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南海实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日常测验
语文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应该把弗洛伊德当成个小说家。拉美的一些小说家,会给一本不存在的书写书评,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会把文艺理论写到小说里,那我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的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看。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正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弗洛伊德的,说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英国的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给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传记,他在书中说:“我们需要谨记,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是伟大的现代主义文学诸多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普鲁斯特、乔伊斯、穆齐尔的名字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我们需要把精神分析看作是叙事史的一部分,就像把它看作是医学史的一部分一样。”
我还是来举个例子吧。1493年夏天,达·芬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场葬礼的费用,买蜡烛花了几块钱、买棺材花了几块钱、给掘墓人几块钱等等,至于埋葬的那个叫卡泰丽娜的女人到底是谁。笔记中却没有透露。有传记作家推测.这个卡泰丽娜可能是达·芬奇的妈妈。
如果是一个传统的作家处理这段素材,可能会这样写:达·芬奇的妈妈死了,达·芬奇很悲伤,他在笔记本上记录葬礼的每一笔开销,是为了让自己暂时忘却伤痛。19世纪的作家很可能这样写.但现代主义文学不会这样写。弗洛伊德的写法非常独特,他说。这是一种叫“留置”的心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深层情感被升华或转移到繁琐的重复性的动作上,达·芬奇需要“分心”,需要去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他把自己的悲伤隐藏起来,精神分析要让原本被隐藏的冲动得以显露出来。他把小说中的一个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我的意思是说,弗洛伊德掌握了一种手法叫“精神分析”,他用这个手法写了《少女杜拉的故事》,也用这套手法分析了歌德和莎士比亚。这是一套独创的手法,像“独孤九剑”一样,也许弗洛伊德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发现里面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跟日常生活太不一样了,那我干脆写一本书专门讲口误和笔误吧,口误和笔误才是真正透露内心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得不到一点儿呈现,那么就由我来颠覆一下吧。
我们不妨来看一位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做出的严肃评价:“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避免面对事实,不面对自己繁冗庞杂的真实过去,更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童年。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也许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却制造了众多的问题。他指出,正是那些我们用来避免痛苦的事物带来了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总结让弗洛伊德听起来不像是个医生,倒更像是一个小说家、诗人和预言家的混合体,那可能因为他正是后者。从某种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向来是关于语言的,是自述故事的语言,是现代人心灵和意识的新语言。”
我们自己无法理解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核心的真相,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让人无法承受。因为无论自己意识到与否,我们都在自我保护,对自己隐藏真相可以保护脆弱的个人意识。精神分析首先不是言说疗法,而是言说探索——探索如何更诚实有效地言说那些我们觉得如此难以启口的恼人事物。弗洛伊德的学说,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显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复杂多变。
以色列学者伊娃·易洛斯说,心理学在当今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追究人生失败的源头时,不再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制度结构,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
我还记得《冰血暴》第二季中,美发师佩吉的同事问她:“一起去自我提升班上课的事怎么样 ”佩吉回答:“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想买下那个肉店。”她的同事说:“我听到的是你认为你丈夫的需求比你的需求更重要。”佩吉回答:“我们是有计划的。”她的同事说:“亲爱的,‘我们’这个词是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公主,你可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开城堡的钥匙。”
(选自苗炜《为什么弗洛伊德在现代社会受欢迎 》,有删改)
【注】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拉美的一些作家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那他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看成小说家,因为文学是主观的,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样式。
B.弗洛伊德提到一种心理机制叫“留置”,他认为这种机制会以繁琐的重复性动作或无关紧要的细节来隐藏深层情感。
C.弗洛伊德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样的话人物的内心不能真正地透露出来。
D.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来,人们对自己一无所知,也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这是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表现。
2.依据①-⑥段的内容,以下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和同时代的蒙田都是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B.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指出弗洛伊德的著作是伟大现实主义诸多作品的一部分。
C.弗洛伊德掌握“精神分析”法并以此分析歌德和莎士比亚,体现他创作的独特性。
D.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并通过精神分析提供了科学的解答。
3.依据⑦⑧两段的内容,以下诗句或俗语与原文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A.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
B.日日欲念心未足,百虑摧残苦不禁
C.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D.人心不古仁义灭,世道浇漓名利行
4. 分析文中第③段作者以达·芬奇为例的作用。
5. 在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冰雪暴》第二季佩吉和她同事的对话,针对佩吉的问题,佩吉的同事建议佩吉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请结合文章第⑧段内容,分析佩吉同事给出的建议是否合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乐四重奉①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②
嗯——我们到了。
眺望窗外,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很多私人马车,其中,我敢说,还有一些敞篷的四轮马车,来来往往,穿梭如织,从伦敦的一端到另一端……不知不觉间,我精神恍惚了起来——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摄政街在整修……条约签署了……每年这个时候,天气都不冷……即使是那个价格,也租不到房子……流感最危险的是后遗症 我是不是忘了写
下食物橱的裂缝……把一只手套落在列车上了 我要不要出于血缘亲情,探身过去,诚挚地握着那犹豫着伸过来的手——
“我们七年没见了!”
“上一次是在威尼斯。”
“你现在住哪儿 ”
“哦,对我来说,最好是傍晚,当然,也要看你是否方便……”
“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你来了!”
“但,那次战争还是使我们分开了……”
思绪掠过脑海——由于人类社交生活的迫使——是不是就像小箭连发一样,一支紧接着一支 这会不会生热……哦,他们打开电灯了……许多时候,是不是每想说清楚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补充和解释,并且,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引起难以预测的情绪,诸如后悔、欣悦、虚荣和渴望 我是说,如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像那些穿戴在外的帽子、皮毛围巾、绅士们的燕尾服和珍珠领带夹——那会怎样
什么怎样 每多过一分钟,我就多一分漠然——我坐在这里到底想干什么——更糟的是,我现在无话可说,也想不起上一次的情景来。
“你去看游行了吗 ”
“国王看起来冷冰冰的。”
“不,不,不。但,话说回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
“她在马姆斯伯里买了一所房子。”
“不错呀!”
正相反,在我看来,她——她也可以代换成其他任何人——糟透了,时时刻刻考虑的尽是公寓、帽子、海鸥之类的问题,或者说,对在座这一百个衣着光鲜、安居惬意、锦帽貂裘、酒足饭饱的人而言,似乎确实如此。我这么说,并非是要抬高自己,因为,我也正木然地坐在一把描金绘彩的椅子上,像所有人一样,不过是在径自翻扒深埋记忆的泥土——如果我没看错,我们都在各自回忆着些什么,偷偷地寻觅着些什么——为什么坐立不安 为什么对斗篷合不合身、手套扣不扣上感到浑身不自在 看,黑幕前那张沧桑的脸庞,刚才还是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现在却一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仿佛罩上了一层阴影——听,是第二小提琴在等候室调音吗 他们进场了;四个穿着黑色礼服的人,手里拿着各自的乐器,在一泻而下的灯光中,面对各自的乐谱坐下;他们先把琴弓点放在琴谱架上,然后同时提起,轻灵地摆好
起奏动作;接着,第一小提琴手看着对面的乐手,开始倒数:1、2、3……破土——生长—含苞——绽放!高山顶上,一树梨花!接着,又如喷泉般,喷起,落下,节奏平稳——但罗纳河水,又深又急,在拱桥之下奔流而过,冲卷着落叶,翻滚,旋转,在银鱼身上投下片片暗影,宛如斑纹……河水迅猛,鱼儿无法上游——这很难描述——全被卷进深潭的漩涡之中;它们挣扎跳跃,鳍鳞刮擦,水花四溅。在激流的冲动下,水底的黄色鹅卵石不停地转动,一圈,一圈,又一圈……啊,终于自由了,乘流而下,甚至腾跃空中,如优美的螺纹;又如刨子下卷起的薄薄的刨花,上升,上升……行走于大地之上,而又能步履轻快微笑不减的那些人们,他们的心地该是怎样地美好和善良啊!
船下沉,又升上来,犹如音乐降而又升……但现在新乐章舒缓而宁静,且渐行渐远,似有还无,仿佛幽灵飘远,朦胧而略带伤感……突然节奏又明快有力了起来,旋律生动,情感激越,一路高扬,终于一下子激发了我内心双倍的热情……它在为我歌唱,抚慰我的哀愁,融化我的冷漠,并用爱拥抱忧伤的世界——啊,它方才不是要收回、终止它的款款柔情,而是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将之交织编排起来,直到最后丝丝相扣,将细碎合一,织就出这图案,这完美画卷……时而清明高远,时而低回怨慕,最后安然落幕于惆怅与欢乐之间。
为什么又感伤了呢 还期待什么 还沉浸其中,不愿结束吗 全曲结束了,哦,那感觉就像惬意地躺下来休息,静待着漫天的玫瑰花瓣飘下来。飘下来。啊,它们停浮在那儿不动
了。只有一片花瓣还从那渺远的高空中继续往下飘,仿佛一朵从看不见的热气球上跳落下来的小跳伞,飘呀,摇呀。它将一直这样飘摇下去,永不到达。
“晚安,晚安。你走这边 ”
“噢,不。我走那边。”
(有删改)
【注】①弦乐四重奏:主要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莫扎特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②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941年,英国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现实与内心意识之间不断跳跃转换,“不知不觉间,我精神恍惚了起来”,表明在音乐厅等待中“我”从关注窗外现实逐渐沉浸到内心自我意识。
B.“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摄政街在整修”这一联想使从窗外现实到内心意识的过渡自然流畅,说明意识的流动并非无迹可寻。
C.偶遇的因战争分离的亲人“伸过来的手”使我的意识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但对话过程中“我”仍然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
D.“我”的内心独白剖析出了接近真实的深层意识,体现“我”对金钱地位、安居享受等世俗价值并不完全认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对人物处境的描写,表现生活的灵动和精魂,揭示生命的真谛。
B. 作者在文中反复使用了破折号与省略号,通过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态或思维的联想跳跃。
C. 这篇小说行文虽短,但构思精巧,主要呈现了“我”听音乐会时的思绪,精神意念缓缓荡漾,朦胧跳脱,极富想象力。
D.这篇小说集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但思维散漫的外表下,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和思想理性,是一场流动的精神盛宴。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音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内容分析。
9.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倏忽即逝的印象,作家应记录这种变化多端的内在精神,这篇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粗語,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②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腊月到一半,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人们不相信今年春天会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
B.因为“树冻”,故而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的梅枝,觉得很寒冷。
C. 这首咏梅诗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写了寻梅不见的过程和感受,在同类诗作中显得与众不同。
D.这首诗结构自然无迹,没有使用典故,情感真纯,给人以亲切之感,颇能体现杜甫所说的“清新庾开府”的风貌。
15.诗人的情感态度随着寻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诫。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 )。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 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 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你们不容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总不如平原上的人有万里好景一望收的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总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够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为那些文字悲哀,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B.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因为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悲哀
C.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D.那些文字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19.语段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悲喜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和连贯的故事情节。
它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与此相似的荒诞派文学有《百年孤独》等名著。作品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材料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