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简案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译文】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鉴赏】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课件24张PPT。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含义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虽已凋败,却要化作春泥,培育百花成长由这两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想到一种什么精神;想到什么人,什么事;亦或是其它什么诗句;什么歌曲……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奉献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这两句出自于《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夕阳西下,(我)怀着无尽的离愁别绪,吟鞭东指即天涯。挥鞭策马,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作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行文独具风格,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按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1839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在归途中作者看到路边的落花,已到老年的他,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社会,于是写下了本诗。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
为国家民族贡献力
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及你对全诗的理解感悟本诗的主题。“落红”的形象,就成了诗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背过。(加油呀,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迁移拓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作业布置C组:背诵该诗并默写
B组:收集整理相关忧国忧民的诗篇,并写下学完该诗的感受
A组:改写诗歌,写一段赏析的画面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拓展延伸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中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简单的说,“奉献”指满怀感情的为他人服务,做出贡献,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 回顾历史上所有奉献人生价值的人,他们为人类积累的财富有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果说汉字是‘一字千金’的话,这也是需要通过至理名言来表现的。而用有限的语言表达出永恒的真理和智慧,这种奉献对于人类来讲就是永久的精神财富。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暇;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 , 。”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代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融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人就为国家和人民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答: 。
2、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2分)答: 。
3、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2分)
4、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2分)答: 。
5、将文章第⑧段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
答:作为农民,应 ;
作为军人,就应 ;
作为科学家,就应 ;
作为学生,就应 课件33张PPT。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板块一:美听听读要求:
1、第一遍听读音:整体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标出重读、停
顿以及快慢。
2、第二遍听录音,想象诗歌的意境之美,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停顿和读出重音和停顿。
3、第三遍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美,注意情感的把握。1、(各自朗读)第一遍读出字音美;板快二:美读2、(学生齐读)第二遍读出情感
美,注意节奏、停顿、快慢;3、(同桌间对读)第三遍读重在读
出情景美,注意把握好语气。跟着配
乐齐读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诗朗读方法指导: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处理好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和语气的强弱。
五言诗一般
为二三式,全句的节奏是两字加三字。
如:离离/原上草;七言诗的一般节奏
是四三,全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3、读出感情,要随“诗情”进入“诗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què城阙:五冿:指长安,送别之地。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将要去的地点。一人留长安,一人往蜀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辅:拱卫渡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huàn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qí无为:岐路:沾巾:无须,不要。分手的路口。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也象邻居,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儿女:青年男女。板快三:美品1、说说这首诗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谈谈你认为好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板快四:美说提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的?可借助语言、心理活动、外部环境的描写来突出分别主题。 结合诗句,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歌的意境。板快五:美背方法介绍:A、根据节奏来背
B、想着画面来背
C、理解意境来背
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送别活动一: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和见过的关于描写“送别”主题的诗歌,并和本诗做一下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提示:
1、按感情基调来分,如悲伤缠绵型,洒脱豁达型等
2、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如直接抒情。3、送别方式 如,饮酒,唱歌,奏乐,作诗赋词等4、送别对象:友人,亲人,爱人5、送别地点:长亭,岔路口,渡口,
驿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朋友再见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啊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啊朋友再见吧再见
吧再见吧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
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啊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多么美丽的花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1、先确定感情基调再动笔 ;
2、交代清楚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
3、来一点景物(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4、交代送别的方式;
5、点明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中第三点可反复出现)活动三:
我们班有两位同学转走了,你们有没有去送别?如果现在有一次和他们话别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送你一句话:
好好珍惜你现在所拥
有的一切!
作业:
如果现在让你来写一篇关于送别的文章,你会怎么来写?结合所学的写作知识以及你对送别的看法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200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