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我的母亲》(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我的母亲》(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3 16:23:26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我的母亲胡适欣赏母子情的图片 确定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掌握作者常识。
2.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的读音。
3.掌握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胡适,字适之,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在当时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九二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一九二八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走近作者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作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冯顺弟冯顺弟 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三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一、给画线的字注音:
文绉绉( ) 穈先生( ) 庶祖母( ) 佃户( )
吹笙( ) 摹画( )
锁匙( ) 轻薄( )
微菌( ) 眼翳( ) 舔( ) 侮辱( )zhōuMéishùdiànshēngmóshíbójūnyìtiǎnwǔ过字词关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二、解词:
文绉绉:
下流:
翳(yì):
责罚:
管束: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处罚。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
广漠:

宽恕:

质问: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大空旷。宽容饶恕。责问。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了“我”的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对童年往事的追念。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写母亲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整体感知文章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3、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开头3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其内容好像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5、课文主要是赞母亲,为什么还用很多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4、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是什么?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她是我的慈母兼严父,以及我的恩师。师生互动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当面质问,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慈祥严格宽容善良容忍温和正直刚烈母亲的性格特点:管教儿子——严师慈母当家主事——善良、宽容、
温和、大度保全人格——自尊、刚烈小 结
开头3段写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性格特征,说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而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但为写母亲起到了铺垫作用,而且与结尾相呼应。3、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开头3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其内容好像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作者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所以开头写了童年的经历。这样,也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 4、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是什么?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一次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去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略)
5、课文主要是赞母亲,为什么还用很多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即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章质朴的、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疑难探究 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叫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等等。
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用“心灵”来写母亲,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你如何看待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讨论:写作特色 1、朴实真切的语言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
2、鲜明的对比
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的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九年的读书生活母亲是母亲对“我”做人的教育一、对“我”的管教: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严厉责罚,正确教导。二、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宽厚容忍,从不给人脸色看。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勤奋、守时等君子风度。我


亲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慈母严师恩师小 结拓展延伸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
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大题
2.收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歌词等,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做准备。《我的母亲》同步训练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1.在□内填上恰当的词语,从后面括号中选取。
(A虽然??? B尽管??? C但是??? D否则)
2.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为什么会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揭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文中的“如果母亲生活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句话与选段中的哪一句照应?请用波浪在文中画出来。
?
?
(呼和浩特市中考题)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倒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也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唠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唠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体会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了解人物形象。
开放性试题,写出的句子要符合当时语境)
4.“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________的感情。
5.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去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唠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画线句,联系上文,体会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母亲比作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作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
1.但是,否则。
2.揭露了旧社会对妇女才能压抑埋没的罪孽。
3.“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4~8题? 这5道题的考查点分别是重要句子的作用、内容概括、含义深刻的句子、句子的仿写等,涉及到理解、分析和运用这三个能力层级。
第4题的理解,可从语句的位置上、比喻的喻体特征上入手,以此把握作者的情感。关键词可用赞美、感激、怀念等。第5题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区分详、略内容,对选择详写事件概括,概括的要求有两条:内容上简要;形式上为特定句式。可分别概括如下:“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妈妈远嫁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此题的回答与第6、7题有内在联系,它是解决下面题目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详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第6题的句子表层意义是“好”,深层意义却是“痛苦”,18岁的女儿远嫁到遥远而贫穷的地方,作为亲生母亲,她的内心却在流血,这一语句正是对自己痛苦的掩饰。第7题体会妈妈的“哭”,需联系上文的女儿远嫁和儿子接纳自己的特定情境分析,其感情是在伤心后的欣慰之情。第8题属语言运用题,但规定了语境和方式,即以母亲为中心,用比喻来生动地表达赞美之情。
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蹑手蹑脚、娓娓动听、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歉疚”等词语。
(2)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3)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4)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质疑、比较、拓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这篇散文的情感于平淡中见真情,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关怀之情,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洁的概括段落大意。
3.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雨雪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刻画了无数母亲的画像。今天,让我们欣赏其中一位勇敢、坚韧的母亲。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
(一)字词积累
憧憧 chōng 蹑手蹑脚 niè 娓娓动听wěi 唏嘘xī xū 热泪盈眶yíng
女红 gōng 万籁俱寂 lài 歉疚 jiù 惺忪xīng sōng 面颊jiá
(二)我知道了作者用其质朴的文笔,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既平凡又感人的母亲形象。
我知道了作者在赞美、尊敬母亲的同时,又为其不幸的命运而痛惜。
我发现了作者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三、自主学习卡预习练习情况反馈:
1.梳理结构
课文哪几节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生活片段?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3至6节。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至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至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很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2.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至6节加上小标题。
设计此题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1)如:欢悦柔和的容态、娓娓动听的讲述、泪如泉涌的痛苦,日夜劳碌的身影。或:母亲背我观灯、母亲讲故事、母亲心里矛盾、母亲日夜操劳。
(2)这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出母亲性格中具有哪些闪光点?
第一个片段表现出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以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第二个片段表现出母亲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对子女启蒙教育的循循善诱。
第三个片段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奉献。
(3)这篇文章除了刻画母亲的形象以外,还反映了旧社会压抑、埋没妇女才能的社会内涵,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被旧社会压抑、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如:“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中国广大妇女的悲哀。再如:“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句话流露出旧社会对妇女才能压抑和埋没的感慨。又如:“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这句话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恨,有着强烈的思想意义。
3.四个片段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前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从“两三岁”写到“十岁”,第四个片段写的是八岁。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三个片段侧重在母亲,主要表现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而第四个片段虽然也赞颂母亲的辛劳,但侧重点在我,通过一个八岁男孩的心灵,写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歉疚。
4.信息提炼
根据课文内容,为邹韬奋母亲写一个100字以内的,为邹韬奋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像学生讲明个人简介包含姓名、性别、籍贯、生卒年、特点等信息。如:邹查氏,女,浙江海宁人,生于1879年,卒于1808年,育有三男三女,以邹韬奋最为有名。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对子女既关心又严格;她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阅读;她勤劳、能干尤善女红。
墓志铭:如: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四、质疑探究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2.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
二、自主学习卡预习情况反馈;
(一)精读第三、四个片段,探讨两种矛盾的心态
(1)“清算”功课时,作者将矛盾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想一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痛苦?
(2)夏夜,母亲为我做布鞋,我心里有好多歉疚,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矛盾心态?
明确:(1)动作描写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语言描写是“打得好”。母亲一方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方面又十分怜惜孩子,不希望他遭受皮肉之苦。母亲在矛盾中摇摆不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2)这可能是怕说出来了,母亲就不允许我在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显得真诚、执着。
(二)理解文章中运用的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1)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
明确:(1)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2)画龙点睛。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特别是结尾,全用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谴责。
(三)品味本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明确: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来,越是显得真诚、执着。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
(四)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赞颂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鲜明生动的形象
(2)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如:第二个片段中“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脸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描写真实而传神,表现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再如:第四个片段中“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阵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
三、质疑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明确: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作者的家庭坏境也同样如此,这个家庭环境中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又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又文学熏陶,这些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这个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敬重母亲哪一点?如今身处幸福中的我们该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查阅资料,再向同学介绍一个关于母爱的事例。
2.古今关于亲情诗文名句积累展示。
3.整理学习的收获。(知识、能力、方法)
附相关资料:
作者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业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