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练习+学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练习+学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3 16:47:16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日、月)同步训练题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__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
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
假如我是 。
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 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二恶英成了当令词汇以后,各种媒体对它的"包装"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写成"二恶英",有的写成"二恶因",有的写作"二巫英"。
B.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惯。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C.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精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1、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
3、“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4、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说说你的理解。
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二)课外美文阅读
西湖的绿
宗 璞
雨中去访灵隐(西湖附近飞来峰畔的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寺院),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近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即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浚湖筑堤)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浆声娭乃,愈增加了一湖的幽静。
——游记《西湖漫笔》节录
1、请找出交代文章写作时令的句子。
2、文章中除了写西湖的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景物的什么颜色?
3、作者“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的原因是什么?(25字内)
4、西湖的胜景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青苔作为描绘对象?
5、将本文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对照阅读,并写出阅读体会。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yānɡ hénɡ hào jìn
2.答案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4.参考答案: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幅画卷,描绘她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色;假如我是个音乐家,我就要用一首乐曲,讴歌她红飞翠舞 美如冠玉的气质。
5、B
6、A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语段
1、此文作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受日寇蹂躏,光明被黑暗所代替。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这儿的“飞蛾”,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追求光明勇于献身的美好人格。赞美“飞蛾”即是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生命固然可贵,但与其苟且活在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暗的寒冷世界”,不如顽强斗争,追求光明与希望。即使为此牺牲,也再所不惜。表达出作者赞美抗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犹不悔”的爱国情怀。
3、月亮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冰冷。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月光冷得很”等等。这种意境让人想起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
4、姮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姮娥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5、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盼望光明的到来。
(二)课外美文阅读
1、“荷叶,则要持重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
2、湖水泛起一层银灰色;远山青中带紫。
3、绿色的杨柳嫩枝预示春天来了,也展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体表达。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走进作者: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夸 父 皓 月 姮 娥 旸 谷 瞬 间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五)、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六)、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七)、合作探究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明确: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明确: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明确:生命固然可爱,但庸庸碌碌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中,还不如轰轰烈烈为追求光明和理想献身。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八)、写法探究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和情感?文中飞蛾、夸父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
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九)、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三)、合作探究: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为追求理想而献身。
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这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四)、《月》主旨探究:
明确:《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课堂小结:《日》一文激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溢地写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为追求光和热,二者死的轰轰烈烈;《月》一文细腻幽静地写了嫦娥奔月,她想改变冰冷的月球,为追求光明而献身,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写作训练:
假如你是一只将要去扑火的飞蛾,灯火就在你的眼前,此刻你的心理活动有哪些呢?请根据此情景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
( 八)、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  ) 旸谷(  ) 倘使(  )
一撮(  ) 皓月(  ) 姮娥(   )
2、巴金:原名 ,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散文集 ;“文革”后出版了 ,引起巨大反响。《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导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同学们,对于“夸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四)自主学习 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 课内反馈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①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觉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②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1、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4、作者用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有何深意?
(六)、拓展延伸
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是: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运用关键词表述,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方法赏读下列两首诗,解读诗歌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七)、布置任务:
一草一木皆有情,请以“风”、“雨”、“落叶”、“花” 为对象,借助关键词,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领悟(共25张PPT)
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想一想:
我们知道的有关“日”的诗句有哪些?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在《月》中,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短文两篇 巴金 日 月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明亮的月亮。
晒台。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皓月:
露台:
旸谷:

—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941年7月21日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日》段落结构: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生命固然可爱,但庸庸碌碌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中,还不如轰轰烈烈为追求光明和理想献身。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和情感?文中飞蛾、夸父有什么象征意义?
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
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舍弃生命)
(愿做飞蛾)

追求光明而献身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月 巴金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月》段落结构: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
“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为追求理想而献身。
对这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
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月光—冷—死的光
嫦娥奔月
改 变
追求光明而献身
《日》:
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月》: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追求光和热
改变冰冷
寄托人格理想
对 人生 、对生活一种希望和信念
小结: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假如你是一只将要去扑火的飞蛾,灯火就在你的眼前,此刻你的心理活动有哪些呢?请根据此情景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