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嘉:
(2)不知其旨也 旨:
(3)虽有至道 虽:
(4)教学相长也 长:
(5)大道之行也 行:
(6)不独亲其亲 亲:
(7)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
(8)外户而不闭 闭: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4)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 今义:
(5)不独子其子 古义: 今义:
(6)女有归 古义: 今义:
(7)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 今义:
(8)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
3.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列各句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强也 B.不独亲其亲
C.不独子其子 D.壮有所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货恶其弃于地也
B.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
C.故曰:教学相长也/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教学相长也/幼有所长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男有分,女有归。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练阅读】
一、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7.文章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8.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9.“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一句话是否多余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1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给以解析。
13.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4.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在“大同”社会怎样才能做到人人安居乐业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佳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至道 至道:
(2)学学半学:
(3)以补不足也 补:
(4)但能说之也 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7.【甲】文开篇用类比论证,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学习的 。
18.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美味的 (2)味美 (3)即使 (4)推动,促进 (5)施行 (6)以……为亲 (7)发生,兴起 (8)用门闩插上
2.(1)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味美 意义,用意,目的
(3)困惑 困难;疲乏
(4)反思 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
(5)子女 专指儿子
(6)女子出嫁 常用“归来”“归属”“返回”等义
(7)财物 指货物或商品
(8)伤害 指偷东西的人
3.A 【解析】B.第一个“学”同“敩”,教导;C.“与”同“举”,推举;D.“矜”同“鳏”,老而无妻。
4.A 【解析】B.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D.“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人。
5.C 【解析】A.表示揣测,大概/代词,指财物;B.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都是“所以”的意思;D.促进/成长。故选C。
6.(1)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4)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6)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
(7)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练阅读
7.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论点。
9.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论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论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11.“大道”就是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1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13.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4.①“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②“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练能力
15.(1)最好的道理
(2)同“敩”,教导
(3)弥补
(4)只
16.(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7.重要性(或“重要”) 目的(或“作用”)
18.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行。
【乙】文参考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来谋求升官。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观赏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摘取秋天的果实一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