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1: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蓬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2.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们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表明( )
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C.中西方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融合 D.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优越
3.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上述考古发现(  )
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
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 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诗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
A.自强不息 B.和而不同 C.崇德尚贤 D.家国情怀
5.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促进西方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现象表明中华文化(  )
A.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一体化
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生命力
6.钴是元代青花瓷的重要材料,明至清中叶的文献中,多称之为“回青”。关于其来源,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谈道:“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出土的大部分元代青花进行分析,发现其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有明显的不同,应为进口钴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看,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商路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B.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可信度最高
C.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 D.文献史料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7.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月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52年,《海国图志》增补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
C.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
8.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
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9.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中古时期,文化处于低潮。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的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  )
A.西欧的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是阿拉伯文化
C.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巨大
10.《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吉尔伽美什经历了从“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反映了( )
A.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的生产情况 B.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
C.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D.自然环境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11.撰写于1206年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在阿拉伯机械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记载了一种水力自动计时的时钟(如图所示)。该造型中,龙代表中国,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文化具有包容性 B.帝国疆域范围辽阔
C.商路繁荣辐射远 D.科学技术成就领先
12.在创作于中世纪的法国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中,象征着市民阶层的列那狐被象征着贵族势力的狼举报,但列那狐机智勇敢、左右逢源,通过花言巧语获得了象征国王的狮王的认可,因此它逃脱了罪行,也惩罚了对手。这一文学作品体现了当时( )
A.城市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
C.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利益同盟 D.西欧文化的宗教色彩
13.塔西佗在《罗马编年史》中说:“我认为历史的最高职能就在于收集包含着惹人注目的善事和恶事”,就在于“为了不使德行掩没而不彰,并使恶行受到后世唾骂而做为一种惩戒”。塔西佗意在强调历史学(  )
A.注重研究事实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B.必须通过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C.具备政治借鉴和道德教育的功用 D.兼有劝善惩恶及塑造人格的职能
14.十字军东征(1095—1291年)是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教廷组织下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随着东征,新的词汇加入欧洲的语言里,如cotton(棉布)、muslin(平纹细布)、lemons(柠檬)等。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等。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
A.客观上密切了经济文化交流 B.强化了教会的精神统治
C.打破了阿拉伯对商路的垄断 D.开始了欧洲近代化历程
15.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美洲的印第安人(  )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6.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肯定人类文明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的人口思想
思想家(时期) 人口思想
孔子(春秋) 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
管仲(春秋) 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
马端临(南宋) 强调了人口质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
——整理自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
材料二 雍正年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彻底中止了传统的人头税,此举使人口的发展失去了最核心的制约因素。1741年,中国人口数为一亿四千多万,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人口已达四亿以上。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乾隆后期人均耕地降至2亩多,嘉道以后降至2亩左右,咸丰元年(1851年)降至1.74亩。由于人口无节制的增长,迫使人们向土地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在扩大耕地面积、引进高产作物等经济活动中,人们对土地资源采取了掠夺性的使用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当时和以后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摘编自陈友兴《中国古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思想家人口思想的相同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中后期人口膨胀的现象。(6分)
18.15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联系逐步建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这条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线被称为“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4亿比索,其中一半流入中国。大帆船贸易也促使原产美洲的玉米、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勤劳的中国人也通过大帆船贸易远渡重洋,为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影响》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对启蒙思想家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世界文明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论著颇丰,涉及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如:《草原帝国》《世界征服者》《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世界文明的不同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侧重“立君为民”,“天下”指的是“民心”,得民心谓王,失去民心谓亡,桀纣暴虐丧失民心所以汤武取而代之是顺民心,不是弑君,这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民为本,与家国情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故鼎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欧洲传教士”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推崇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A项中“主要来源”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的影响,因此C项中“文化融合”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正值封建制度不断衰落时期,同时期的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人格化的神”“伸展着宽大的翅膀”可知这些纹饰图案展示了太阳和凤鸟人格化的强大力量和超越自然的身体形象,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崇拜,故选C项;图案中并未出现公共权力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A项;纹饰图案中并未展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法体现母系氏族的社会风貌,排除B项;万邦时代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是材料中的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D项。
4.答案 A
解析:据材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调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强调意志坚定、节操高尚,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故选A项;“和而不同”是指与他人保持和睦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盲目苟同、随波逐流,排除B项;“崇德尚贤”是指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排除C项;“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同、热爱,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和理念,排除D项。
5.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中国四大发明促进了西方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这表明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特点,也不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一体化的动力,排除B项;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丝绸之路而非中华文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不是强调其绵延不绝、生命力顽强,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进口钴料”可知,元代青花料可能来自西域或国外,说明商路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最高”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技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排除C项;文献史料必须得到考古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是“1841年”“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海国图志”“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与鸦片战争前后的国内外变局相关,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C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在明代已经出现,排除A项;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只能代表极少部分群体的思想主张,并不能反映时代主题,排除B项;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其思想此时尚未萌发,D项排除。
8. 答案 C
解析:据题干并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社会逐步转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所以儒学经历了由“中学为体”到“托孔改制”最后到“打倒孔家店”的变化,即儒学的地位经历了由主导到被“推倒”的困境,故选C项;“被彻底抛弃”夸大化,近代以来儒学地位虽不断下降,但影响仍在,排除A项;“逐渐统治国民思想”不合史实,西学地位在近代中国虽不断上升,但也没“统治国民思想”,排除B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合逻辑,“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是接受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排除D项。
9.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化处于低潮,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进行了文化的交流,说明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中古时期,也就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欧的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可知,《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结合所学可知,从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B项正确;记述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生产情况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而非《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未体现自然环境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 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据材料“该造型中,龙代表中国,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可知,阿拉伯机械装置蕴含多种文化象征,由此得知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疆域和商路范围,排除BC项;材料中只提到阿拉伯时钟机械装置,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知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 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列那狐传奇》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学的产生与发展,A项正确;中世纪时期,法国的封建制度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列那狐骗过了狮王,由此不能得出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同盟,排除C项;《列那狐传奇》以兽喻人,并未体现宗教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收集包含着惹人注目的善事和恶事”“为了不使德行掩没而不彰,并使恶行受到后世唾骂而做为一种惩戒”,可知塔西佗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弘扬善恶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对统治者的国家治理形成借鉴作用,体现了政治借鉴和道德教化的双重作用,故选C项;“收集包含着惹人注目的善事和恶事”说明塔西佗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学对社会善恶的道德批判,而不是史学研究本身,排除A项;塔西佗并未对史料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甄别,无法体现他对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塔西佗既强调劝善惩恶的高尚人格,也强调对当政者的警示借鉴,排除D项。
14.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新的词汇加入欧洲的语言里”“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东征客观上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教会的精神统治强化、打破商路垄断与材料主旨皆不符,排除B、C项;欧洲迈入近代的起点是新航路开辟,排除D项。
15.答案 A
解析:题干中所涉及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明成果都是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实现的,可见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故选A项;古代美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是自身独立发展而来的,只有到近代才受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排除B项;美洲文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没有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美洲,不是近代,所以未建立近代科学体系,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可知,该学者肯定了古代欧洲人和亚洲人创造的文明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世界各民族开明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而是肯定人类文明及其积极作用,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范围的扩大,不代表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相同点:①都不反对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②都注意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有关。(4分)
原因:①农业社会的现实,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得人口数量至关重要;
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③统治者征发赋役、维护统治的需要;
④社会经济(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⑤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或威胁,客观上要求提高民众素质;
⑥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分)
(2)评析:人口的快速膨胀,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德政,成为封建盛世的重要象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在未来面对西方侵略时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6分)
解析(1)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管仲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马端临提出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可知三者都不反对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管仲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马端临认为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可知都注意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有关。
原因: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特征相关知识可知,农业社会的现实,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人口是重要的劳动力,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至关重要;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传统思想强调人丁兴旺;人口税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税种,人口的多少关系着统治者征发赋役、维护统治的需要;社会经济(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在这诸多的脑力劳动,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或威胁,客观上要求提高民众素质;由于更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技术的进步更强调脑力,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后期(中国)。评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快速膨胀,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德政,成为封建盛世的重要象征;根据材料二“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诸如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造成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极易引发农民起义,同时也造成在未来面对西方侵略时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
18.(1)历史作用:①大帆船贸易密切了亚洲与美洲的联系;
②使白银大量流入亚洲,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③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在亚洲和中国的推广与传播;
⑤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徙,有利于美洲的开发和经济发展。(10分)
(2)主要内容:①中国古代经典和儒家思想;②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③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文化传统。(6分)
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的源泉之一,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基础,树立了楷模。(4分)
解析:(1)据材料一“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可知密切了亚洲与美洲的联系;据材料一“这条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线被称为‘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4亿比索,其中一半流入中国”可知使白银大量流入亚洲,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据材料一“大帆船贸易也促使原产美洲的玉米、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可知促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在亚洲和中国的推广与传播;据材料一“勤劳的中国人也通过大帆船贸易远渡重洋,为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可知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徙,有利于美洲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可知中国古代经典和儒家思想;据材料二“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知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据材料二“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可知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的源泉之一,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基础,树立了楷模。
19.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论述:世界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和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也颇具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来印第安文化。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小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的世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自拟论题,据材料“《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可以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角度来分析,可拟定论题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首先指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然后列举西亚、非洲文化,欧洲文化,南亚、东亚文化文化,美洲文化的各自特点,阐述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最后进行总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