、“ 以钢为纲”可知, “大跃进” 的特点是高速度、 “ 以钢为钢” ;1958 年发动的“大跃
进”运动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指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造成的
严重危害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
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与时俱进等。
专题 1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0 小题 20 分)
1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 新中国在 1953 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
此阶段的建设和改造是为了( )
A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 .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答案】D
【解析】依据“新中国在 1953 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解决工业发展遇到的矛盾,我国进行了对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建设
的需要, D 项正确;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1953 年抗美援朝
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2021·山东日照 · 统考中考真题) “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 .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C .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并结合所学可知,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 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 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 了基础。因此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B 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是在第一 届政协会议上,排除 A 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转变,排除 C 项;我国在三大改造后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2023·山东聊城 · 统考中考真题)据不完全统计, 1952 年至 1954 年,全国抽调 16 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 到工业部门。全国高校 1952 、1953 两届理工科大学生全部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建设岗位。 一批在海外的科学
家,先后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与上述现象的出现关系最为密切的史实是( )
A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抽调 16 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 ”“理工科大学生全部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建 设岗位”可知国家集中建设人才服务于工业建设, 1953—1957 年一五计划实施, 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 业, B 项正确;西藏于 1951 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 A 项;“双百”方 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在文化艺术领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 C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外交领域的成就,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2023·四川乐山 · 统考中考真题)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
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 。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 .口述史料 B .间接史料 C .音像史料 D .实物史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批准书”可知,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张“批准书”是三大改造时正式下发的批准书, 是当时产生的实物史料, D 项正确;“批准书”属于实物,不是当事人回忆口述的口述史料,也不是通过音频 影像记录下的音像史料,排除 AC 两项;“批准书”是三大改造时期产生的,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历史,属于直
接史料,不是间接史料,排除 B 项。故选 D 项。
5 .(2023·云南 · 统考中考真题)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
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
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D 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第一个五
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背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和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6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随着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农已成为农村人口中的大多 数。但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很低, 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工具, 靠人畜耕种, 解决不了翻身农户缺乏口粮的困难。
为此,中共中央决定逐步推开(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分田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 随着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农已成为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但农业生 产效率还是很低, 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工具, 靠人畜耕种, 解决不了翻身农户缺乏口粮的困难。 ”可知, 该政 策是在土地改革之后实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土地改革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 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后实施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 动,使得农民可以集体劳动,实现劳动力的规模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B 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与农业不符,排除 A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我国 在农村出现的失误,排除 C 项;分田包产到户是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施的政策,与材料时期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2023·黑龙江哈尔滨 · 中考真题) 1956 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 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
有制。 ”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56 年” 、“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 的集体所有制, 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 这一讲话聚焦的是三大改造。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不涉及所有制的问题,排除 A 项;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依然是私有制,与题干不 符,排除 B 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所有制的改造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2023·湖北鄂州 · 统考中考真题)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
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 挫折, ④正确, D 项正确;①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排除 A 项;②时期的时代特征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 B 项;③时期我国主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2023·湖南邵阳 · 统考中考真题) 2023 年 3 月 4 日,邵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暨“周末志愿行”年度主题活
动启动仪式在城南公园举行。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
A .大庆油田“铁人”精神 B .兰考巨变“党的好干部”
C .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 D . 自力更生“两弹元勋”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所学可知, 雷锋, 原名雷正兴, 出生于湖南长沙,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 士,共产主义战士。 1954 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1960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61 年 5 月, 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 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 年 2 月 19 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 发言。 1962 年 8 月 15 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 22 岁。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 ,C 项正确; “铁人”是王进
喜,排除 A 项; “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排除 B 项;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 .(2022·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 围剿” ,杨靖宇孤身战
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 的帽子, “铁人”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
田” ;“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 )
A .艰苦创业精神 B . 自力更生精神 C .团结协作精神 D .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 围剿” ,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 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 的帽子, “铁人”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两弹一星”
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 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可知, 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D 项正确;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 围剿” ,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 体现艰苦创业精神,排除 A 项;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 围剿” ,杨靖宇孤身战斗到 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体现自力更生精神,排除 B 项;材料中的事迹重点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团
结协作精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二、综合题(第 11 题 12 分,第 12 题 14 分,第 13 题 14 分;共 40 分)
11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
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时间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启, 随后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A 的改进和应用。 ……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
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 B 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其启 动器。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末,新兴大
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
——王怀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以 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1953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 。 …… 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 的问
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赵朝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 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李正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
请回答:
(1)完成材料一中的 A 、B 两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开始的时代背景。简析“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答案】(1)蒸汽机。电力。
(2)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
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带来了环境污染等。
(3)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建立了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物质基础
等。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1)发明: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使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
显著的成就,人类社会进入了“ 电气时代”。
(2)影响: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 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影响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创造了巨量 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
量;带来了环境污染等。
(3)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和抗美援朝 战争结束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可知其时代背景为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意义:根据材料中的“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可知其意义为建立了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物质基础等。
(4)根本保证:根据材料中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知其保证为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
12 .(2022·山东济宁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西汉与清朝农业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
左图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工厂。与传统的手工工场相比, 它在生产工具和生产 组织形式上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英国生产领域出现的革命性变化,简要说明这些变化对英国发展造成的
影响。
材料三: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 而逐步改组…… 这一过程,终近代百年尚未完结。虽然如此,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
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
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 年 12 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主要目的。
【答案】(1)铁型牛耕;牛耕;个体劳动(家庭生产)等。
(2)变化:采用机器生产,出现了现代工厂(工厂制度) 等。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实现工
业化(成为第一个工业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如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新生产方式产生)等。 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如西方殖民侵略(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等。
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等。
(4)实现农业集体化;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变个体经济为集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推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配合工业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等。
【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图片,左图为西汉时期的耕作场景,可以看出当时已经使用铁犁牛耕,而且 是农夫个人耕种;右图为清代农业耕种场景,依然是铁犁牛耕,还是农民个人耕种,所以,西汉与清朝农
业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是铁型牛耕、个体劳动。
(2)变革:根据材料“左图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工厂”可以得出此时英国已经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出 现了现代工厂。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机器大工厂的出现,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实现工业化(成
为第一个工业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
(3)解释:根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 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殖民侵略(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工业 文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根据材料“ 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 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4)目的:根据材料“就是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 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结合所学知识,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合作化的方式, 所以, 党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主要目的是现农业集体化;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变个体经济为 集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配合工业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等。
13 .(2023·江西 · 统考中考真题)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劳动传承智慧】
材料一 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明代官方史料有“ 夫祖制, 边墙下多留暗门” 的明确记载。政府允许游 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 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此外,
部分暗门还用于通商往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等
黄崖关长城的一处暗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所起的历史作用。
【劳动凝聚力量】
材料二 聂耳创作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 品。他在音乐创作中, 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 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 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
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
——摘编自《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聂耳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劳动创造伟业】
材料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劳动成就梦想】
材料四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只要 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前进道路上,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
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都要发扬光大劳动精神。
——摘自人民网 (4)请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说明“ 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
平凡的业绩”。
【答案】(1)长城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深入工农群众;紧扣时代,音乐与革命相结合;善于吸收先进文化。
(3)示例一: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示例二: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
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示例一: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 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他以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言行一致
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示例二:王进喜是一名石油工人, 1960 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以顽强的意 志,用人拉肩膀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当井喷发生时,他不顾腿伤 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
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