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9 桃花源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9 桃花源记(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35: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 桃花源记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欲穷其林    穷:  
(4)初极狭,才通人    才:  
(5)土地平旷    旷: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7)悉如外人    悉:  
(8)具答之    具:  
(9)乃不知有汉    乃:  
(10)此中人语云    语:  
(11)便扶向路    扶:  
(12)及郡下    及:  
(13)诣太守    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渔人甚异之    异:惊异
C.复前行    前:向前、往前
D.未果,寻病终    果:实现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D.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悉如外人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无论魏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B.寻病终    寻向所志
C.遂与外人间隔    后遂无问津者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这个不速之客,先是“大惊”,随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一变化足以感受到桃花源中人的纯朴。
B.文中陶渊明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C.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读来并不单调乏味,而是诗意盎然,清丽醇厚。比如文中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的描写就是全篇的“华彩”。
D.东晋末年战乱频仍,陶渊明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写出了世外桃源这现实社会。
8.作者在文章第1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9.文章第2段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 有什么作用
1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1.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12.《桃花源记》一文自出世以来为世人所喜爱,作者笔下的“桃花源”魅力何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如何理解这一世外桃源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
【乙】浩浩乎,平沙无垠,夐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②。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③亡群。亭长④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节选自李华《吊古战场文》)
【注】①夐:同“迥”,辽远。②曛:形容日色昏暗。③铤:疾走。④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不入九品职级)吏职。此借指地方小吏。
13.下列对【甲】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
B.“便要还家”中的“要”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体现出桃花源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不必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生活。
D.“欣然规往”中的“规”是打算、计划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甲】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进行分析。
诣太守,说如此。
16.【甲】【乙】两文体现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尽 (4)仅仅,只 (5)开阔 (6)类 (7)全,都 (8)详细 (9)竟然,居然 (10)告诉 (11)沿着,顺着 (12)到 (13)拜访
2.B 【解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3.D 【解析】A.动词,舍掉/名词,房屋。B.动词,作为/介词,对,向。C.动词,听到/动词,听说。D.形容词,先前的/形容词,先前的。
4.B 【解析】A.古义:新鲜美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B.外面的人。C.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1)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3)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4)渔人一一给他们详细地说了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5)(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6)(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不久就生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练阅读
6.C 【解析】A.动词,出去、走出/动词,拿出。B.副词,随即、不久/动词,寻找。C.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D.动词,做记号/名词,标志、标记。
7.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中的桃花源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只存在于作者的理想中。D.表述有误,故选D。
8.①渲染神秘气氛;②暗示将会出现奇境;③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9.描绘了一幅祥和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10.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11.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12.魅力表现: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安静自足、远离战乱、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神秘不可寻的桃花源。
理解: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借此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空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第一问,根据第2段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有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根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有安静自足、远离战乱、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根据第3段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有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根据第4段中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末段中的“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桃花源富有神秘色彩。据此作答即可。第二问,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本文创作于东晋末年,当时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一定程度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安定平和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作者也借这一社会理想,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当然,作者虚构的这一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作者的一种空想。
练能力
13.D 【解析】本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
14.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15.本句笔法简洁,短短六个字即交代清楚事情。其中“如此”包含了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从而避免了文章前后内容的重复。
16.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甲】文通过虚构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安宁和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乙】文通过描述古战场的阴森悲凉,借亭长之口叙说古战场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表达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
【乙】文参考译文: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天地暗淡,寒风悲凄呼啸,日色昏暗。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风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军队)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每逢阴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