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共41张PPT)(湖南专用)现代文阅读第一讲语言鉴赏与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共41张PPT)(湖南专用)现代文阅读第一讲语言鉴赏与分析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01: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讲 语言鉴赏与分析
考点1 词语理解与赏析
考向1  词语理解
1.(1)(教材“积累拓展”节选)课文第⑤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答案示例】“过分”的意思是说话、做事超过一定限度。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自认为“聪明”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也表达了如今作者对父亲当时行为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教材其他设问】
1.(七下《老山界》思考探究)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2.(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湖南中考设问】
1.(2023·永州第19题)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什么。
2.(2023·常德第14题)“笑”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请结合语境,分析“我哈哈地笑着说”一句中“笑”的含义。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威海第15题)“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其中的“另一场劳动”指什么?
2.(2023·赤峰第11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中“味道”一词的理解。
1.词语的指代义:①指示代词——确定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由近及远,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语意关系,再摘抄或概括作答。②常规词语——理解词义,找关键词句,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2.理解词语的含义:①明确词语的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②把握词语的感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③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修辞义、象征义等)。
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
语境推断 把词语放入原文的句、段、篇中,理解上下文内容后进行摘抄或概括
联系主旨 无法根据语境推断时,可从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心理揣摩 对表现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可从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角度进行体会
近义替换 选用近义词替换并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考向2  词语赏析
1.(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答案示例】“攀”写手的动作,“缩”写脚的动作,“倾”写身体的动作,这些动词细腻而简练地写出了父亲攀爬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材其他设问】
1.(七上《秋天的怀念》积累拓展)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副词)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七下《台阶》旁批)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请选取一处用一两句做点评。
【湖南中考设问】
1.(2023·长沙第18题)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段中加点词“照亮”的表达效果。
2.(2022·长沙第18题)请比较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哪一个最富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
3.(2021·郴州第18题)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达州第23题)第①段中“织”字用得非常精妙,请作分析。
2.[2023·重庆B卷第14(1)题]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品味句中加点部分的用词之妙)
1.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2.词性角度:①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的情状)。②副词——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强化了……的情感或态度。③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④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情感,使描写具有画面感。
3.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4.感彩角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特别注意褒贬词反用的情况)
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
考向1  句子理解
2.(1)第⑥段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答案示例】父亲为儿子买来橘子后好似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心里感到满足和踏实,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湖南中考设问】
(2023·邵阳第21题)如何理解第 段中“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这句话的含义?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恩施州第12题)请你结合文章多处写到的“关门”细节,理解文末画线句的深层含义。
2.(2023·广东第19题)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追问原因:追问这个句子“为什么”会这么说。
2.抓住关键词:解释句中关键词语(代词、形容词、动词等)的本义,理解语境义。
3.抓内容:结合上下文相关内容或通过解释段意来分析。
4.抓句子位置:总领句,可从下文搜寻相关信息;总结句,可从上文搜寻相关信息;过渡句,则要关注上下文。
5.看句子特点:描写句,可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抒情句,可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议论句,可分析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或态度。
6.抓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含义。
考向2 句子赏析
2.(2)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答案示例】运用外貌描写,既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教材其他设问】
1.(七上《散步》积累拓展)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句式)
2.(七下《老山界》积累拓展)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语句略),
【湖南中考设问】
1.(2023·郴州第20题)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从用词角度)
(2)他感到,数学老师那遒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从修辞角度)
2.(2023·怀化第16题)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2023·永州第22题)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2020·郴州第19题)品读第 段中的画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1.修辞角度:辨析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或情感。
2.描写方法角度:从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方法角度入手,赏析句子对人物刻画或情节发展的表达作用。
3.表现手法角度:辨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照应、铺垫等)→根据内容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或情感。
4.表达方式角度:①描写句——人物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②议论句——揭示意义,突出主旨;③抒情句——强化情感,引起共鸣。
5.词语运用角度:一般抓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表程度的副词等进行赏析。
6.感官运用角度:辨析描写的景物是从形、色、声、味哪个方面来写的→确定具体的感官角度(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结合句子内容和情感分析概括。
7.句式角度: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突出表述,引起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情感;④感叹句——抒发强烈情感;⑤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加强肯定效果;⑥对称句——句式整齐,极具美感,引人注意;⑦重复或回环句——反复强调,加强语气;⑧长短句或整散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抒情更自由灵活。
8.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修辞手法
比喻 辨识 一般都包含本体和喻体,含有“像”“是”“如”“犹如”“比如”“比作”等词语。
作用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 辨识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
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抒发了……的情感。
反问 辨识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设问 辨识 为突出所说内容,把它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 ①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②使文章波澜起伏。
答题规范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辨识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现了/抒发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 辨识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反复 辨识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强调了……的内容(主旨、心情)。
对偶 辨识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作用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考点3 语言特点(教材推荐考点)
3.(教材“积累拓展”改编)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从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A处画线句子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B处画线句子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教材教参其他设问】
1.(八上教参《白杨礼赞》问题探究)本文的风格属于阳刚、雄壮的类型,结合全文思考:这一风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八下《壶口瀑布》积累拓展)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3.(七下教参《说和做》问题探究)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云南第23题)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2.(2023·泸州第7题)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简要赏析你认为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1.从遣词造句角度分析:包括用词、句式,如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等。
2.从修辞、描写角度分析:注意分析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主要有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诙谐幽默等。
3.从用语风格角度分析: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③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④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⑤其他常见用语风格有豪放、激越、清新、明快、沉郁、通俗、华丽、舒缓、平和、活泼等。
4.从地域特色角度分析: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5.从语体色彩角度分析:书面语典雅庄重,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6.从情感角度分析: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