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秘密★启用前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4千纪起,东地中海地区产生了青铜文明,包括西亚、北非、南欧三个亚区,多为与祭祀相关的青铜人像或神像。公元前3千纪末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多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的礼器。这体现了( )
A.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早期世界文明有相似性
C.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D.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2.古巴比伦国王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宣称:“我是威服天下四方的君王,也是神伊纳那的宠爱者。当玛度克命令我照管大地,导民以正义,我以世间的语言建立法律与正义,从而增进人民的福祉。”这说明汉谟拉比( )
A.要求公民必须遵守法典 B.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借助神权维护君主权威 D.侧重调解国家社会关系
3.下图为古埃及第18王朝(约前1575年-约前1308年)末期担任阿蒙神祭司之职的王族纳赫特的陵墓壁画。这位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的祭司,其墓室壁画中描绘了埃及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最早实现了对牛的驯化 B.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C.农业技术生产水平较高 D.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
4.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这反映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 )
A.蕴含着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 B.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
C.开启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D.严厉批判了宗教神学的危害
5.苏格拉底曾说:“如果说,没有多大价值的工艺不必经过有本领的师傅的指导就会自己精通这一见解是荒谬的;那么,把像治理城邦这样伟大的工作,认为人们自然而然地做出来,那就更加荒谬了。”其意在强调( )
A.政治自由有名无实 B.城邦公民缺少民主意识
C.主张实行僭主政治 D.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6.面对日益扩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同时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并且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笼络当地贵族。亚历山大此举( )
A.扩大了帝国统治基础 B.有助于推广希腊文化
C.体现开明专制的特色 D.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7.据史料证实,公元1世纪印度地区出现身着希腊式服装的佛像,印度梵语词语“书”“笔”“墨水”等都源自希腊语,早期中国佛像也有希腊特征。小亚细亚地区的小君主在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南俄库班地区发现的金属饰物上就有盛行于希腊化时期的命运女神的形象。这些现象源于( )
A.希腊城邦海外殖民产生的影响 B.阿拉伯帝国在交流中的作用
C.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文化融合 D.罗马帝国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8.公元8世纪末,法兰克查理大帝颁布了著名的《庄园敕令》,详细地规定了庄园里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以及组织形式,《庄园敕令》涉及内容全面且细致,庄园的管理越来越标准化。查理大帝此举旨在( )
A.形成独立的政治集团 B.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C.废除西欧封君封臣制 D.国王直接管理庄园
9.中世纪西欧的教会法起初用以调整教会内部关系,惩罚神职人员的渎职行为。在10至15世纪的司法实践中,教会法用来约束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成为欧洲封建国家通用的法典,教会法庭凌驾于国家(世俗)法庭之上。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B.缘于宗教改革的开展和推广
C.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转型 D.反映了天主教会势力的膨胀
10.从10世纪起,西欧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并且产生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一些城市开始兴办大学。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封建王权形成社会控制 B.城市贵族统治的不断强化
C.以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D.工商业的恢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1.西德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其著作中曾写道:“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阿拉伯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2.佛教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佛教兴起之后,逐渐在印度地区传播,特别是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佛教的传播( )
A.消除了印度的社会矛盾 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C.受婆罗门教的启发产生 D.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
13.在文武天皇(701年)时期,日本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其中太政官下辖八省;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这些措施(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巩周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C.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4.元朝专门设置了高丽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元仁宗时,元廷一次赠给高丽宋秘阁所藏善本书四千三百多册。元朝还应高丽之邀,屡派名医至其国。元朝这些举措( )
A.建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给高丽带来了文化殖民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15.下表为非洲东海岸部分地区中国瓷器的出土情况,这可以用以佐证( )
出土地点 出土瓷器所属时间 瓷器种类
马林迪海岸区-格迪(肯尼亚) 12-17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元代釉里红瓷、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基尔瓦(坦桑尼亚) 12-15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奥贝尔、奥博巴、德比尔、谢赫巴卡布等(埃塞俄比亚) 12-17世纪 青瓷、明代青花瓷等
A.中非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丝路贸易可远达非洲
C.该地的瓷业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 D.非洲东海岸是东西方的贸易中心
16.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
A.该时期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明程度超越了其他地区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马丘比丘是拉丁美洲政治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10-11世纪,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丝路贸易的维护有力地保障了丝路畅通。丝绸之路贸易网的兴盛带来了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和君士坦丁堡的繁荣。君士坦丁堡经贸的活跃一方面是因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凭借城市自身手工业的发达,其手工业不仅门类众多,而且技艺高超,产品远销各地。以丝绸业为例,据说当时在大马士苹,一位名医就曾炫耀自己拥有300匹拜占庭丝绸与金织锦。利奥六世在位时颁布的《官员书》作为指导各官员的条例,其内容覆盖丝绸业、金属工业、武器工业乃至建筑承包人和建筑业的专门人员。虽然这一体系限制过多显得死板僵硬,但是却为当时的一大批工匠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车效梅《10~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与丝路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贸易繁荣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6分)
1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封建主义是与领地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国王将土地分配给封臣,以换取对方的军役义务。而且土地分封可以逐级地分下去,大封建主封给比他小的封建主,最后及于农民。这样的土地分封制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金字塔的顶端是世袭君主,共下是一层一层的大小封建主,农奴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封建化的程度越高,自由农越少。
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之间都有权利和义务。小领主成为大领主的封臣,有义务为大领主效劳,主要是为大领主打仗;大领主以保护封臣作为回报,承诺对其封臣主持公道。因此,封主与封臣的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此,当国王逆法律而行时,该国臣民可以抗拒国王,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
——摘编自刘成《欧洲中世纪三大特征与现代化起源》
材料二 西周“封建”与殷商时有很大的不同。据找周公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是周的同姓子弟。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砂子”,这些新建的“殖民基点”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故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殷时对方邦臣属表面性承认不同,周人的分封制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和藩屏,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成康之后,因空间上的限制,大规模的分封不再推行,但文化上的“拓展”仍在继续,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展,将周边诸多邦国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等纳入了周的文化圈。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君封臣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学者北大著名教授袁行霈、严文明在其著作《中华文明史》里曾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他的著作《世界文明史》里说: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拥有不亚于西方文明的辉煌时代,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媲美古希腊文明,伟大的唐朝盛世不逊色于光荣的罗马帝国,繁荣的宋朝媲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时代,以其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述,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C A D D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B D B B A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3千纪末,西亚,北非、南欧,中国均有青铜文化,且青铜器多用以祭祀,可知在早期人类文明中虽然因为地理环境的隔绝,但是各地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故B项正确;世界文明有多元特征,但是一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早期人类世界设有史料证实存在人类的互动交流,排除C、D两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威服天下四方的君王,也是神伊纳那的宠爱者”“玛度克命令我照管大地,导民以正义”等信息可知汉谟拉比制定法典借助了神权,根据材料中“我以世间的语言建立法律与正义,从而增进人民的福祉”可知用以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人民的要求,排除A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符合古巴比伦社会特征,排除B项。古巴比伦奴隶制下法律并不以调节社会关系为主,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片的信息可知,古埃及比较重要的祭司王族中有关于农业内容,早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古埃及已经有了使用牛耕的农业生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故C项正确;早在距今约9000年前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驯化了牛,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农业生产的情况可知,古埃及的农业生产较为单一,多为奴隶制经济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农业,并无社会分工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的关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止强调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有所不同,排除B项;开启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的是苏格拉底,而非诸多古希腊哲学家,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批判宗教神学的思想,而是强调人的重要性,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城邦政治下,不同政治素养的公民共享城邦政治权力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他主张应由具有专业统治知识的人来充当管理者,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因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最终因为过度的,泛滥的民主而衰落,并非政治自由有名无实和公民缺少公民意识,排除A、B两项;苏格拉底主张精英政治,反对僭主,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亚历山大帝国主要依靠希腊和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不重用,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同时又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笼络当地贵族”可见其在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中,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可知此举不利于扩大帝国统治基础,排除A项;“宗教宽容政策”不利于推广希腊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无“专制”内容,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印度梵语有来自希腊语的内容、早期中国佛像有希腊特征、小亚细亚地区宫廷里有希腊元素、南俄也有希腊女神的形象”可知在广阔的大陆上希腊文化的影响非常大,结合所学这都得益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故C项正确;希腊城邦海外殖民不符合公元1世纪的时间,以及印度、中国、南俄的地理范围,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交流作用与公元1世纪及早期中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罗马帝国并设扩展到印度、中国、南俄等地,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大帝时期即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是法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庄园生活在这个时代扮演着极为亚要的角色。公元8世纪末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规范庄园的管理,其主旨是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排除A项;《庄园敕令》是国王对封建庄园经济的认可和规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主要山庄园主掌控庄园,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教会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世俗生活中,并且“成为欧洲封建国家通用的法典,教会法庭凌驾于国家(世俗)法庭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15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的基督教化时期,教会法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教会法影响的扩大,且“王在法下”说法有误,排除A项;宗教改革与10-15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该时期欧洲社会的转型指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教会影响的扩大阻碍了欧洲社会转型,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10世纪起,西欧出现了脱离封君封臣制的官员、市民参政、世俗文化世俗教育、大学的产生等,这些都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该时期王权强化,城市自治加强,故D项正确。该时期只是王权开始加强,并没有形成对社会的控制,排除A项;该时期城市自治程度加强,排除B项;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造就了封君封臣的政治割据,并非“不与封土联系”,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史学家对阿拉伯语重要性的强调:其“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传承世界科技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对科学知识的传承而非交流或者吸收,排除A,C两项;
“阿拉伯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佛教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了冲击,故B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产生,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及所学知识,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其中太政官下辖八省;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这些措施都是在效仿中国,改革了土地所有制、中央官制以及地方行政机构,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故D项正确。“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此时日本幕府统治尚未建立,排除B项;此时颁布的《田令》效仿唐朝的均田制,不利于日本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识可知元朝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华文化向高丽传播,从而影响了朝鲜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并不是因为元朝的这些措施而建立的,排除A项;中国的儒学、医学均非“殖民文化”,排除C项;元朝时期朝鲜并设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自12世纪至17世纪在非洲东海岸广阔的地区处出土了大量元明时期的中国瓷器,这可以作为研究元明海上贸易的文物史料,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为瓷器,并不能说明有官方外交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元代、明代的瓷器可知这些瓷器并非该地制造,排除C项;非洲东海岸并不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其建筑规划、建筑艺术都较为高超同时还有测算时间的日晷以及采石场,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需要集体组织动员,故A项正确。“超越了其他地区”在材料中设有比较,不符合材料主片,排除B项;仅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整个帝国城市水平,排除C项;马丘比丘的政治地位在材料在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分)
(1)原因: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4分,答对两点即可)特点:以中国商品为主,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大;路线长,涉及国家和地区多;管理严密规范;中国在贸易中占主导。(6分,答对三点即可)
(2)原因:丝绸之路的畅通;手工业水平较高;政府政策的支持。(4分,答对两点即可)
(3)影响:增加了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推动了丝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6分,答对三点即可)
18.(20分)
(1)特点: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双向权利义务;契约意识;等级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8分,答对四点即可)
(2)问:都是为维护统治秩序而形成的等级制度;受封者都在辖区内承担一定的义务,并有一定的自主权;最高统治者权力都有限;都造成了分裂割据和战乱。(6分,答对三点即可)
异:社会制度不同: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为封建社会,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奴隶制下推行;维系纽带不同:分封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封君封臣制领主与附庸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强调契约关系;发展趋势不同:分封制最终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封君封臣制伴随近代城市兴起,出现了一系列民族国家。(6分)
19.(12分)
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人大变革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局面。面对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知识分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对于周礼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儒学就此产生;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白然,无为而治,其中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影响深远;法家诸多代表人物顺应时事,提出严刑峻法、君主专制并传之后世,影响了自秦以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些学派之间经常辩论争鸣,不断推陈出新,为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学术环境,还孕育了丰高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社会道德理念以及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唐朝是两千年封建时代的文化巅峰
论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唐朝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中方面达到了巅峰,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文学上,唐朝以诗歌为主要文学题材,涌现了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批文学家。《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的作品;在绘画上,唐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著名画家;唐代的雕塑以佛像为主,唐代的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唐代建筑以大型宫殿和寺庙为主,如大明宫、洛阳白马寺等,这些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朝盛世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示例三:
论题:宋代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时期
论证:宋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相较于之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文官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理学兴起,宋代儒生的人文精神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宋代以宋词为代表的市民文化也逐步兴盛起来。此外宋代的书法艺术、风俗画、宫廷画、陶瓷艺术等也举世瞩目。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当时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其对干宋代文化的传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延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既超越了前朝,又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