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成了神秘的无人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展示图片:《神秘的罗布泊》。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荡漾(yàng)
裸索(luǒ) 戈(gē)壁 无垠(yín) 边缘(yuán) 娱乐(yú)
(二)解释下列词语。
边缘:沿边的部分。无限:辽阔无边。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三、粗读课文,深入把握内容。
◎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展示图片:昔日的罗布泊 今日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 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干” 寸草不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爱护环境 忧患意识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
(一) 思考讨论: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评价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 教师小结:① 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②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 教师小结:我们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四)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本文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请想想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打动读者的?请找出来。
学生讨论后,评价明确:①对比、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②引用具体确凿的数据。
③直抒胸臆。
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一)探究提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评价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六、总结新课。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课件29张PPT。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吴 岗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成了神秘的无人区。罗布泊西北地区地图◎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神秘的罗布泊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神秘的罗布泊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神秘的罗布泊注意下列斜体字的注音 萧瑟 和煦 干涸
sè xù hé
吞噬 荡漾 裸索
shì yàng luǒ
戈壁 无垠 边缘 娱乐
gē yín yuán yú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边缘:
沿边的部分。无限:辽阔无边。
萧瑟:
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 干涸:
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河道、池塘)没有水了。
吞噬: 裸露:
蚕食、并吞。 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
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听读课文,把握内容◎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粗读课文,深入把握内容。◎ 默读课文,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①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小结: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牛羊欢歌水丰鱼美收获了满船的哈密瓜 昔日的罗布泊林边牧歌草木丰茂水如明镜蓝天白云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罗布泊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枯木哭泣寸草不生白骨尸骸凝固的生命最后的泉眼余辉中的昔日河床现在的罗布“干”冤死的胡杨←←向苍天倾诉不平罗布泊湖心由于湖水干枯,形成十分坚硬的盐缄。车辆根本无法在上面行走。→→◎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现在的罗布“干”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昔日罗布泊 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牛马成群 绿树环绕河流清澈 生命绿洲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今日罗布“干” 胡杨林成片死亡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爱护环境 忧患意识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
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小结: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味作者的忧患意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请同学们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青海湖月牙泉月牙泉青海湖吸取的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让我们明天的地球母亲更美好!讨论◎本文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请想想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打动读者的?①对比、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引用具体确凿的数据。
③直抒胸臆 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昔日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探究活动 ①假如你是一位见证罗布泊变迁的老人,你将怎样向人们诉说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②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提示: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思念,牵挂故乡的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