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10 小石潭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10 小石潭记(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36: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0 小石潭记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水尤清冽    尤:  
(2)全石以为底    以为:  
(3)卷石底以出    出:  
(4)蒙络摇缀    蒙:      缀: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6)日光下澈    澈:  
(7)影布石上    布:  
(8)佁然不动    佁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1)以其境过清    清:  
(12)不可久居    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游动,在水中浮行
B.俶尔远逝    远:向远处
C.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D.凄神寒骨    凄:悲伤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下见小潭
D.皆若空游无所依
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B.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似与游者相乐    同游者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刘柳”。
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练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景中传情。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到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
B.文中“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溪流两岸参差交错的情景。
C.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是为了写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作者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侧面烘托自己贬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8.课文第1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10.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小石潭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有什么样的整体感受
11.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翊①日,饭于林虑②,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③,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翊:同“翌”。②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③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2.下列对选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4.【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5.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篇选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格外 (2)把……作为  (3)出现,显露 (4)覆盖 牵连 (5)大约 表示约数 (6)穿透 (7)映 (8)静止不动的样子 (9)轻快迅疾的样子  (10)交错不齐的样子 (11)凄清 (12)停留
2.D 【解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
3.C 【解析】A.名词用作状语,向西;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动词,看见;D.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4.D 【解析】 A.名词,玉饰/动词,环绕、围绕。B.形容词,清澈,与“浊”相对/形容词,凄清。C.动词,出现、显露/动词,由内到外,与“入”相对。D.动词,出游、游览。
5.(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的鱼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相互取乐。
(4)(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6.B 【解析】B.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
练阅读
7.C 【解析】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8.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按照游览顺序,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通过“闻”“伐”“取”“见”等精准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9.①动静结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②运用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③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的心情,反映了作者改革失败受挫时的心境。
10.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1.情感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原因分析:(两“乐”一“悲”并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练能力
1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C.“明灭可见”是指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故选C。
1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4.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
15.潭周围环境 中午到达桃林村 下午在环翠亭休息
傍晚到达明教院
【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中午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玩赏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我在环翠亭中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流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到了明教院,当晚在连云阁住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