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八颗行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科学探究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3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采用科学建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方便、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课件出示太阳系示意图。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 2.聚焦问题:请关注图中这几句话(右图):“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1)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提问“我们能从数据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 (2)我们能得到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已经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 2.探究:给八颗行星排序 (1)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阅读数据,进行排序,填写学习记录单。 (2)小结:八颗行星按照和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排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水星由于距离太阳最近,也是公转最快的行星,同理海王星是公转最慢的行星。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出示学习任务单,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上。 (4)小结。 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如何更加直观的体现八颗行星之间的距离关系? 2.引导: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建模结果接近真实比例呢?(将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如何做到“等比例”呢?(所有数据同时将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对照科学数据,确定纸带上行星的位置。 3.探究:科学建模活动 1.播放视频指导 2.行星直径大小经过等比例缩小后是怎样的情况,能否在纸带上呈现?(提示:行星直径大小差异过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真实比例情况,只需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 将表中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数据等比例缩小。 3.根据缩小后的数据,用不同颜色的笔将8颗行星的位置标示到准备好的纸带上。(请学生观看“实验指导视频”,参考视频中的方法进行建模活动。) 4.观察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 5.小结:八颗行星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四.拓展 1.木星是体积最大的行星,在天空中很容易辨认。 2.请观看拓展视频,了解关于木星的知识。 3.课后手机木星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