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3 16:59:51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 滞(zhì)留 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二、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
(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5、小结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这是一双犀利异常,拥有准确洞察力的眼睛;这也是一双蕴含感情,可以抒发丰富情感的眼睛;这还是一双威力无比,能查出事物真相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幸”还是“不幸”?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幸福的: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不幸的:看透了社会的黑暗、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并尽其毕生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和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心地善良,关心天下苍生的好人。是一位品格高尚,勇于牺牲小我利益的伟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给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巨人。
三、作业。
1、查找资料: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2、课外拓展:阅读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多毛、须发浓密
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
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
先 普通大众 赞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
(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
【教学反思】
课件28张PPT。这三部巨著的作者是谁?战争与和平列 夫 · 托 尔 斯 泰茨 威 格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 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 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 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 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启蒙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 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彷徨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 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 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 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 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转型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 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 (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转型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 滞(zhì)留 禁锢(gù) 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 尴尬(gān gà)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
(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约束,限制。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
停留不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画”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眼睛、鼻子、嘴巴、轮廓、耳朵、头发、胡子、皮肤艺术效果:形象生动,特征鲜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比喻、夸张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3、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小结)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
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这是一双犀利异常,拥有准确洞察力的眼睛;这也是一双蕴含感情,可以抒发丰富情感的眼睛;这还是一双威力无比,能查出事物真相的眼睛。这是一双    的眼睛。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幸”还是“不幸”?“幸福”与“不幸”幸福的: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不幸的:看透了社会的黑暗、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并尽其毕生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和不幸。他是一位心地善良,关心天下苍生的好人。
他是一位品格高尚,勇于牺牲小我利益的伟人。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给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