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31 11:44:59

文档简介

生物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5 BBDDD 6-10 DBDDC 11-16 ABDDDC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糖类变成酒精是完整酵母菌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或糖类变成酒精仅需要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参与)
(2)等量的葡萄糖溶液 等量的活酵母菌细胞研磨过滤得到的提取液 无氧
(3)①糖类变成酒精必须要有完整的酵母菌细胞(1分)
②糖类变成酒精不一定需要完整的酵母菌细胞,仅需要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参与即可(1分)
18.(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乳酸菌(1分) CO2 (1分)
(2)抑制杂菌生长
(3)①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最大;亚硝酸盐峰值最高
②高盐浓度有利于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产生的硝酸还原酶少,减缓了硝酸盐的还原
③使用适宜浓度的食盐水腌制泡菜;泡菜腌制到一定程度才能食用
1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1)唯一碳源(1分) 琼脂(1分)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1分) 3.9×105 工业废水中能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
(2)B(1分) 接种环(1分) 5(1分)
(3)1.0 此苯酚浓度下菌体繁殖快(或菌体数量多)且苯酚的降解率高
2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顶端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分) 电融合法(或离心法)(1分)
(3)甲细胞用IOA处理后线粒体失活,细胞生命活动受限;乙细胞经X射线处理后失去分裂能力 抗除草剂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即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
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8分)(1)灭菌、定期更换培养液
(2)胰蛋白酶、胶原蛋白(1分) 胃蛋白酶的适宜pH约为1.5,而多数动物细胞培养适宜pH为7.2~7.4,胃蛋白酶在此环境中无活性
(3)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且细胞质中含有激发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4)MⅡ(1分)兰州市城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都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泡菜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B.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繁殖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产生大量乳酸杆菌
2.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发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醋酸菌能以酵母菌的某种代谢产物为原料合成乙酸
B.无氧条件下利用大肠杆菌发酵大规模生产青霉素
C.腐乳味道鲜美是因为毛霉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
D.甜面酱、酱油、豆豉等都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
3.获取单一的优质菌种并扩大培养是进行发酵工程的前提,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菌种的纯培养一般用固体培养基,发酵工程一般用液体培养基
B.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将样液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再由单一细胞增殖形成单一菌落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C.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既能防止杂菌污染培养物,又能防止培养物污染环境
D.选择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所以培养出来的一定是纯培养物
4.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芽原基细胞发育为芽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5.油炸臭豆腐质地外焦脆、内软嫩,味鲜香微辣,是有名的风味小吃。油炸臭豆腐制作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乳酸菌、芽孢杆菌、毛霉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乳酸菌发酵时会产生乳酸和CO2
B.豆腐发酵时密封处理有利于毛霉菌的生长
C.豆腐在卤汁中发酵时,不会有各种杂菌的繁殖
D.微生物发酵产生了不同的代谢产物使得该臭豆腐具有特殊的味道
6.在做“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时,甲同学从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土样不同,也可能是操作过程出了问题
B.将甲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可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C.让其他同学用与甲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若结果与甲同学一致,则可以证明甲同学无误
D.B、C选项的实验思路都遵循了实验的对照性原则
7.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菌种及获得β胡萝卜素的流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
B.经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上生长
C.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
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8.药物敏感实验旨在了解某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纸扩散法是实验的常用方法,在纸片周围会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抑菌圈越大,说明该病原微生物对该种抗生素敏感性越大
B.图1中IV的抑菌圈中出现了部分菌落可能是该病原微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C.进行药敏实验,需使用涂布器将平板上布满测试菌
D.接种后的平板在培养时的放置应如图2中②所示,可以防止污染
9.微生物蛋白又称单细胞蛋白,它是利用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等人工发酵培养的微生物菌体,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蛋白来替代传统肉类,以期开发一条环保、健康、可持续的肉类生产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蛋白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质等物质
B.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微生物蛋白所用的菌种通常是单一菌种
C.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微生物蛋白与发酵液分离
D.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
10.下面是有关啤酒的工业化生产的流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发芽→焙烤→碾磨→糖化→蒸煮→发酵→消毒→终止
A.啤酒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B.发芽的过程中大麦会产生淀粉酶,便于大麦中淀粉的分解
C.焙烤可以杀死大麦种子的胚,并使淀粉酶变性失活
D.消毒的目的是杀死啤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以延长保存期
11.从基因型为Aa的某植物营养器官中获取细胞,显微观察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图示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将X细胞离体培养成完整植株,培养过程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B.将Y细胞离体培养成幼苗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可产生3种配子
C.将X和Y融合并经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为四倍体
D.X和Z细胞的形态不同,但核DNA一般相同
12.紫杉醇是一种高效抗癌的物质。国内某团队研究光照条件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光照条件 接种干重 /(g·L-1) 收获干重 /(g·L-1) 紫杉醇含量 /%(干重)
光照 4.33 9.13 0.0070
黑暗 4.38 12.10 0.016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愈伤组织生长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愈伤组织培养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光照能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提高紫杉醇含量
D.培养基中的有机物仅能为愈伤组织提供能量
13.培养基制备在微生物培养及动植物细胞体外培养中均起重要作用,错误的是
A.微生物培养基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B.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
C.将未接种的平板培养并观察有无菌落,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D.培养动物细胞时,培养液添加血清后需立即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14.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有F和S两种类型,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XF和XS编码。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会有一个随机失活,且这个细胞的后代相应的X染色体均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后先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再对不同的单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分别对原代培养和单克隆培养的细胞进行G-6PD蛋白电泳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
B.用胰蛋白酶处理皮肤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
D.单克隆培养的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不同
15.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过程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消毒
B.乙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皮肤组织,使细胞分散开
C.丙过程表示原代培养,该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D.丁过程表示传代培养,传代培养的正常动物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16.下图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不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常用灭活的病毒
B.丁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甲抗原的抗体
C.反复给小鼠注射甲的目的是让小鼠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
D.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早期诊断人体胃癌的发生情况
第II卷(非选择题)
17.(10分)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形成酒精的过程,糖类是怎样形成酒精的呢?十九世纪中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糖类变成酒精是完整酵母菌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而化学家李比希则认为,糖类变成酒精是一种化学反应,与完整酵母菌的活动无关,仅需要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参与即可。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假设,并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材料:活酵母菌细胞,葡萄糖溶液,蒸馏水,专用的酒精测试仪,研钵,漏斗,试管,量筒等必要材料。
(1)实验假设: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部分活酵母菌细胞进行研磨,过滤得到提取液。
第二步:取两支试管,标号为A、B,分别在各试管中加入 。
第三步: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活酵母菌细胞,在B试管中加入 。
第四步:在 的条件下,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培养一段时间后,用专用的酒精测试仪检测两试管内是否有酒精生成。
(3)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A试管中能检测到酒精,B试管中不能检测到酒精,说明 。
②A、B试管中都能检测到酒精,说明 。
18.(10分)利用微生物制作发酵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图表示泡菜的制作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 。发酵初期,泡菜坛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其主要原因是发酵初期酵母菌生长旺盛,产生了较多的 。
(2)调味料除了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外,还要加入少量白酒以使泡菜更加脆爽、清香,同时还能起到 的作用。
(3)泡莱制作过程中,泡菜表面的杂菌产生的硝酸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下图表示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
①与食盐浓度为3%、7%的泡菜相比较,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特点是 。
②发酵初期食盐浓度为7%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③泡菜虽然美味却不宜过量食用。根据图中的相关数据,对泡菜腌制和食用的合理建议有

19.(14分)苯酚(C6H5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易形成污染,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苯酚降解菌能分解工业废水中的苯酚。自然界中能分解苯酚的微生物有几百种,多为细菌、放线菌等。分离和纯化高效降解苯酚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培养基时,培养基中应以苯酚为 ,除基本营养成分外,还应添加 (物质),然后用 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分别取稀释倍数为102、103、104的菌液0.1 mL稀释涂布平板后,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422、389、302;36、39、42;3、4、5。按照菌落计数的要求,据图可得出1mL工业废水中苯酚降解菌的活菌数为 个。平板分离得到的单个菌落大小、颜色、隆起度等不完全一致的原因是 。
(2)要进一步分离、纯化菌种,应采用图2中 (填字母)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其正确操作过程中,划线工具至少要灼烧 次。
(3)对分离得到的某株苯酚降解菌进行菌株生长及苯酚降解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此菌株适于降解的苯酚浓度为 g/L,判断依据是

20.(10分)甲植物(2n=18)具有由核基因控制的多种优良性状,远缘植物乙(4n=32)的细胞质中存在抗除草剂基因,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优良品种丙,途径如图所示。已知X射线处理会使细胞分裂功能丧失但不影响线粒体功能,丙烯酸异辛酯(IOA)处理会使线粒体失活,但不影响细胞分裂。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新植物体,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取植物的顶芽细胞进行培育,有利于获得脱毒苗,原因是 。
(2)过程①常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利用的酶是 。过程②常用物理法促进细胞融合,如 (答出一点)。
(3)在细胞融合体系中,未融合的细胞不能形成愈伤组织,原因是
。杂种植株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不会通过花粉造成基因污染,原因是 。
21.(8分)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克隆猫“大蒜”诞生,标志着我国在克隆领域又迈进了一大步。下图为克隆猫“大蒜”培育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过程①和③,需要为培养细胞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为达到此目的对培养液采取的具体操作有 (答两点)。
(2)图中过程①需用 酶等处理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不能用胃蛋白酶的原因 。
(3)②过程中选择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4)核移植时卵母细胞应处于 期,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才能达到该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