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径寸之木 径:
(2)因势象形 因:
(3)雕栏相望 相望:
(4)矫首昂视 矫:
(5)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6)其船背稍夷 夷:
(7)钩画了了 了了:
(8)曾不盈寸 盈:
2.解释加点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1)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可 ①高可二黍许( )
②珠可历历数也( )
(3)为 ①为人五(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4)端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同“ ”,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同“ ”,
(3)左手倚一衡木
“ ”同“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同“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石青糁之
C.居右者椎髻仰面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B.如有所语 此中人语云
C.则题名其上 学而不思则罔
D.为宫室、器皿、人物 治经为博士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阅读】
阅读《核舟记》,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B.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C.文章运用摹状貌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穿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D.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空间顺序描写,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章中已经很详细地介绍了核舟每一部分都雕刻了哪些东西,为什么还要在结尾一段总结一遍呢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两膝相比者 比:
(2)如有所语 语: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4)两股战战 股: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主要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1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12.【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直径 (2)顺着,就着 (3)左右相对 (4)举 (5)类似 (6)平 (7)清楚明白 (8)满
2.(1)形容词,奇妙的 名词,零数、余数
(2)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3)动词,雕刻 动词,是
(4)名词,一端、一边 形容词,正、端正
3.(1)有 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 屈 弯曲
(3)衡 横 与“竖”相对
(4)简 拣 挑选
4.D 【解析】A.“冠”名词作动词,“带着帽子”的意思;B.“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的意思;C.“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的意思。
5.C 【解析】A.极/消失;B.说话/告诉;C.都是“就”的意思;D.做,这里指雕刻/成为。
6.(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3)左臂上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4)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练阅读
7.C 【解析】C.文章没有表现鲁直的穿着。
8.是为了强调桃核很小而雕刻的内容多,表现雕刻艺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练能力
9.(1)靠近 (2)说话 (3)说出 (4)大腿
10.(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1.空间 侧面
12.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③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非遗技艺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