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练基础】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991年,丁肇中先生凭借miǎn怀父亲的文章《怀念》,获得《瞭望》周刊“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yù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呼吁中国学生在学习中重拾格物致知的精神。因为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愿动手,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cuò,甚至xiù手旁观,久而久之难免彷徨。只有学生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中国才能成为科技强国。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丁肇(  )中   瞭(  )望
致知(  )   彷徨(  )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miǎn(  )怀   荣yù(  )
不知所cuò(  )   xiù(  )手旁观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A.因为 而是 从而 因为
B.因为 更是 并且 因为
C.因为 更是 从而 所以
D.所以 而是 从而 所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C.全校师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所做的关于“争做文明好青年”的报告。
D.在我们分别多年后,班主任赵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
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③①④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②④⑤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古人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练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8.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
9.比较课文第12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0.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练能力】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什么劝君多读文学书
①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莫言”大体成了当下社会一个热门话题。作家本人为此说了一句很大气的话:“莫言热不如文学热。”实在是有感而发。
②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丕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著书立说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书被不少媒体称为休闲书。其实休闲书是相对于实用书而言的,休闲的文学书何尝没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③文学书可以是闲书,然而闲书不闲。作家白先勇认为,文学最能够投射一个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就是明证。吕蒙最初乃一介武夫,将孙权“劝学”记在心上,发愤读书,变得谈吐儒雅,前后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梁晓声也有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年头不是到处都在呼唤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吗 按照梁晓声的说法,恐怕文学书不仅不闲,实际上是成才的必读之书。
④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也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孔子这话讲的就是诗歌可以起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汉书·艺文志》强调“诗言志”,是讲文学作品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寄托美好理想。言志的文学书岂可等闲视之!更不用说文学作品往往少陈词滥调、恶八股教条,而多创新之举。多读文学书,就可以多接触灵动优美的文学叙述,多呼吸新鲜活泼的文学气息,何乐而不为!
⑤就算文学书是闲书,却也是必读的闲书。胡适对于“闲暇”曾讲过,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需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如今我们的闲暇时间正多起来,有人做了计算,上班族一年双休日带节假日可休息123天。倘若国人的闲暇时间大都用于吃喝玩乐,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素质将何其堪忧!如果能闲暇读闲书,闲书多读文学书,情形是不是要好得多 有位著名作家曾说:“从根本上说,文学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素质。”是的,很多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一种职业,而是因为这是闲书。虽然闲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用来休闲的,可休闲的结果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多么有益的事情。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而言,更是“经国之大业”的事情。因此,劝君多读文学书。
(选自聂震宁《阅读的艺术》,有删改)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1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著书立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文学作品绝不能称为闲书,因为文学没有休闲娱乐功能。
C.一个人的文艺鉴赏能力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D.文学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14.本文认为文学具有教育作用,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西游记》对青少年有何教育作用。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zhào liào zhì zhī páng huáng
(2)缅 誉 措 袖
2.A
3.B 【解析】A.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C.语序不当,应把“讨论”和“听取”调换位置;D.搭配不当,“音容笑貌”不能“回响”。
4.A 【解析】本题第一句是讲“想和做”,因此是先讲“想”,再讲“做”,前后勾连,可知排序为③①④②⑤。
5.D 【解析】A.“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B.“格物”和“致知”出自《大学》;C.前半句应改为“《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练阅读
6.(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7.本义是指对事物或事理认识不清,这里是指不经过实践分析,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判断。
8.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9.①课文第12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我”个人经验的例子,证明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使论证更具体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这则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释了科学实验虽然艰巨、复杂,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使论证更生动形象。
10.A 【解析】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故A项理解有误。
练能力
11.劝君多读文学书(作品)(或“我们要多读文学书、读文学书很重要”)。
1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论语·阳货》中的话,说明文学书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有力地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也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首先辨识论证方法,然后分析作用。文章第④段画线语句引用《论语·阳货》中的话,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其目的是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并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这一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1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阅读文章第⑤段,由“很多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一种职业,而是因为这是闲书。虽然闲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用来休闲的,可休闲的结果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多么有益的事情”可知,B项表述有误。故选B。
14.示例:《西游记》启迪我们,人生要有梦想、有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要敢于披荆斩棘,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题干要求谈谈《西游记》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答题时,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谈《西游记》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