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强基计划”考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强基计划”考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14:2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播知识与表达意义方面,图像具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功用与价值。在人文科学正经历“图像转向”、民俗学因参与非遗保护而日益走向“前台”的今天,民俗学需要将图像纳入研究范围,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图像研究方法。
图像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这与图像本身的性质直接相关。首先,图像与文字一样,有承载与记录信息的重要作用。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以岩画、陶器纹样等记录信息。后来,基于这些图像,文字得以产生,汉字中的“日”“月”等象形字即由图像演变而来。在文字诞生以后,图像仍然发挥着承载信息的重要作用,并大大弥补了文字表达之不足。其次,图像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在生活中运用各种图像,图像本身就是民俗事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年画为例,过年时,除遇新丧等事的人家外,其他人家都会贴年画,如果不贴年画,人们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因此,用图像来证“俗”,或者通过图像来“映现”民众之生活,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开展图像民俗学研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对图像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图证“俗”或以“俗”解图。以图证“俗”即通过特定图像中的具体画面来印证特定时期的特定习俗,以“俗”解图即根据对特定时期的特定习俗的相关描述来解读特定图像中的画面内容。这一研究路径秉持图像证史原则,将图像当作史料,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民俗事象进行分析与探讨。与文字相比,图像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因此以图像为依据对相关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更为形象、生动。二是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是图像民俗学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研究路径。将图像置于具体民俗场景中,比单纯依靠图像来证“俗”能获得更多的民俗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民众的生活逻辑。以年画为例,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年画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谁制作、谁购买、哪种主题的年画销量大、什么时候张贴、张贴在何处等情况,进而了解该区域民众的年节习俗、审美形态、思想情感、心理认知等信息。
与其他学科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与图像史学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当下;与艺术史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那些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图像形式,比如年画、剪纸等,而不是更关注那些有名的作品;与哲学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实际的生活,而不是更关注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故步自封,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比如通过借鉴艺术学研究中对图像之线条、色彩、构图、主题等的本体分析,来提升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水平。
(摘编自王加华《图像民俗学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观赏者阅读民俗图像的过程实际上是“视”的过程。观赏者阅读民俗图像,要经过一个从肉眼观看到心灵领会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观赏者才能深入把握民俗图像的信息。一般来说,观赏者要从三个层面对民俗图像的内容和意义加以解读。
(一)原初层面
民俗图像通过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某些形态再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行为,呈现出事实性的原初意义。弄清民俗图像的原初意义,就是弄清图像呈现了现实世界中的哪些物象,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弄清看到了什么。
(二)程式层面
进一步看,民俗图像是由民俗物象、民俗事象组合的产物,往往体现出物象组合、事象组合所蕴含的程式意义。理解原初意义依靠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直觉,而要理解程式意义,就必须超越这种直觉,去了解某种文明的独特习俗与文化传统。也就是说,程式意义不是观赏者“感觉”到的,而是观赏者“理解”到的。程式意义由特定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一些约定俗成的形象的含义或故事的寓意构成。如年画《年年有余》中的莲表示“年”,鱼表示“余”,莲和鱼两个物象组合起来表示“年年有余”。处于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众都熟知这一程式意义,而其他族群的人往往对此感到费解。
(三)本质层面
本质层面是一种精神层面。从本质层面看,民俗图像呈现出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意义。民俗图像的本质意义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某一地域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反映出一种哲学信仰的根本原则,往往能与创作目的画等号。这时,民俗图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被看到的或被解释的对象,而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精神图像”。
(摘编自程安霞《符号叙事学视域下民俗图像叙事模式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像与文字都有承载和记录信息的作用,但在传播知识和表达意义方面,图像的价值比文字的价值更大,比如图像能弥补文字表达之不足。
B.图像是民俗事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得图像民俗学采用的以图证“俗”等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
C.以图证“俗”与以“俗”解图有所不同,比如运用前面一种方法不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运用后面一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
D.观赏者在阅读民俗图像时,要以肉眼把握原初意义,以心灵领会程式意义和本质意义,只有把握这三重意义才能深入把握图像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俗学将图像纳入研究范围是时代发展、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民俗学图像研究水平的提升,民俗学将为非遗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B.在文字诞生以前,图像是人们记录信息的重要方式,一些岩画、陶器上面的图像因承载着古人的生活信息而具有民俗学价值。
C.以图证“俗”指单靠图像来印证习俗,这条研究路径不如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研究路径便捷。
D.民俗图像的程式意义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观赏者只有对相关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才可能理解图像的程式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和精细的笔法,展现了千里江山之胜景。
B.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以瑞兽礼盒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多日处于热销状态。
C.学者依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探讨北宋时期的服饰、娱乐、宴饮等习俗。
D.水神庙壁画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艺术表现力强,其中的一幅戏剧图极具史料价值。
4.下列选项中,对右边年画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注】年画中的树为枫树。
A.右边年画中,一只猴子攀在枫树上,要摘树上挂着的官印;一根树枝的末梢挂着一个蜂窝,有蜂栖于其上。
B.右边年画中,枫、蜂表“封”之意,猴表“侯”之意,枫、蜂、猴、印四个物象组合起来表“封侯挂印”之意。
C.右边年画的图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寄寓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由材料二可知,右边年画体现出民俗图像的原初意义和本质意义,但和一些民俗图像一样,不具备程式意义。
5.请结合论证方法分析材料一末段的论述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深奥:深邃神秘
B. 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吐诉:吐露、倾诉
C. 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细
D. 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谐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 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 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 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8 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9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 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 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6.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诗歌之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就善于表现含蓄蕴藉之美,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了兵乱后扬州的沧桑变化:“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题。(10分)
小学四年级的小明在房间里做作业,上幼儿园的妹妹在旁边玩电动汽车,不时按下按钮,“嘟嘟嘟”的响声一直不停。
①“吵死啦!快点给我出去!”小明放下笔生气地说。
“( 甲 ),才不( 乙 )!我就要在这里玩。”妹妹嘟着嘴说。
②“哥哥现在要做作业,需要安静,你去客厅玩,行吗?”小明换了一种语气。
“你也可去客厅写作业( 丙 )!”妹妹还是不听。
小明不耐烦了,起身想把妹妹推出房间,③“你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么别怪我不客气。”
刚伸出手碰到妹妹,妹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抱着床脚不放,说什么也不肯走。
小明实在没办法了,也不敢硬拉,只好去告诉妈妈。
妈妈走进来亲切的说:“ 。”
妹妹马上破涕为笑,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出去了。
18.关于小明与妹妹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采用感叹句表达抱怨,用祈使句表示命令,语气较重。
B.第②句采用叙述句说明理由,用疑问句表示不理解,语气较轻。
C.第③句采用反问句,隐含“如果不走,我将采取强制措施”的威胁。
D.第③句的“你”“那么”可以省去,更能突出小明的“不耐烦”。
19.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语气词。(3分)
甲处: 乙处: 丙处:
20请在横线上补写一段合适的话语,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①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北京开始全面推进“无界公园”建设。②目前,已有近百个公园拆除了围墙、护栏,实现开放管理。③围栏拆除后,园内风光同城市街道景观融为一体。④无界公园让城市在高楼林立的同时,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⑤通过充分沟通与合理设计,无界公园的治理模式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无界公园可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⑥当然,公园开放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句首“城市”之前可以添加“随着”。
B. ③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C. ⑤句中的“可望”可以换为“有望”。
D. ⑥句中的成语“因地制宜”使用恰当。
22.不改变原意,对④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下面。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材料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瞄准科技前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假设你推荐的主题语是“格局·突破”,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题分析】A“图像的价值比文字的价值更大”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说“图像具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功用与价值”,这句话强调图像具有独特的功用与价值,但不能据此认为“图像的价值比文字的价值更大”。C由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以图证“俗”与以“俗”解图属于同一研究路径,都不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材料一第三段所说的第二条研究路径才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D该选项表述绝对化。由材料二中“一般来说”和“往往体现出物象组合、事象组合所蕴含的程式意义”可知,对于那些没有程式意义的图像,不需要以心灵领会其程式意义。
2.【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做推断的能力。
【解题分析】“这条研究路径不如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研究路径便捷”这一说法与文意不符。材料一第三段中“将图像置于具体民俗场景中,比单纯依靠图像来证‘俗’能获得更多的民俗信息”这句话强调的是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条研究路径获取的信息更多,不是强调其更便捷。
3.【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的能力。
【解题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对图像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以图证“俗”或以“俗”解图,和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探讨这两条路径。C是以图证“俗”的典型例子,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A谈论的是《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特点,并不涉及对图像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B交代了以瑞兽礼盒为代表的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但没有反映对相关民俗信息的了解、研究。D该选项虽然交代了“其中的一幅戏剧图极具史料价值”,但没有交代对戏剧图的相关研究。A、B、D三项均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
4.【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解读图片的能力。
【解题分析】这道题巧妙地借助材料外的素材,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可知,前面三个选项分别对这幅年画的原初意义、程式意义和本质意义进行了解读,故D中“和一些民俗图像一样,不具备程式意义”理解错误。A由材料二中“弄清民俗图像的原初意义,就是弄清图像呈现了现实世界中的哪些物象,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弄清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可知,解读“原初意义”,就是简述图像内容。逐一比对年画与该选项的信息,可判断该选项正确。B由材料二中对“程式意义”的阐述及所举例子可知,可以模仿材料二中对年画《年年有余》的程式意义的解读来解读右边年画的“程式意义”。解读右边年画的“程式意义”的关键是,明确年画中的枫、蜂对应“封”,猴对应“侯”。逐一比对年画与该选项的信息,可判断该选项正确。C要解读“本质意义”,考生要根据材料二末段中“民俗图像的本质意义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某一地域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能与创作目的画等号”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思考。抓住年画中“侯”“印”这两个词的关键意义,可判断该选项正确。
5.【答案】①先亮出一个分论点——“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有自己的特点”,接着兼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民俗学的图像研究与图像史学、艺术史、哲学的图像研究进行对比,来论证该分论点。②然后亮出第二个分论点——“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随后举借鉴艺术学的研究方法的例子,来论证该分论点。(每点3分,其中,概括分论点得1分,分析论证方法得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分析】材料一末段先亮出一个分论点,接着举若干例子进行论证,在举例子时,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然后以“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故步自封”一转,接着亮出第二个分论点,随后举例论证该分论点。考生须在明确这一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C
7. B
8.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9.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峻拔,本意是高而陡;此处根据“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可见,不是指声音尖细,而是指声音陡起陡落,高亢。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强加因果,原文说“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并没有说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高低强弱难以控制。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还引发出“我”对自己创作诗歌的思考。第四到七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第八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第九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标题名为“心灵的呼吸”,从内容上来说,因为文章写的是作者对吹奏乐器的感受,吹奏乐器需要控制呼吸,故而有“呼吸”一词。
而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则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呼吸不仅仅是气息的控制,也是心灵的舒放,故而称之为“心灵的呼吸”。作者感触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这些充分说明,音乐是人倾吐心灵的方式,通过呼吸控制的吹奏乐器,便让心灵随着音乐自然呼吸,让人能够感受世间美好,超脱现实烦恼。
10.B(本末:原委,始末)
11.C(C.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A.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引申为“到达,得到”。B.也: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D.以:连词,而来,表目的/连词,而,表修饰)
12.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13 ①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②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评分标准:①共3分。所以(为什么,……的原因)、至(极点,最高表现)、何以(用什么),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②共4分。于是(因此),刑(处罚),宁(宁可),薄、厚(轻、重),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14.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刑赏论》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的到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15. B
16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17【答案】 ①.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②.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③. 过春风十里 ④. 尽荠麦青青 ⑤. 己所不欲 ⑥. 勿施于人 ( 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⑦. 道之所存 ⑧. 师之所存也 (或: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沧、荠、施、诸、攻等。
18 B 解析:“用疑问句表示不理解”错,“你去客厅玩,行吗”应为表示“商量”,即建议妹妹去客厅玩。A项,“吵死了!”感叹句表达被妹妹打扰的抱怨,“快点给我出去!”命令妹妹出去,是语气强烈的祈使句。C项,“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D项,省去“你”“那么”,更能突出不多说废话的“不耐烦”。
19甲:哼 乙:呢 丙:啊 解析:“哼”作叹词,表示不愿意,“呢”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对“不出去”这一事实的确认;“啊”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敦促和提醒。
20宝贝,哭成个小花脸可不好看哟。电动汽车还有更好的玩法,不过要在一个很大的地方。房间里地方太小,我们出去一起玩吧。 解析:妹妹不肯出去,与小明的说话方式不恰当有关,对幼儿园的小孩子说话,语气太重会引起逆反心理,讲道理也不一定行得通。注意横线前面“亲切”、后面“破涕为笑”提示要用柔和的、开玩笑的语气,同时要顺应小孩子爱玩玩具的心理说。
21B 解析:“园内风光”承接上文“无界公园”,应位于句首;“城市街道景观”开启下文“高楼林立”等内容,应位于句末。
22 让高楼林立的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 解析: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让……拥有了更多……”,省略号处都要改成“定语+中心语”的结构。
23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双材料+情景写作任务的作文题目。
材料一写的是荀子对学习与做事态度的思考,他认为只有登高山、临深溪,方能知晓“天之高”“地之厚”。荀子的话意思是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开拓突破格局。材料二呈现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科学家格局高远,瞄准科技前沿,勇于突破创新,在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事实。
材料后是写作情景任务: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假设你推荐的主题语是“格局·突破”,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要注意关键词和信的格式。
【优秀范文】
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
立德中学学生会:
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为此次活动推荐一个主题语“格局·突破”,并阐释自己的观点。
“世必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功。”百年前的中国青年于暗夜中寻得救亡格局,终成荡气诗篇;百年后的中国青年也必当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
格局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是登高遥望、拓展拓宽眼界的心境,更是“登高而自卑,行远而遐迩”的新思路。“突破”并非是转圈,徙倚于舒适圈中安于现状,也不是在挫折的泥淖中结竭蹶步趋不知所从,而是同新笋拔节般更进一步精益求精。有格局方能成就新突破,有突破更能锻造大格局。二者互为表里,融于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持登高遥望的“格局”,方致人生新境界,自是如此。囿于井底之的蛙,何谈天地的广阔,低翔于野蒿的雀也何知鹤鸣九皋的壮美。站在何等高度,领略何等美景,方就何等格局。诚如荀子之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的格局决定人的高度,才有雷海为于诗词中领略中华文化,助新格局宽广,终能登上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宝座;才有洋务运动中见识中外差距的先贤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人生格局开阔方能将生命之船驶向更平稳的水域,而困于狭隘闭塞的小世界中,便会同水中捞月、镜中看花一般难以企及更高的层次。
破无形桎梏,在久久为功的突破中成就千秋伟业。“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鲁迅先生曾倾情落墨,而此言今观犹茂。新时代的石门訇然中开,国际形势风云聚会。值此语境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成青年的责任,谌往昔,革命战争年代的热血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有识志士,于罗布泊中现惊天之爆;观今朝,曹原于石墨烯领域大放异彩;均龄不过三十的北斗团队谱写新时代神话。无数青年以后浪推前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放异彩,用举世瞩目的高精尖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突破”已然成为中国青年的标签,如灯塔般指引前路。
揆诸当下,“躺平摆烂”风潮席卷中华大地,部分中国青年自怨自艾于现状的瓶颈而未能突破格局,成为倒伏于地的空心人。而世局更加诡谲莫测。这是佩索阿笔下“尖峰与海角所成的世界”。吾侪更应突破自身局限,以“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斗志展格局,就突破。
青矜之志,践履致远。吾辈躬逢盛世,虽无柴米油盐之患,亦无平步青云之易。以“格局·突破”作为青年节的主题语,可劝勉青年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终圆中华之梦。
此致
敬礼!
明华
x年x月x日
【名句素材】
1.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2.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方孝孺)
3.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4.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古代谚语)
5.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纪德《人间食粮》)
6.你要储存你的可爱,眷顾你的善良,变得勇敢,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坏时,只希望你越来越好。
7.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陈亮)
8.我们的人生往往因为看见一条船而忽略了一条河。(马东)
9.人的一生,就是在岁月流逝中,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
12.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
13.有大格局的人,心有“定盘星”,总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即便“万箭穿心”,也能“忍辱负重”,气定而神闲,让心灵“修禅打坐”。(人民网)
14.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5.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16.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17.闲时练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清·金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