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卖炭翁》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C.“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所有来源,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
D.《卖炭翁》是一首抒情讽喻诗,揭露、批判了宫市的弊端和它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 , ”。
(2)《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 ”。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描写天气变化,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诗句是“ , ”。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8)《卖炭翁》中,描绘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9)《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
(10)《卖炭翁》中,揭露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 ”。
【练阅读】
一、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请分析诗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作用。
6.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7.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8.诗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作者长夜难眠的原因有哪些
9.有人评价这首诗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做具体分析。
10.(新情境)有人评价杜甫诗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是怎样表现诗人“苦身以利人”的。
三、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1.请你结合“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分析卖炭翁的不易。
12.对常人来说,天气寒冷时都盼暖和,诗中的卖炭翁却不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请分析这两句诗揭示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13.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写出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特点。
14.分析“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两句诗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去 蜀①
杜 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①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16.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 制 布 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③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④。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⑤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中夕:半夜。④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⑤垠:边际。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 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18.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D.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故选D。
2.D 【解析】《卖炭翁》是叙事诗,D.“抒情讽喻诗”说法错误。
3.(1)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2)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3)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9)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练阅读
4.示例一:连续用两个感叹句,情感强烈,既写出了官吏的凶神恶煞,又写出老妇的惶恐痛苦。
示例二:运用对比,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照强烈,极其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示例三:运用反复的修辞,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突出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为下文老妇悲愤的诉说渲染气氛。
5.①结构上,与开头的“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②内容上,暗含对比:昨天投宿,翁妇双双迎接;今日别离,老翁形单影只。诗人沉重而复杂的心情蕴含其中。
6.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描写了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象,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烘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做铺垫。
8.①恶劣的天气,狂风怒号,屋破草飞。②贫苦的生活,屋漏、旧被难抵长夜凄寒。③残破的国家,安史之乱以来诗人目睹生灵涂炭,忧国伤时。
9.诗歌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昂扬。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美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0.诗人生活贫困,居住在破旧、漏雨的茅草屋,盖着冰冷如铁的被子,却发出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换取“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的呼唤,这种关怀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精神是诗人“苦身以利人”的体现。
11.①路途遥远:“南山”点明“伐薪烧炭”的地点及路途遥远。②烧炭艰辛:通过“两鬓苍苍”和“十指黑”的对比,表明“薪”和“炭”是老翁自己伐和烧的,突出卖炭老翁劳动的艰辛。
12.一种特定情况下极为矛盾的心理。“衣正单”与“愿天寒”真实地表现出卖炭翁不合常理的矛盾心理,衣着单薄的卖炭翁本应希望天气暖和,但是,由于担心天暖炭贱,换不来基本的生活所需,只能违心地盼着天气更冷一些,突出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13.①“手把”“口称”描绘出宫使拿“文书”时的形象,突出了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②“回”“叱”“牵”这一系列动词,将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
14.通过数字“一车”“千余”和“半匹”“一丈”的对比,突出一车炭的价值远高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值,揭示出宫市无情掠夺的残酷本质。
练能力
15.C 【解析】《桃花源记》中的“黄发”指老人,结合该文内容可知,老人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本诗颈联上句中的“黄发”表达出诗人年迈衰弱、一事无成的悲哀之情。
16.二者都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写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 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直接抒发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去蜀》尾联表面是诗人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他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更见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据此作答即可。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借叙述茅屋被秋风所破后的痛苦经历,抒发内心的感慨。故应填“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18.关心民生、心忧天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部分直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出其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新制布裘》描述诗人在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其诗结尾诗句化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出的关心民生、心忧天下的情怀与杜甫是一致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