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教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教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3 16:54:52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酬,赤,过,水,山)
中考语文试题一网打尽(73个试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26个试题)
(2)赤壁 杜枚(9个试题)
(3)过零丁洋 文天祥(24个试题)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8个试题)
(5)山坡羊·潼关怀古(6个试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25个试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13辽宁省锦州市】9.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答案】9.A
1、【常德市,2012】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1题。(20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3)谈笑有鸿儒 鸿: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18.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20.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3分)
21.唐宋时期,不少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3分)
【答案】16.(1)增长,振作。 (2)出名,闻名。 (3)大。 (4)弹奏。
17.D
18.(I)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翻译宜宽松记分)
19.A
20.例句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例句二:居室不在高大宏
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
21.要点: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
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能从写作内容或写作方法
上总结出一个方面的特点即可记3分)
2、【抚顺市,2012】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澍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答案】5.A( 2分)
3、【南昌市,201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8.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一)(4分) 7.D(2分) 8.D(2分)
4、【十堰市,2012】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3.诗歌首联通过回忆,叙述了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遭遇。颔联采用 写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4.诗歌的颈联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
【答案】
5、【铜仁市,2012】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答案】13、(共6分)(2分)(1)凄凉地,弃置身
(4分)(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6(柳州市·2011)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8.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标题看,这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D.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答案:7.B(“闻笛赋”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而非作者在故乡所闻)8.D(“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7(西宁市·2011)10.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下列问题。(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 。(1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在诗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运用此句的比喻义又是什么?(2分)
答:本 意:
比喻义:
答案:10.(1)运用典故(1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2)本意: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自己被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从而抒发了诗人被赃官二十三年的身世之感。(1分)比喻义:后人用此诗句是指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1分)(共3分)
8(2010贵州毕节)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答案: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9、(2010山东滨州)古诗词鉴赏。(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1分)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评分:共1分。
8.诗人以“沉舟”“病树”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评分:共2分。只答出诗作的本意或新意,即可得满分。
10(德宏州·2010)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11(2010河北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分)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三年 弃 置 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答:
答案:7.(2分)刘禹锡白居易(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8.(1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有错该题不得分)
9.(2分)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意思对即可)
12(2010湖南怀化)
(三)诗歌鉴赏。(每小题2分,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4.首联中的“凄凉地”“ 弃置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试从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说一说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案:14、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15、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
13、初中古诗词赏析及考点考题:
2004·湖北黄冈: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他长年被贬 ( http: / / www.21cnjy.com )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句子是:“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句子是:“______”。
2004·湖北黄冈: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请再写出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______”。
答案:1、低沉愤懑;高昂乐观。2、 ( http: / / www.21cnjy.com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画面描述1分,含义分析1分,意近语顺即可)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4、2004年黄冈这首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案示例: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学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体现主旨的句子中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答案:6、末两句;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或先激愤后激昂。7、比喻、虚实结合。
15、2005年河南省课改区(1-2):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004年西宁市: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表现手法是:______。心境是______,表达了______的心境。
答案:豪放热情;议论兼抒情;颂秋;乐观豁达、昂扬向上
16、2006年1月犍为九上期末考试:
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对下面诗歌进行一点赏析,(要求语言方面对颔联赏析)。(4分)
(一)欣赏古诗,完成8—9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诗的颔联借典喻情。“怀旧空吟”隐含作者 ,
“烂柯人”隐含作者 之情。 (2分)
9.自选角度赏析诗句。(2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的赏析: 。
答案:8.对旧友受迫害的不满;因人事全非而生惆怅之情(每空1分)
9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
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画面描述1分,含义分析1分,意近语顺即可)
17(2007·广西梧州)
古诗文阅读(17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7.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
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分)
答案:6.(2分)D
7.(3分)积极乐观(或:慷慨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昂)(1分)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
18(2006·江苏扬州)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
1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1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
1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19、2005黑龙江哈尔滨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 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答案:C
20(2004·湖北黄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①低沉愤懑 高昂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 ②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1、百色市(08广西省)
(一)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完成7~8题。(5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分)
(2)哲理:
。(1分)
答案:7.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8.(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分)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1分)
22(2008·湖北黄冈)
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
答案:7、①怀念故友(1分);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
8、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分,意近即可)
23(2008青海西宁)
8.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答问题。(3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谁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1)自居易 (2)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了诗人对被贬谪遭弃置境遇的愤懑不平和悲痛怅惘之情,同时在表达对友人的谢意与共勉之中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4、连云港市(2009年江苏省)
(一 )、诗歌欣赏(5分)
7、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一)、诗歌欣赏
答案:7、(1)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5、沈阳市(2009年辽宁省)
7.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答案:C
(2)赤壁 杜枚(8个试题)
【2013宁夏回族自治区】11.“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2分)
答:
【答案】12.(2分,答对一个要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1(怀化市·2011)(三)诗歌赏析(每小题2分,共4分)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对前朝往事的咏叹,表达了自己 的思想感情。
18.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案:17.不得志(2分)
18.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述,又虚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外,还曲折地反映 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2分)
【详细解析】17.考查点:本题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诗歌的能力。解题思路: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迹,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属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解答同类题的技巧方法:解答此类题,最主要的是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查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能力。解题思路:这两句发表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解答同类题的技巧方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铜仁地区·2011)13、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13、3分(1)咏史诗(1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3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005湖北荆州读杜牧的《赤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______.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
4(2007·湖北省恩施) (一)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一)古诗欣赏(4分)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5(2007·四川乐山)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6(2008·四川成都)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 为什么 (2分)
答案:
1.(2分)折戟(1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1分;语意相近即可)
2.(2分)不好。虽然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1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0.5分)
7(2008甘肃庆阳)
(二)初中三年,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下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 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6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 ”换成“国破家亡何处逃”好不好?为什么(3 分)
答:
答案:(二)( 5 分)
25、味史诗。(1分) 特点是咏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26、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歌的形象性:( 1 分)能以小见大,( l 分)感情表达更含蓄。( 1分)
8、2009·南京市溧水区
【古诗阅读】
5.阅读《赤壁》一诗,回答问题。(3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请从“咏史”和“咏怀”两个角度,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这两句既咏史表明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改写(1分);又咏怀暗含自己欠缺机遇,怀才不遇。(2分)
(3)过零丁洋 文天祥(24个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三(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飘絮”喻 ,以“雨打萍”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
24.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23.(2分)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1分)。坎坷的身世或身世浮沉(1分)
24.(3分)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或者: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
1、【大庆市,201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3题(19分)
【古诗阅读】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3分)
9.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2分)
【答案】二、(46分)
(一)(19分)
8.(3分)“经书”或“儒家经典”或“读书做官”;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9.(2分)议论;爱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小题。(5分)
2、【河南省,20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2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答案】2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1分)
2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意思对即可。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共3分)
3、【昆明市,2012】诗歌赏析。(第7题,共2分)
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2分)
 
【答案】二、阅读理解。(含7~21题,共36分)
(一)诗歌赏析。(第7题,共2分)
7.(2分)画线的两句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修辞方法、构成1分,内容感情1分。只答“对偶”并分析给1分,另答对偶不加分)
4、【六盘水市,2012】阅读古诗,完成25-26题。(6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 (3分)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25.(3分)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意思相近即可)
26.(3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5(抚顺市、铁岭市·2011)9.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答案:9.C,2分。
6(乐山市·2011)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答案:10.诗歌鉴赏。(4分)(1)( ( http: / / www.21cnjy.com )2分)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
(2)(2分)答:尾联采用的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7(襄阳市·2011)(一)阅读古诗《过零丁洋》,完成10-11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
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2分)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一)古诗赏析(4分)10.形势的险恶(1分);境况的危苦(1分)。(2分)
11.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8(宜宾市·2011)(三)阅读诗歌《过零丁洋》,完成16-17题。(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2分)
17.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16.①寒窗苦读,进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②峰烟四起,艰苦抗元。17.不赞成,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9(郴州市·2010)15.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诗的颔联借怎样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②说说诗文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①“风飘絮”“雨打萍”。 评分标准: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②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2010湖北荆门)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共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

(2)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14、(1)比喻;宋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的国家和个人和遭遇和命运。(1分)(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诗句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
11、2009·南京市建邺区
(一)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3 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 ▲ 和 ▲ 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2分)
尾联表现了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 ▲ 的大无畏英雄气概。(1分)
答案:6、国家命运 个人遭际 “ 视死如归”、“青史留名”等意思对即可
12(2009·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13、青海省(2009年)
(一)阅读《过零丁洋》,完成10~11题。(3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这首七言律诗的作者是 。(1分)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答案:10.文天祥(1分)
11.这两句诗阐明作者台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体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答出“以死明志的决心”即可得2分)
14、资阳市(2009年四川省)
(三)过零丁洋(4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分)
2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2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 (2分,意思对即可)
2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15(2008·广西贵港)(一)阅读下面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完成8——9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起一经,四周了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 ① 南冠:俘虏的代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出《 左传》,后世以“南冠”代被俘。② 毅魄:英魂。
8、对这两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愤之情和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精神。
B、两首诗的首联都写了诗人的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经历。
C、两首诗的颔联都用了对偶、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D、两首诗都是律诗,《 过零丁洋》每联联末的字的韵母都是ing,《别云间》 前两联联末的字的韵母都是uan,后两联联末的字的韵母都是an。
9、请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分)
答案:8、C 9、答:① 这两句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是:从古到今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2 分)② 这两句诗所表现诗人的精神品质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16(2008·河南省B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0-21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联的巧妙之处。(2分)
21.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20.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将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2分)
21.为了国家宁可死也决不投降的民族气节。(或“舍生取义”等,意思对即可。2分)
17(2008江苏镇江)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 7——8题。(共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诗歌颔联通过 和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3分)
8.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2分)
答案:7.(3 分) 絮 萍 (“风飘絮”、“雨打萍”亦可) 忧虑不安(“惶恐零丁”亦可)
(每空1 分)
8.(2分)舍生取义 ( “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均可。答“宁死不屈”给l 分)
18(2006·四川成都)一、诗歌鉴赏。 ( 共 4 分 )
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1分)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
答:
答案: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 (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19、2006 广西河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1分)
6、“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
7.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三联又称——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2分)
答案:5. 1分 第二联(或颔联)
6. 3分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 2分 颈联对仗
20(2006·湖北黄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写了___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
答案:7.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
8.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21(2006·湖北黄冈课改) (一欣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下列诗歌.完成5~7题。
(甲) 沁园春 雪(节选)(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诶的一项:(2分)
A.江山/如此/多娇 B.干戈/寥落/四周星
C.惜/秦皇/汉武 D.人生自古/谁无/死
6.填空。(3分j
两首诗都表达了________的主题.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先________,乙诗侧重________。
7.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j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会赏析 句:
答案:5 . D . ( 2 分)
6 .爱国 豪迈、自信 忧虑、悲壮 (3分,每处 l 分。意近即可)
7 . ( 1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美之情。“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业绩。( 2 ) 此句直杆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2分,意近即可)
22(2006·江苏泰州)9.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
(2)用你自己的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⑴儒家经典(1分)(2)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23(2004·江苏无锡)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别云间
文天祥       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答案:D。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个试题)
【2013湖北省仙桃市】二(一)古诗词赏析(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这首词中“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
12.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答案】11.无眠 人生(2分)
12. D(2分)
1、【眉山市,2012】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2分)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答案】12.(1)又恐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何似 (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2、【怀化市,2012】诗歌鉴赏(每小题2分,共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伙,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15.下列对本词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说“欢饮达旦”。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时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16.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词人最终领悟到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D,全篇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3(河北省·2011)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门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多。天上官闭,今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答:                                     
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答:                                     
答案:7.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是在人间起舞?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8.“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4、2010安徽巢湖【三】(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高处不胜寒( ) (4)千里共婵娟(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6.时间都是朗月之夜,请找出两篇(首)文、词中直接描写月亮的句子,并指出分别运用了什么写法。(4分)
17.词人两夜未眠,起因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遭贬谪。一次漫步叹月叹两人,“闲人”隐含作者 的情感(心情);一次饮酒悟月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揭示了
的道理。(4分)
答案:14.(1)形容水的澄澈 (2)只 (3)受得住,能承受 (4)月亮(各占1分,4分)
15.(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意思对即可,3分)
16.[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法:比喻,间接描写,静态描绘等。(写出其中一个,意思对即可,2分)
[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法:拟人,直接描写(动作描写),动态描绘等。(写出其中一个,意思对即可,2分)
17.悲凉,感慨,欢喜,悠闲,失意,旷达等(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人生是缺憾的,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应该乐观而旷达等。(2分)
5(2006·乌鲁木齐).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6(2009广西桂林、百色)阅读苏拭的《水调歌头》,完成18-19题。(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分)
答:
19.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3分)
答:
答案:18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19(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7、2009·南京市六合区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3题。(15分)
【古诗词阅读】
7.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问 ▲ 。(1分)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 ▲
答案:7.(1)人生、人。(能写出命运、前途、悲欢离合等与主旨有关的内容也可)(1分)
(2)“弄”即舞弄、摆弄(1分),一个“弄”字极富有动感,表现出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妙。(1分)
(5)山坡羊·潼关怀古(6个试题)
1、2010贵州毕节诗歌鉴赏:( 5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
13、阅读《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回答问题。
《 山坡羊· 撞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划线句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
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案:13、(1)视觉和听觉。(2)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这是一组古今社会现实的对比。(1分)古代,国家兴盛时,统治阶级却依然盘剥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百姓当然辛苦;国家衰亡,战乱频繁,百姓自然也辛苦。如今,人民当家作主,国富则民殷,如“两免一补”、“医疗保险”等多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惠及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幸福,自然不再辛苦 。(2分)
2、2005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题目。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⑴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⑵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来源:考
答案:15.(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2008·湖北江汉油田 仙桃市 潜江市)
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8~9题。(3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9.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8.望西都,意踌躇。(1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分。意对即可。)
4(2008四川南充)
8.赏析下面一首曲,完成后面题目。(3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此曲中“山坡羊”是 ,“潼关怀古”是 。(1分)
②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2分)
答:
答案:8. ①曲牌名 曲题
②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1分)
5、2009·广西贺州古诗词阅读,完成8——9题。(5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潼关险要的两个字分别是 和 。(2分)
  9.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是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作品,请你说说曲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答:
答案:8、聚 怒
9、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意对即可)。
6、淄博市(2009年山东省)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做第7题。(2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7、要点: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共40张PPT)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教学重点)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难点)
检查预习1:
1、请你记住本课字词的读音。
烂柯人 侧畔 长精神 折戟
kē pàn zhǎng jǐ
寥落 惶恐 宫阙 绮户
liáo huáng què qǐ
婵 娟 踌 躇
chán juān chóu chú
检查预习2
2、请你记住本课的字词的意思:
销 将 磨洗 寥落
销蚀。 拿起。 磨光洗净。 荒凉冷落。
折戟
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
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宫阙 把酒 不胜 零丁
宫殿。端起酒杯。经受不住。孤苦无依的样子。
检查预习2
何似 何事 婵娟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指月亮。
绮户 经行 长精神
雕花的窗户。经过。 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
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问题思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酬赠诗)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水乳交融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欣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写 作 背 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问 题 思 考
①本曲的曲牌名是 , 题目是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②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视觉 听觉
③“山河表里”分别指的地方是 和 。
潼关外的黄河和潼关内的华山
问 题 思 考
④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⑤这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即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潼关怀古》 (咏史诗)
1、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2、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欣赏《赤壁》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这是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咏史之作,抒发的是 历史的兴亡之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思考问题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或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赤壁》 (永史诗)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欣赏《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写 作 背 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问 题 思 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3、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小结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律诗,韵脚有星、萍、丁、青。诗歌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颔联中的“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用来比喻国势危亡和自己的坎坷经历。 其作用是 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诗中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抒发了诗人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 书 设 计
《过零丁洋》 (述怀诗)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文学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 作 背 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我舉起酒杯問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麼時候開始有的呢?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又是怎樣?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上去,但又害怕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太高了,會讓人冷得受不了。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瑩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那種快樂,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樣。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裏,靜靜的看著月光緩緩的轉過朱紅色的樓閣,滑進精緻的小窗,並且照在我這個沒有睡意的人身上。月兒啊!你本不該對人有恨的,但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這麼的圓滿,讓人們看了心裏難受呢? 唉!我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人有悲歡、有離合,就像月兒有圓滿、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兩全其美的。但是只要我們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長久,雖然隔得很遠,卻能夠共賞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问题思考
①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
②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③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④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问题思考
⑤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后来用于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愿人人长久而健康地活着,身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⑥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 “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 “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李白的《静夜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
※ 2、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扩写。
※ 3、选择其中一首诗词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诗词曲五首》教案(3课时 )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教学重点)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难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坡羊·潼关怀古》)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记住本课字词的读音。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2、请你记住本课的字词的意思: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 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三、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9、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附板书: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四、欣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
①本曲的曲牌名是山坡羊 ,题目是潼关怀古 。
②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视觉 和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③“山河表里”分别指的地方是潼关外的黄河和潼关内的华山。
④曲中哪几句写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⑤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即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欣赏《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这是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咏史之作,抒发的是 历史的兴亡之感。)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7、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8、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或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三、欣赏《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8、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
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10、小结: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律诗,韵脚有星、萍、丁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诗歌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颔联中的“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用来比喻国势危亡和自己的坎坷经历。 其作用是 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诗中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抒发了诗人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板书: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前三首。
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我舉起酒杯問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麼時候開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呢?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又是怎樣?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上去,但又害怕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太高了,會讓人冷得受不了。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瑩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那種快樂,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樣。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裏,靜靜的看著月光緩緩的轉過朱紅色的樓閣,滑進精緻的小窗,並且照在我這個沒有睡意的人身上。月兒啊!你本不該對人有恨的,但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這麼的圓滿,讓人們看了心裏難受呢? 唉!我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人有悲歡、有離合,就像月兒有圓滿、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兩全其美的。但是只要我們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長久,雖然隔得很遠,卻能夠共賞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
①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
②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③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④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后来用于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愿人人长久而健康地活着,身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⑥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 “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 “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李白的《静夜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
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扩写。
3、选择其中一首诗词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