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同步训练
语段研读
①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②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④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教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之人,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⑤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没有亲自参战当然得益于钱学森的理论成就。
按照逻辑顺序,贡献由重到轻排列。
大胆想象,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
1.钱学森是一位科研人员,并没有奔赴战场,也没有参与指挥任何一次战役,为什么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相关的语句在第________段,与钱学森是“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相关的语句是在第________段。
4.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概括第①到第⑤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至第④段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钱学森假如不回国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那天的风雪真大,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地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衫,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里,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①~⑦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注意概括语言,即归纳段意。)
4.文章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
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中心进行选择,这是不变的道理。本题中的另一件事,同样丰满中心。)
5.作者在第⑧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
1.因为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战斗力。2.不能。因为原文是按照钱学森在这两个科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由轻到重排列的。
3.②??? ①
4.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5.衬托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
6.(略)
1.C ???2.D
3.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了五分钟——上了一节难忘的课。4.“面对困难,许多人……困难不过如此……”
5.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
?
《始终眷恋着祖国》精品教案
【设计理念】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本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简要生平事迹和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学难点】 了解精心选材和组织材料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题)
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课伊始,意亦明”的直接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 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多媒体演示)
1.正音。(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 )?游 mù( )集 juàn ( )恋 méng( )发 诬miè( )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如:“ 1911年”、“ 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知名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领会艰难的回国之路为表现主题蓄势。)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悟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5.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6月写信,9月回国,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难的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
明确: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
周总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现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会赤子之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6.复述课文。(见板书)
要求:(1)要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3)不超过三分钟。
(设计意图:复述不是背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再读课文 品味语言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2)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
齐读一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
五、研读赏析 体会情感
师: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但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呢?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第5段。
师:“然而他始终眷恋着……”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点拨)
生:点明题目。
师:不错。“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前几自然段讲的是钱学森虽然在美国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后面又说他却依然舍弃这些身外之物,为回到祖国与美国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这个自然段是——
生: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不错。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主题。
师:题目《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
生:“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师:说得非常好。文中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明确:(1)都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多媒体演示)
(2)成语:魂牵梦绕 望穿秋水 归心似箭……
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三读课文 难点突破
1. 读第1-4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写钱学森“学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反衬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作者从正面(头衔和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和侧面(美国空军的赞扬和美军海军次长说的话)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不惜挥墨在安排材料上是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2.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很多。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小组讨论)
明确: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话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这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地梦见上海”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
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作者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七、主题归纳
学生先自由概括后明确:
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八、拓展延伸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多媒体演示)
明确: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动笔积累名言警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作业布置
1.课外继续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文和故事。
2.以“若我出国留学了”为题完成一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多媒体演示)
【板书设计】
拜师求学 时
创业辉煌 间
始终眷恋着祖国 决心回国 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饱受折磨 顺
胜利回来 序 (多媒体演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秉承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方法进行学习。我想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我知道,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老师非常不容易。在课堂上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学生,师生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这种爱就体现在要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负责。
目前,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我会一直努力!
课件17张PPT。世界童话之父
—安徒生 世界炸药之父
—诺贝尔世界音乐之父—贝多芬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默读课文1-4自然段,结合下列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提示:
深造 拜读 门下
博士 得意门生 第一流
终生教授 肩负 权威
卓越 先驱 创始人 美国海军次长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自由朗读,读出感情、语气,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读一读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 ①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
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
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找一找说一说 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的科学家,在1950年9月,钱学森竟然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送到一个孤岛上关押了15天,对于视时间为生命,视荣誉为生命的钱学森来说,他在狱中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谈一谈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其他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钱学森的内心想法。
③整整五年中,钱学森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回国。
他的儿女理解父母的做法吗?他们会怎样问?而钱学森又会怎样回答? 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 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一封家书李四光回来了!华罗庚回来了!邓稼先、吴文俊、郭永怀…… 都回来了! 拳拳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
不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