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4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练基础】
1.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这部著作是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原则撰写的。
(2)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作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
(3)《诗序》中的“大序”说明诗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    、    、    、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练阅读】
2.(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阅读《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的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
(1)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字,并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它们用了哪种造字法。
日 月 ①     火
土 牛 ②     木
造字法:    
(2)仿照示例,解释“杳”的本义,并判断它用了哪一种造字法。
【示例】呆: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
(3)自从读了《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学习了“六书”造字法,月月便对汉字的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字的结构角度创作了一则谜语,请你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特点和造字法知识猜猜谜底是哪两个字。
谜面:雨落横山,岁到除夕。
【练能力】
3.《经典常谈》作为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请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4.《经典常谈》中《文第十三》篇,谈到了诸子百家作品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请你结合学过的文言作品,比较孔子和孟子不同的语言特点。
5.《经典常谈》的名著讨论会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和心得。请你结合《<诗经>第四》的内容,写一段发言稿。
6.《经典常谈》不只是一本为中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典籍的佳作,也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从通俗性和学术性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语段一: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选自《<战国策>第八》)
  语段二:《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赅”,《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史记><汉书>第九》)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朱自清
(2)经典训练 文化
(3)教化 风 雅 颂
练阅读
2.(1)①水 ②羊 造字法:象形
(2)杳:从木,从日。太阳落在树木下,表示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造字法:会意。
(3)谜底:雪 山
练能力
3.示例:①这部著作对经典进行梳理与讲解,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介绍经典的形成,知识简洁精辟。②这部著作使用白话文,语言通俗流畅,多有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让读者饶有兴趣地亲近、熟悉经典。
4.示例:孔子痛恨“巧言”和“利口”,其语言质直,《论语》记言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以直白的话语将要表达的内容讲清楚。如《雍也》赞美颜回的安贫乐道,寥寥数字,讲述了其安于贫困的高尚品质。孟子是个好辩之人,擅长铺陈排比,《孟子》以雄辩著称。如《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5.示例:我向大家介绍的是《<诗经>第四》,我读此篇采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因为我们刚刚学过《关雎》和《蒹葭》,所以我对《诗经》比较了解,希望进一步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我就以兴趣点为切入口,选择《<诗经>第四》一篇开始阅读。读完此篇,我对《诗经》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诵读古诗词,不仅对今后诗词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将其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更有文采,还能使我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我的文学素养。
6.示例:一方面,朱自清时刻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和普及性。他把浩繁的史实或繁复的理论,处理得非常轻盈生动,深入浅出。如语段一的语言平直朴实,直白有如口语,让学生了解春秋末年群雄争霸的史实;再如《<说文解字>第一》中“仓颉造字”的传说,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能够激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经典常谈》严谨客观,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学术性。比如《<史记><汉书>第九》中,关于《史记》《汉书》的优劣,朱自清不囿于前人成说,提出了二者“同工异曲”的中肯见解。这使得《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普及和启蒙读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