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晨读暮诵清单(表格式)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轮冲刺

文档属性

名称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晨读暮诵清单(表格式)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轮冲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4: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4届高考历史晨读暮诵
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
典型代表 巫山人 元谋人 北京人
发现地点 重庆 云南 北京
生活年代 距今约200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状况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历史地位 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看法不一 当时(发掘年) 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 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
时代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辽河上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 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2)生产生活的进步:
产生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栽培谷物、饲养家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聚落也有变化,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开始出现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初具雏形。
考点2 早期国家的起源和特征
1.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再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设立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聚族而居,夏王除直接管辖夏部族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2.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1)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
(2)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商周时期贵族的各种活动
3.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
统治建立 重要制度 历史影响和结局
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西、南、北四至
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也叫王畿,是商王直接拉制的地区;外服指方国和部族,由商王间接控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商周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
考点3 春秋战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 战国
时间断限 时间 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一公无前221年战国
起点 周平王东迁 韩、赵、魏三家分晋
政治形势 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政治上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民族关系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各国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改革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
背景 各诸侯国争霸;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法家思想的形成
目的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性质 维护奴求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改革 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
特点 维护旧的奴隶主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变革
考点4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人物 主张
孔子 (1)核心观念是“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爱”“德”等手段乘治理国家。 (2)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会秩序,但也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老子 (1)主治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2)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3)世间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他各家 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墨子:兼爱,非攻,向贤;韩非: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庄子:逍遥自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