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借助电子数控设备,初步学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规范操作,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能准确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微观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从化学的视角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设计及完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体验化学活动的探究性,初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科学品质。
(5)通过中和反应的学习,逐步学会并运用化学的科学思维特点,提升“宏微结合”、“实验探究”、“证据推理”等化学学科素养。
二、学习任务
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为新课题作铺垫。
演示实验1:在烧杯中把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 手感对比盛混合后液体的烧杯与盛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的温度 感知酸碱溶液混合后温度的上升,借助直观感知,为下面的定量探究做好铺垫。
PPT呈现1:11mL3.65%的稀盐酸与10mL4%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温度;10mL3.65%的稀盐酸与15mL4%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温度;3.65%的稀盐酸和4%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初始温度。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温度升高。 培养学生养成基于证据的推理意识。得出酸碱溶液混合后放热的结论。
演示实验2前半部分:用2支小试管分别取实验1所得的混合液体,分别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测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指示剂变色情况,判断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 感受此时酸碱溶液混合后碱性的消失,即溶液中大量的OH-的消失。
如何让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利用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提出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思考混合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用量的关系。
演示实验2后半部分:往实验1所得的混合液体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1支小试管取该液态少许,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测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情况,判断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的酸碱性。 体会混合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随着酸碱用量的转变而转变,感受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感受此时酸碱溶液混合后酸性的消失,即溶液中大量的H+的消失。
PPT呈现2:11mL3.65%的稀盐酸与10mL4%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10mL3.65%的稀盐酸与15mL4%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3.65%的稀盐酸和4%的氢氧化钠溶液的pH。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酸碱度改变。 培养学生养成基于证据的推理意识。得出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的结论,即溶液中大量的H+或OH-消失。
演示实验3: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pH=5的液体灼烧至干,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玻璃棒上出现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 酸碱溶液混合后有新物质出现。
结合3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从混合后溶液温度、酸碱性改变、新物质产生多角度分析出酸碱中和反应发生。 分析得出酸碱混合发生反应,并由此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知道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分析并观看视频:结合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酸与碱反应的微观过程。从离子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分析并观看视频,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通过反应前后微粒的模拟变化情况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结合初中两种指示剂的变色情况,选择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操作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向2滴管NaOH溶液中加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红色恰好无色。再结合返滴现象确定中和反应的发生及反应情况。 观察操作过程中的现象,记录滴加的稀盐酸的滴数。观察返滴现象。 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的重要性认识。通过返滴确定中和反应的发生。
课堂小结: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以及证明反应发生的方法。 酸+碱===盐+水 明确概念,掌握原理。
布置作业:分析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的物质及微粒的变化。进一步思考证明中和反应发生的其它方法。 学生回家思考并完成作业 巩固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物质和微观实质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证明反应发生的思想方法。
三、学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掌握并复习酸碱指示剂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pH试纸检测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复习酸溶液和碱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以及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回忆某些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能与稀硫酸、稀盐酸发生反应且伴随明显的实验现象。
四、学习方式
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五、学习资源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第2节内容。
万唯教育网酸碱中和视频。
老师制作的PPT以及相关实验数据。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