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B. 莴苣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C. 草原返青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但只能在种内传递信息,不能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
B、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属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C。
2. 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或线粒体
C. 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 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1、A过程为利用空气中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即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即生物体呼吸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详解】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既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因此该生物为生产者,有些原核生物也可以是生产者,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可以完成该循环,如蓝藻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图示可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能进行A过程的生物为生产者,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D正确。
故选B。
3. 毛竹与栲树、苦槠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 B. 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
C. 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 D. 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价值。
【详解】ABC、与毛竹纯林相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食物网复杂,不易发生病虫害,A、B、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4. 现有两个位置相邻但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且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对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以断定Ⅱ中的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B. 从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Ⅱ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I
C. 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则I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D. 若两个生态系统均处于平衡状态,则Ⅰ、Ⅱ之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Ⅰ中含有三个营养级,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
【详解】A、据图只能判断出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由于每个营养级均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故无法判断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自物种数目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无法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大小,A错误;
B、从图中只能看出每个营养级生物的相对数量,无法判断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一棵树上可能出现多只虫子,可能出现第二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故I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Ⅱ更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C正确;
D、Ⅰ、Ⅱ之间可以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交换,D错误。
故选C。
5.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 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温室效应主要是人类在短时期内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等产生了过多的CO2导致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 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春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由于某些因素,特别是人类的活动,使营养物质(氮、磷等)大量进入水体,促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繁殖,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在淡水水体中称为“水华”,在海水中为“赤潮”。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 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 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图示不同季节藻类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可推测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B、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藻浓度低于秋季,说明秋季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的数量最多,C错误;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故选A。
7. 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 kJ/m2 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 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A、B、C、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
B. 图甲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
C. 图乙A 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
D. 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为图乙所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结合能量流动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途径,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及类型;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详解】A、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 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网)中一般不包括分解者,A项错误;
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 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 =16.7%,B项正确;
C、A 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C项错误;
D、据图乙“原地野外回放”可知,对该生物采取了易地保护,D项错误。
故选B。
8. 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一般不同
B.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 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达到最大值
D.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详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一般不同,A正确;
B、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
C、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故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达到最大值,C正确;
D、Ⅰ、Ⅲ锥形瓶中培养液的体积相同,虽然起始酵母菌数不同,但种群的K值相同,Ⅱ、Ⅳ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也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
9. 某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图中分析可知,幼虫密度和松针长度都呈周期性波动,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详解】A、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幼虫的密度,可利用样方法调查,A错误;
B、图中没有体现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
C、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C正确;
D、根据题干中“某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人在生产中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关于桃醋的做法有如下记载:“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未成熟的桃子相比,成熟的桃子单糖含量更高,利于酵母菌发酵
B. “以物盖口”和“密封闭之”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创设无氧环境
C. “漉去皮核”可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
D. “七日之后”发酵液中的pH会降低,其表面可能形成一层菌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桃子在成熟过程中,多糖转化成单糖,单糖含量不断增高,利于酵母菌发酵,A正确;
B、“密封闭之”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醋酸发酵是需氧过程,B错误;
C、过滤皮核后,发酵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机会增加,发酵效率提高,C正确;
D、“七日之后”主要进行醋酸发酵,该过程产生的醋酸可以使发酵液中的pH降低,发酵液表面会出现一层醋酸菌膜,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是遵循循环原理,同时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B. 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 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可以更新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 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协调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1、自生原理: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其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循环原理: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详解】A、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人、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水返还农田、菜田、果园、苗圃、鱼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可见,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
C、该生态工程开发的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考虑农民的生活、经济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D。
12.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富集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培养代数 平板各区域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cm
①号区域 ②号区域 ③号区域 ④号区域
第一代 0 2.27 2.13 2.27
第二代 0 1.95 2.02 1.87
第三代 0 1.80 1.87 1.78
A.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
B.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 平板中①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D. 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1、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抗生素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2、实验原理: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病原菌对抗生素越敏感,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故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耐药性弱,抑菌圈直径越小,细菌耐药性越强。
【详解】A、细菌耐药性的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存在,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能够筛选出具有耐药性的细菌,A错误;
B、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获得的单个菌落且便于计数,故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B正确;
C、为排除滤纸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增设空白对照组,即增加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或含无菌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组;平板①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故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题表可知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
13. 受到污水排入影响的某淡水湖泊,水体中含 N、P 的化合物含量较高,蓝细菌和绿藻频繁爆发导致水草区面积退缩,进一步引起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污水排入后,蓝细菌和绿藻逐渐取代沉水植物的优势种地位,增强了抵抗力稳定性
B. 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变为“藻型湖泊”,属于次生演替
C. 绿藻从水体中吸收大量含 N、P 的化合物会发生生物富集
D. 通过移除湖底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改善水质,有利于湖泊自生
【答案】BD
【解析】
【分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污水排入后,蓝细菌和绿藻频繁爆发导致水草区面积退缩,进一步引起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下降,可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
B、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变为“藻型湖泊”的演替过程发生在已有土壤及生物基础上,这是次生演替,B正确;
C、N、P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重新利用,不会发生生物富集,C错误;
D、在治理污染时,移除湖底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改善水质,有利于其自生,D正确。
故选BD。
14. 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如图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诱变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并进行筛选的过程示意图,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甲上,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平板上的菌落如图所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某种物质,继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 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出单菌落
C. 培养基甲是一种选择培养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
D. 菌落A是诱变产生的精氨酸依赖型菌种,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将紫外线照射处理的菌液接种在缺乏精氨酸的培养基上,因此甲中A表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②表示向培养基中添加精氨酸后继续培养,其中A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
【详解】A、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A错误;
B、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分离出单菌落,B正确;
C、结合图分析可知,图甲平板上只有A菌落,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后出现B菌落,这说明培养基甲中缺少精氨酸是一种选择培养基,C正确;
D、菌落A是野生型菌种,菌落 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D错误。
故选BC。
15.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 “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 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高低错落的茶树多种多样体现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种群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砍伐少量高大乔木,减少了对茶树的遮挡,能为茶树生长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种群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可以根据树种的不同生理习性,对茶叶和乔木树种采取合理配置,取得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效果,所以“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B正确;
C、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利于环境保护,体现了间接价值,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茶树是同种生物,高低错落的茶树不属于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D。
16. 下列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
B. 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D. 该生态系统在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
【答案】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图2中A表示兔同化的能量,B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C表示鼠粪便中及鼠自身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碳元素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即图中的②③④,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碳转移到生物群落中,即图中的①,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B 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C表示鼠的上一营养级和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狼能够依据鼠留下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D错误。
故选B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非选择题
17. 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的同化量,C为____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2)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__。鹰的主要食物为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调节。
【答案】17. ①. 草 ②. 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③. 大于
18. ①.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大,故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多
19. ①. 生物种间关系 ②. 负反馈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为消费者,还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乙图:A表示鼠的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小问1详解】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被天敌摄入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A表示鼠的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的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草的同化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由于第二营养的同化量为食草昆虫和鼠的同化量之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B/E。
【小问2详解】
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因此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鹰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营养级靠前,获得的能量最多,所以主要食物为鼠。
小问3详解】
“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1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禅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_______(“能”“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4)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判断防治类型,优、缺点至少各答出一点):__________。
【答案】18. ①. 次生演替 ②.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③.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9. 群落 20. ①. 不能 ②.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21. 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并且农药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方案二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小问1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
小问2详解】
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小问3详解】
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小问4详解】
方案评价: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并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与其体内的虫黄藻构成了独特的共生关系,后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生长提供有机物。珊瑚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退化,仅有46%的珊瑚礁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1)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时,研究者分别在3、6、9m水深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珊瑚生境,布设50m的皮尺,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统计每组50cm×50cm照片中各种珊瑚个体的数量,此调查采取的方法是_____法;珊瑚礁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水质富营养化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请据此分析富营养化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是_____。
(3)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注意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可以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有序整体,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4)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就是在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生态走廊把分隔的、片段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防止种群隔离,促进种群之间的_____。
【答案】(1) ①. 样方 ②. 直接价值和间接
(2)水质富营养化引起大型海藻的大量繁殖,大型海藻在与虫黄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珊瑚礁的退化
(3)自生 (4) ①.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②. 基因交流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小问1详解】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珊瑚个体的数量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估算;根据题干信息:珊瑚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可知珊瑚礁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小问2详解】
水质富营养化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水质富营养化引起大型海藻的大量繁殖,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大型海藻在与虫黄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珊瑚礁的退化。
【小问3详解】
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小问4详解】
就地保护的实质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同使构建生态走廊把分隔的、片段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防止种群隔离,促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20. 某污水处理厂欲处理一批含As3+和硝酸盐浓度较高的污水,研究人员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得到了耐砷的反硝化细菌,它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N2O和N2。分离耐砷的反硝化细菌具体步骤如下:
采集健康人体的新鲜粪便样本。
(1)配制培养基以筛选_______:该培养基中含有适宜浓度的________,从而有利于该菌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此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接种:取采集的人体新鲜粪便样品0.3 g,接种至该培养基上。
(2)耐砷反硝化细菌的分离与纯化:取200~300μL上述培养液,均匀地涂布在已经添加了5 mmol/L As3+和10 mmol/L NO3-的细菌固体培养基上。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涂布完成后,将平板置于温度为________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挑取长势比较良好、形态大小不同的菌落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用该种方法进行接种时,接种工具是________,该接种工具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操作时,在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________开始划线,目的是_______。
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
(3)测定菌株在不同砷浓度下的生长、繁殖能力:挑取单菌落加入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吸取1 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后,分别接种到含有0 mmol/L、1 mmol/L、2 mmol/L、5 mmol/L、10 mmol/L As3+和10 mmol/L NO3-的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OD值(OD值越大,表明菌体数量越多),并绘制曲线如下图。结合曲线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
【答案】20. ①. 耐砷的反硝化细菌 ②. As3+和NO3-(或硝酸盐) ③. 选择
21. ①.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②. 37℃ ③. 接种环 ④. 灼烧灭菌 ⑤. 末端 ⑥.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22. 当砷浓度低时,该菌能生长;过高浓度的砷使该菌株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
1、为处理一批含As3+和硝酸盐浓度较高的污水,需要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筛选从而得到耐砷的反硝化细菌,它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N2O和N2。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3、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小问1详解】
配制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株,本题中是筛选耐砷的反硝化细菌;该选择培养基中应含有适宜浓度的As3+和NO3-(或硝酸盐),从而有利于耐砷的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故此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小问2详解】
在耐砷反硝化细菌的分离与纯化过程中,为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需要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由于是从人体新鲜粪便中取样,故涂布完成后,将平板置于温度为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挑取长势比较良好、形态大小不同的菌落利用接种环进行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接种环在使用时需要进行灼烧灭菌。操作时,在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划线时,为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小问3详解】
OD值越大,表明菌体数量越多;题图显示,在0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OD值最大,说明菌体数量最多;在1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OD值比0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的OD值明显降低,说明菌体数量减少;2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5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OD值相似,比1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的OD值明显降低,说明菌体数量继续减少;而10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20mmol/LAs3+和10mmol/LNO3-的液体培养基中,OD值更低,说明菌体生长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可以得出结论:当砷浓度低时,该菌能生长;过高浓度的砷使该菌株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南昌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B. 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C. 草原返青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2. 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或线粒体
C. 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 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3. 毛竹与栲树、苦槠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 B. 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
C. 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 D. 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4. 现有两个位置相邻但不同类型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且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对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以断定Ⅱ中的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B. 从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Ⅱ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I
C. 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则I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D. 若两个生态系统均处于平衡状态,则Ⅰ、Ⅱ之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
5.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 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6. 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春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7. 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 kJ/m2 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 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A、B、C、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
B. 图甲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
C. 图乙A 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
D. 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为图乙所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8. 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间一般不同
B.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 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达到最大值
D.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
9. 某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低
10.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人在生产中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关于桃醋的做法有如下记载:“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未成熟的桃子相比,成熟的桃子单糖含量更高,利于酵母菌发酵
B. “以物盖口”和“密封闭之”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创设无氧环境
C. “漉去皮核”可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
D. “七日之后”发酵液中的pH会降低,其表面可能形成一层菌膜
11. 如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是遵循循环原理,同时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B. 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 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可以更新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 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协调原理
12.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富集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培养代数 平板各区域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cm
①号区域 ②号区域 ③号区域 ④号区域
第一代 0 2.27 2.13 2.27
第二代 0 1.95 2.02 1.87
第三代 0 1.80 1.87 1.78
A.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
B.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 平板中①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D. 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二、多选题
13. 受到污水排入影响的某淡水湖泊,水体中含 N、P 的化合物含量较高,蓝细菌和绿藻频繁爆发导致水草区面积退缩,进一步引起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污水排入后,蓝细菌和绿藻逐渐取代沉水植物的优势种地位,增强了抵抗力稳定性
B. 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变为“藻型湖泊”,属于次生演替
C. 绿藻从水体中吸收大量含 N、P 的化合物会发生生物富集
D. 通过移除湖底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改善水质,有利于湖泊自生
14. 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如图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诱变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并进行筛选的过程示意图,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甲上,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平板上的菌落如图所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某种物质,继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 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出单菌落
C. 培养基甲是一种选择培养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
D. 菌落A是诱变产生的精氨酸依赖型菌种,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
15.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 “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 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高低错落的茶树多种多样体现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16. 下列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
B. 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D. 该生态系统在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非选择题
17. 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的同化量,C为____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2)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__。鹰的主要食物为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调节。
1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禅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_______(“能”“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4)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判断防治类型,优、缺点至少各答出一点):__________。
19.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与其体内的虫黄藻构成了独特的共生关系,后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生长提供有机物。珊瑚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退化,仅有46%的珊瑚礁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1)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时,研究者分别在3、6、9m水深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珊瑚生境,布设50m的皮尺,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统计每组50cm×50cm照片中各种珊瑚个体的数量,此调查采取的方法是_____法;珊瑚礁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水质富营养化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请据此分析富营养化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是_____。
(3)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注意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可以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有序整体,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4)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就是在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生态走廊把分隔的、片段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防止种群隔离,促进种群之间的_____。
20. 某污水处理厂欲处理一批含As3+和硝酸盐浓度较高的污水,研究人员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得到了耐砷的反硝化细菌,它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N2O和N2。分离耐砷的反硝化细菌具体步骤如下:
采集健康人体的新鲜粪便样本。
(1)配制培养基以筛选_______:该培养基中含有适宜浓度的________,从而有利于该菌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此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接种:取采集的人体新鲜粪便样品0.3 g,接种至该培养基上。
(2)耐砷反硝化细菌的分离与纯化:取200~300μL上述培养液,均匀地涂布在已经添加了5 mmol/L As3+和10 mmol/L NO3-的细菌固体培养基上。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涂布完成后,将平板置于温度为________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挑取长势比较良好、形态大小不同的菌落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用该种方法进行接种时,接种工具是________,该接种工具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操作时,在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________开始划线,目的是_______。
对分离纯化后菌株进行鉴定。
(3)测定菌株在不同砷浓度下的生长、繁殖能力:挑取单菌落加入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吸取1 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后,分别接种到含有0 mmol/L、1 mmol/L、2 mmol/L、5 mmol/L、10 mmol/L As3+和10 mmol/L NO3-的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OD值(OD值越大,表明菌体数量越多),并绘制曲线如下图。结合曲线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