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及解析
1.C(C项以偏概全。再创造有两个部分。原文“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
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这里面“不单是…而且”
这个关联词说明了解诗人感情和寄托自己情思这两个部分是递进关系,都具备才能是再创造。选项
中只剩下了后半部分,少了“了解诗人情感活动”这个部分,故选C。另外想象活动是再创造的主要方
式来自第一小节,这句是正确的。
设题陷阱:论述文务必警惕跟原文几乎一模一样的文字,这种选项往往就是为了删选那些机械寻
找原文的学生。)
2.D(D项论证思路总结有误。本文1一2小节说明欣赏是一种再创造,3一7小节是在分析原因
的同时提出再创造要坚持的原则,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部分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选项中的“严格按
照”、“一步步”等表述就出了问题。
设题陷阱:阅读论述文一定要关注整体论证思路,这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
3.C(C选项是叙事性的诗句,所以它不能支持“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
设题陷阱:新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是新高考的一个重要方向,读懂文中的文学理论,将它运用到
诗歌分析中,学生要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选项四首诗歌都来自学生熟悉的诗歌,整体难度不大,是
用来平衡试题整体难度的。)
4.B(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可知,选项强加因果,“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不
是“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所致。故选B。)
5.A(B项,材料二没有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项,“新手段”表述错误,“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
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已经存在;D项,新闻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性,主观性与此对立。对事
实的明显反对或者支持,这体现的是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倾向性和立场。
很多新闻和报告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新闻立场和倾向性,只要从事实出发,这是不违背文体的基本
特征的。)
6,解析:此类题目答题时一定注意思雏的层次。应考虑事物涉及的对象,适用的或产生影响的范
国,或者事物进行的步骤,分条有层次的确立答策。相同的答案要学会合并同类项,不同的答案一定
要辨清其具体层次的差异。
答案:①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②正
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
处。③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④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
校”制度。⑤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每点2分,
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7.D(文本主要的解读障碍就在作者对待老子的态度之上。文中的老子形象总的来说是呆滞麻木
冷漠的,比如文中说老子“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
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此处为何要回忆昨天的话?显然是因
为老子并不具备真正丰富的思想,不过是现编的,所以需要回忆昨天讲的内容,不然就会写错导致前保密★启用前
西安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
选择题时,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指定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小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
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
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颜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
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
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
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文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
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
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逼所引起的渐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
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地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
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
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
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
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藏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一我们相信:
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
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图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
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拔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
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
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
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冻,我们不仪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著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
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
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