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1:02:21

文档简介

南京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3. 据考古学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贸易线上的城市麦吉多出土了许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经埃及从非洲引入;其中一块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灵和符号,而且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块象牙制品原来归驻扎在麦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这一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B. 波斯帝国的区域扩张
C. 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D. 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
4. 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
A. 抨击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B. 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 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 痛斥教会毁坏欧洲文明
5.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 )
A.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 B. 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
C. 不同文明间冲突交汇 D. 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
6. 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与埃及、中国的象形文字体系相似的文字。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垄断。16世纪开始,许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烧死,玛雅文写本基本都被当做“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这反映了( )
A. 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B. 玛雅信仰中太阳神居重要地位
C. 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逐步瓦解 D. 殖民者导致玛雅文明发展中断
7. 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拔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ne(搬运)、okra(秋葵)等。这反映了( )
A. 美洲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B.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C. 殖民扩张推动了文明交流 D. 美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8.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 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 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 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 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9. 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
A. 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 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 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 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10. 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 )
迁入地 人数(万) 目的
东北 38.8 支边
甘肃 18.7 垦荒
云南 2.3 屯垦戍边
A. 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 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C.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 支援三线建设开展
11.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 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 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 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12. 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 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 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13. 茶的发音普通话读作chá,闽南语读作tea,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 主要有两大系统。这说明( )
A. 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B. 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C. 世界文化异质化倾向明显 D. 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
14. 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 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C. 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15. 下表为北美发展史上的三份文件。
文件 内容摘要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根据契约颁布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的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1776年《独立宣言》 政府的合法权力必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如若无视这个目的,则人民就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87年宪法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上述内容( )
A. 反映了美利坚文化的多元性 B. 体现了理性精神
C. 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D. 突破了封建束缚
16.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之战,反法联军惨遭失利,拿破仑乘胜向德意志北部进军。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学校礼堂对祖国同胞发表了连续十四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 )
A. 铲除了封建势力 B. 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民族意识的增强 D. 加入维也纳体系
17.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 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 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 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 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18. 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斗争产物;1900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一战后,又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由此可见泛非会议( )
A. 导致了非洲的殖民秩序崩溃 B. 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C. 唤醒了非洲的民族自决意识 D. 维护了非洲地区文化统一性
19. 1990年,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在新加坡主办“环球策略研讨会”开幕式上强调要保持和发扬亚洲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亚洲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精神、集体协作和职业道德”是使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李光耀的讲话( )
A. 展现了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
B.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C. 探寻了东方文化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D. 凸显了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多元性
20.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让纳内说:“我和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对美国文化持心动的态度。确实,美国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但是,应该说现在的趋势非常危险,我敢肯定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其意图是( )
A. 宣扬维护文化的民族性 B. 防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C. 强调美国文化的优越性 D. 警惕文化扩张引发战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 40分,其中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腊一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材料二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并简析古代战争和文化传播的关系。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提取地图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南京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出自《庄子》,制鐻过程体现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先秦时期,佛教并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尊法观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人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3. 据考古学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贸易线上的城市麦吉多出土了许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经埃及从非洲引入;其中一块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灵和符号,而且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块象牙制品原来归驻扎在麦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这一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B. 波斯帝国的区域扩张
C. 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D. 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非)。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麦吉多出土了埃及的象牙制品,且象牙制品上雕刻了小亚细亚的符合,由此可以看出埃及和赫梯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排除A项;波斯帝国建立时间公元前5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赫梯帝国位于小亚细亚地区属于亚洲,埃及属于非洲,排除D项。故选C项。
4. 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
A. 抨击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B. 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 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 痛斥教会毁坏欧洲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世界。材料表明中世纪的意识形态虽然是神学,但不是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了,这些文明都保存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了,这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基督教神学的积极影响,不是抨击神学控制欧洲文化,排除A项;材料重点体现的是基督教对文明传承的作用,不是说内容广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对文明传承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 )
A.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 B. 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
C. 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交汇 D. 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土耳其)。根据材料可知圣索菲亚教堂原是基督教教堂,1453年后改为清真寺;1934年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可以得出,从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到宗教仪式,圣索菲亚大教融合了拜占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体现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美,C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小亚细亚半岛,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持续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
6. 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与埃及、中国的象形文字体系相似的文字。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垄断。16世纪开始,许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烧死,玛雅文写本基本都被当做“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这反映了( )
A. 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B. 玛雅信仰中太阳神居重要地位
C. 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逐步瓦解 D. 殖民者导致玛雅文明发展中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材料表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及其写本是其文化的主要载体,掌握文字的祭司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但16世纪开始,祭司被杀,文本被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西班牙殖民入侵造成结果,此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是西方殖民入侵摧毁了印第安文明,D项正确;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虽然象形文字的体系相似,不能说明是受埃及或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提到“日眼大神”创造文字,但不能判断日眼大神就是太阳神,而且据所学知识,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祭司掌握文字,据所学知识,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没有表明玛雅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拔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ne(搬运)、okra(秋葵)等。这反映了( )
A. 美洲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B.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C. 殖民扩张推动了文明交流 D. 美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式英语中之所以包含了许多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是因为随着近代殖民扩张的发展,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同时也通过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交流中出现了材料中所提及的现象,所以说殖民扩张在客观上推动了文明交流,C项正确;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因为殖民扩张导致的,并不是开发美洲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明交流的结果,并不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排除B项;美式英语中包含部分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内容并不足以说明美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 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 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 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差异 D. 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可以看出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在南部美洲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强化人民的区域认同,B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时间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北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出现拉丁美洲与北美洲不同区域的原因,而不是这一观念广泛传播传播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概念的传播,推动了区域认同,而列强争夺激烈只会激起拉美人民的强烈抵抗,排除D项。故选B项。
9. 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
A. 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 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 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 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由于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这些华工被运往美洲及东南亚等地,从而形成苦力贸易。19世纪末这些华工开始对国内侨汇,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推动了城乡社会发展,D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题干涉及时间是在19世纪末,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华工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侨汇资金推动社会转型,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 )
迁入地 人数(万) 目的
东北 38.8 支边
甘肃 18.7 垦荒
云南 2.3 屯垦戍边
A. 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 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C.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 支援三线建设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向东北、甘肃、云南等边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边、垦荒、屯垦戍边,这些人口的涌入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巩固国防的效果,B项正确;人口的流动与改善工业布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1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C项;1965年,我国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 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 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 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美国)。根据材料信息“文化测验”“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可知,美国移民政策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存在排外主义倾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移民涌入对美国的影响,且移民有利于改变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等,排除C项;美国科技并不落后,材料未体现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 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 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材料“明代传入”“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大量人口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戏曲腔调和曲牌传入了海南地区,“使其远播粤、桂等地”说明琼剧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随着人口内迁又使其传回了大陆沿海地区,这体现了海南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大陆和东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的对外交流,不符合“故土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商路在当时主要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说明艺术内涵才是琼剧独特魅力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茶的发音普通话读作chá,闽南语读作tea,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 主要有两大系统。这说明( )
A. 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B. 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C. 世界文化异质化倾向明显 D. 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及传播路线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te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和欧洲,是沿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海上航线传播的,说明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D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不同时期茶叶贸易范围,无法得出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排除A项;茶文化主要起源于中国,关于“茶”的发音体现了国际茶叶贸易和茶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特色,排除B项;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系统,而非在世界各地都各有不同,不能体现世界文化异质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 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C. 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可知材料涉及希腊化世界,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至印度的广大区域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畅通地沟通,据所学这是希腊化影响的结果,排除C;经济与贸易发展与题干中“一种语言”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希腊化这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表为北美发展史上的三份文件。
文件 内容摘要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根据契约颁布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的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1776年《独立宣言》 政府的合法权力必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如若无视这个目的,则人民就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87年宪法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上述内容( )
A. 反映了美利坚文化的多元性 B. 体现了理性精神
C. 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D. 突破了封建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20年至1787年的北美。根据题干“根据契约”“政府的合法权力必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彼此制衡”可知,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精神贯穿其中,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美利坚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美国工业资本主义扩展是在19世纪,排除C项;北美没有封建传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之战,反法联军惨遭失利,拿破仑乘胜向德意志北部进军。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学校礼堂对祖国同胞发表了连续十四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 )
A. 铲除了封建势力 B. 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民族意识的增强 D. 加入维也纳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5年(德国)。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在反对拿破仑统治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增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客观上传播启蒙思想,民主、独立、法治等思想成为德国人的诉求,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随着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帝国,颁布1871年宪法,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排除B项;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于1815年建立起了维也纳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 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 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 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 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印度。材料“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体现的是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在国内通用度并不高,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非民族意识高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印度的统治阶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斗争的产物;1900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一战后,又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由此可见泛非会议( )
A. 导致了非洲殖民秩序崩溃 B. 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C. 唤醒了非洲的民族自决意识 D. 维护了非洲地区文化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材料中“非洲人民反之斗争,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等信息可知,泛非主义运动为唤起民族自决,推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贡献,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确立,而非崩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而非非洲经济一体化、非洲地区文化统一性,排除BD项。故选C项。
19. 1990年,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在新加坡主办的“环球策略研讨会”开幕式上强调要保持和发扬亚洲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亚洲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精神、集体协作和职业道德”是使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李光耀的讲话( )
A. 展现了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
B.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C. 探寻了东方文化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D. 凸显了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多元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的新加坡。依据材料可知:李光耀强调要保持和发扬亚洲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亚洲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精神、集体协作和职业道德”是使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可知其认为这种文化促进了企业发展,国家崛起,C项正确;此时新加坡已经独立,未体现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排除A项;材料赞同亚洲文化,不意味着排斥西方文化对亚洲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亚洲文化,不能凸显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让纳内说:“我和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对美国文化持心动的态度。确实,美国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但是,应该说现在的趋势非常危险,我敢肯定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其意图是( )
A. 宣扬维护文化的民族性 B. 防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C. 强调美国文化的优越性 D. 警惕文化扩张引发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意图”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现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让纳内虽然承认美国文化积极的一面,但是更强调美国文化对文化多样性发展带来的威胁,故其更强调维护文化的民族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对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否定,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美国文化的优越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警惕发生战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 40分,其中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腊一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材料二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并简析古代战争和文化传播的关系。
【答案】(1)特点:疆域版图空前扩大;伴随着希腊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形成多个交通体系。
(2)举措: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关系: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战争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得出疆域版图空前扩大;据材料“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得出伴随着希腊化进程;据材料“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据材料“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得出形成多个交通体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蒙古)。据材料“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得出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据材料“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得出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据材料“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出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关系:从战争的破坏性分析,得出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从战争的推动性分析,得出战争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传播。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点:具有双向性;双方交流内容不同(中国输出的多是制度文化和技术等、外来传入多是物种、艺术和宗教等);交往渠道多(官方和民间);交往范围广。意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加强了不同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2)变化:经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现代价值。
(3)启示:积极借鉴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坚持与时俱进;政府要高度重视;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等。(任答3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至宋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可知,具有双向性;根据材料“中国的儒学”“西域的物产和音乐”“南亚的佛教”及所学可知,双方交流内容不同(中国输出的多是制度文化和技术等、外来传入多是物种、艺术和宗教等);根据材料“‘丝绸之路’及民间商贸交往等”交往渠道多(官方和民间);根据材料“中华文化的远播”可知,交往范围广。意义:根据材料“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可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不同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及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启示:根据材料“文化的传播……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最终衰落甚至灭亡”“中华文化中蕴藏着……重要启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坚守自身文化特性、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等展开阐述。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提取地图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19世纪晚期,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的英、美、法、德等国都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亚非拉国家主要作为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推动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到20世纪初,全世界最发达的贸易路线大部分经过西欧的港口,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科技、政治上的种种变革,不仅推动了全球化和商品化程度,也打造了新的世界格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也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区在其宗主国影响下陆续开始工业化进程,中国沿海、墨西哥、印度的局部地区。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了主要工业区,但东西方国家在财富、政治权利上的差距达到前所未见的悬殊。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为近代(世界)。首先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界初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包含信息较为丰富,如工业化国家、主要工业区,主要商品作物,交通道路的发展,通讯事业发展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提取地图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工业化、交通运输发展、东西方关系等多个角度撰写,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为主题进行撰写。最后,进行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东西方的差距发生根本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