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23 马说(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时提高练 23 马说(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马说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故虽有名马    名: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4)虽有千里之能    能:  
(5)才美不外见    美: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等:  
(7)策之不以其道    以:      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材: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      通:  
(10)执策而临之    执:      策: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才美不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祗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之不能尽其材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同其意。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练阅读】
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7.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8.“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9.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10.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11.结合文章,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12.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借“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来表现文章主旨的
1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有人这样评价【甲】文:“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阅读【乙】文,并结合【甲】文,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有名的,著名的
(2)辱没
(3)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能力,才能
(5)美好的素质
(6)普通的 等同,一样
(7)按照 正确方法
(8)竭尽 才能、才干
(9)鸣叫 通晓
(10)持,握 马鞭
2.A 【解析】B.“祗”同“祇(只)”,只、仅;C.“食”同“饲”,喂;D.“见”同“现”,显现,表现。
3.C 【解析】A.本领/能够;B.表反问,难道/代词,驱使千里马的;C.两个“而”都表转折,意思是“却”;D.的/代词,知识。故选C。
4.B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代指千里马。B.“之”是代词,指千里马;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B。
5.B 【解析】A.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B.有时;C.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故选B。
6.(1)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辱没,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本领而著称。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练阅读
7.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8.“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9.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①要有千里马的才能;②要有展示的机会;③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2.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13.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作人才,“食马者”比作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封建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
14.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善待人才。
练能力
15.(1)这 (2)同“衹(只)”,只、仅
16.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7.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人才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被埋没的不幸遭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答题时,首先分析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见解和感慨的。
18.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奇才,其实是他自己没有伯乐慧眼识才的眼光,【甲】文中也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人才一直都有,我们需要去发现人才,挖掘每个人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个人也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吸引伯乐的目光。
【解析】本题考查谈阅读感悟。根据题干要求,应结合两文内容,因此先要通读两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结合两文内容,可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任用人才等角度谈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能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封德彝惭愧地退了下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