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无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无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4: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 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史料实证:从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分析中,认识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特征。
4.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 万年~距今约 万年,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 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人和 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从距今约 万年前开始,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代表文化 地区 社会生活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种植 。
大汶口文化 私有制
河姆渡文化 种植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和神庙、私有制(良渚)
良渚文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实行 制
③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建立者: 禹
(2)时间: 公元前2070年
(3)政治: 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结构:夏王/中央/地方管理
(4)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 》
(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 讨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发展
1.商朝
商朝(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殷(殷墟今河南 ),最后一个王是 。地方:实行 制。文化:甲骨文、青铜铭文。
2.西周(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1.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 —卿大夫—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1)分封制度
A.基础: 的实施
B.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C.内容:①分封对象: (姬姓王族)、 贵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代等),其中以姬姓王族为主。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朝觐 。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 、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D.影响:①确立了 的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 。②扩大了 。
③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 地区。
④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 序列。
⑤为后来的 埋下隐患。
E.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 瓦解。
F.特点: 。
宗法制:用 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 的政治制度。
A.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继承上的矛盾。
B.内容: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 继承制度。 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特点:血缘纽带同 相结合,核心是 继承制。
D.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地位,也有利于 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 色彩。
(3)礼乐制度:周礼涵括了 、 、 三个方面,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作用:维护 制的工具。
2.经济:
(1)奴隶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期,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洫、道路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故称“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表现:手工业—青铜时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以 工具为主, 农具极少。
达标检测
1.古代帝王的称号,有所谓德号及地号,德号以其所做的事业为根据,地号则以其所居之地为根据。据此下列属于地号的称呼是( )
A.有巢氏 B.燧人氏
C.神农氏 D.陶唐氏
2.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长江下游流域出现的遗址是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3.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4.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 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
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 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
5.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政治纷争
B.保证了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6.近年,百色市右江区新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地表采集到较多的石制品,种类有砍砸器、石锛、凹刃石凿、研磨器、石砧、砺石和斧锛类残件等,另还发现有饰粗绳纹的红色夹砂陶片。此考古发现( )
A.证明百色市新石器时代发展遥遥领先
B.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C.充实了百色市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材料
D.说明了原始农业的普遍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