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精品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
徜 徉
搜索枯肠
浩 淼
津津有味
阴晴雨晦
谆谆教导
红紫芳菲
juān 刻
鸦què无声
记忆yóu新
走tóu无路
五cǎi纷呈
心旷神yí
谈笑风shēnɡ
shēn临其境
lì lì在目 2.诗文名句填写
①等闲识得东风面, 。(宋朝,朱熹 《春日》)
② ,寒食东风御柳斜。(唐朝,韩翃 《寒食》)
③青女素娥俱耐冷, 。(唐朝,李商隐《霜月》)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朝,卢梅坡《雪梅》)
⑤草木知春不久归, 。(唐朝,韩愈 《晚春》)
⑥ ,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朝,杜甫 《绝句》)
⑦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朝,高骈《山亭夏日》)
⑧ ,枝间时见子初成。(宋朝,朱熹《题榴花》)
3.修改病句 (在原句上修改)
①金秋时节,桔子、苹果、梨和水果大量上市,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②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4.新华日报5月16日发表的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动》一文写道:“在汶川抗震救灾前沿和后方,新华社记者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的人和他们在危难之时发出的声音,从中感受到一种平凡又伟大的力量”。现在班级准备出一份“灾区,让我们感动”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为本期手抄报起个有感染力的名字。(要求:不超过8个字,富有感染力)
(一)《往事依依》节选
读《往事依依》第五节“老师入情入理的……注满情思的眼睛”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5、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
6、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7、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8、“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 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
9、“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请仔细观察你的一位老师,用一小段文字形象地来刻画。(要求:不少于50字)
(二)父亲留下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多,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堆放着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xiá) 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说起来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shì) 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有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而忧心忡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卧床数年的母亲 (竟然、突然、居然)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病,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时离开了我们!
10.文中“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中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11.第一自然段中“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一句中的两个“书香”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
12.第二自然段 “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中为什么要将“本”字重叠使用?这里的“苦书”指的是什么?
13.选择适当的词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 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
3、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走过了童年,已步入了少年,相信你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珍藏的回忆,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一起去踏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
二 整体感知(释题入手)
1“往事”,文中写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
2“依依”,作何解释?大家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工作,请同学回答
明确:⑴树枝随风摇摆;
⑵恋恋不舍的样子
这两个意思之间是有关联的,“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故人离去时,杨柳作摇摆之状,以拟人的手法实表离别之时的不舍之情。现多用此意。如“依依惜别”,而作者在此又将此意作进一步引申,指心中对往事的那份难以割舍、难以忘怀之情。
依依往事是作者似流水的年华中珍藏的金色回忆。
三 文本分析
而这份金色的回忆已在我们面前洞开,让我们穿越时空,徜徉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请大家自由朗读描述往事的几个段落,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当时感受的句子,并思考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教师加以概括)
徜徉画中自然、沉醉如诗四季、沉浸如画生活、感慨高尚人格、铭刻读书之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生活、书籍的热爱,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提到的精彩的语段老师可范读,学生亦可朗读,并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适当做一些补充。
如:第四节中的写景的诗句,可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心中的四季的特点,再去读文中的诗句,感受诗句的精妙,讲解时作简单化处理。
四 品味语句、畅言所感(结合“探究 练习”的第二题)
1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你所认为的能打动你,或能产生共鸣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师可举自己的例子,谈自己读的感受)
平时读文章亦如此,读懂作者,更要读出自己。
2作者应邀写此文时,已临近古稀之年——七十岁了,回首往事,只选取了这几件事,可见他们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价值,文中哪一句最能看出?
明确:第七节“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五 结束语
屈原曾有这么一句话“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青春是无价的,而你们正直青春年华,希望你们年迈之时,回首往事,能作到青春无悔。这也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六 作业
搜集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句子。
板书
往事
依依
课件15张PPT。年华似流水……年华似流水……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说 往 事 朗读全文,说一说于老师在文中
追忆了哪些往事?品 往 事1、朝夕相见的山水画,为何
竟 “百看不厌”?3、这两件往事对于老师后来
成长为一名语文教育大家
有影响吗?2、看《水浒》插图,于老师
有什么感受?品 往 事国文课于老师从这件往事中得到了什么收获?品 往 事品《千家诗》 ,
听 国 文 课 。诗中有画课内生情品 往 事跟往事说声“谢谢”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品 往 事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跟往事说声“谢谢”悟 往 事 于老师的往事,对我们的读书、
学习、成长有什么启发呢?忆 往 事 读小学时,在表哥家偶然看到
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随意翻
阅,不知不觉竟被帖中的书法深深
吸引:楷书遒劲工整,行书灵动飘
逸,一笔一画的组合居然天衣无缝,
把一个个平常的汉字书写得赏心悦
目,给我以无限美感。学习书法的
念头也就油然而生了。于漪赠言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