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1: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诗题解读,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1.播放歌曲《童年》。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童年真是多姿多彩!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课件展示单元导读页)正如冰心说的那样——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
引导语:古代儿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又有怎样的乐趣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教师板书),走近古代儿童的生活。
2.诗题解读
(1)出示第一首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预设:“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性而写的诗篇。
教师点拨:《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有了很多的感想,于是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写成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这组大型田园诗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31首。
3.了解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任务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习得学古诗的方法,然后学以致用,自学古诗。】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齐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夏季。通过“桑阴”可以看出,“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
2.认读字词: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后,再齐读。
昼夜 耘田 供耕织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汉字“昼、耘、桑”。
4.习得方法,自学古诗。
(1)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学习方法
引导语:这首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古诗的大意。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呢?
方法总结: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大意,再把每行诗句的大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②四人小组学习,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并说说古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注释: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5.教师小结: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不是简单地把诗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流畅、更生动。
(再指名学生说诗意)
诗意: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任务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古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学生交流。
2.观察插图,感悟诗境。
(1)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到对应的诗句。
预设: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2)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3)诗中描写了儿女与童孙,他们忙着干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儿女,昼耘田、夜绩麻。(板书)我体会到了村庄儿女们的辛勤忙碌和热爱劳动。(板书:农事繁忙,辛勤劳作)
预设2:童孙,傍桑阴、学种瓜。(板书)我体会到了他们的热爱劳动和天真可爱。(板书:热爱劳动,天真可爱)
教师点拨:古时候一般男子种田、女子纺织,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是辛苦的、忙碌的,但在当时却是人人向往的。一天的辛苦劳动后,回家看到妻儿各做各的事情,这样温馨的画面,使劳动的疲倦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的事情,就连小孩子们有模有样,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在孩子们眼里,能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也是快乐的。
3.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配乐朗诵,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结束语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课 题 1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认“稚”1个生字,会写“晓”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3.理解《稚子弄冰》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2.理解《稚子弄冰》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古时候儿童生活的场景。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1.出示儿童冰雪玩耍图片。
引导:同学们喜欢冰雪吗?在冰雪中玩耍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稚子弄冰》,去看看古时候孩童的在冰雪里玩耍的情景。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引导:诗题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预设:“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3.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传世。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任务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设计意图: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钲”应读“zhēnɡ”,“磬”应读“qìnɡ”。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冬季)
(3)给古诗划分节奏,引导朗诵古诗。(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稚子 玉磬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生字“晓”。
口诀记忆“晓”——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指“晓”。
4.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运用第一首古诗的学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任务三:想象诗境,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过渡语: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忽然,这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璃”分别是什么意思。(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清脆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3.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圈出这首诗中的动词。(教师板书:脱、穿、敲、碎)
(3)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儿童怎样的情绪变化?
预设: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4)这首诗不仅有动作,还有色彩、声音和器物等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教师相机板书)
动作:脱 穿 敲
色彩:金 彩 银 有声有色
声音:穿林响 碎地声
(5)这首诗中的孩子与我们上节课中描绘的孩子截然不同,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从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孩子。
预设2:从把冰块当成银钲来敲击玩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孩子。
教师相机板书:自得其乐 天真活泼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小结:对孩子来说,快乐也好沮丧也好,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对作者来说,他多么羡慕这个无忧无虑、聪明可爱的孩子啊。
4.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提示:读几个动词时,语速要慢,加以强调,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孩子心情的变化以及他的活泼可爱。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
(2)听范读,全班齐读。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稚子弄冰》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1
课 题 1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2.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诗句和同类有关童趣的古诗句,温故而知新,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牧童不同姿态的可爱和情趣。】
1.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学生交流后,教师引读)
师: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生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生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将认识这样一个吹奏——(生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教师板书)
2.解读诗题
引导: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3.了解作者
引导:这首诗描绘的是宋代乡村傍晚的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叫雷霆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诗人。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过渡:乡村的傍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有着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任务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朗读,二是理解。本环节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
(2)古诗讲究韵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重音、语调)
(3)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4)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4.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 景:草、水、山、日;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任务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品味字词,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预设: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4)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预设:“山衔落日”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①教师简笔画画两座山,让学生画太阳位置。指出太阳可以落在这里,也可以落在那里,都是衔。
②出示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的吐字。
教师小结: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画面)
预设: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预设:躺,撑,骑……
适时出示诗句、对比: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横”比“骑”更加自由。)
猜一猜:体现牧童活泼可爱自由自在,除了牧童横牛背,还可以怎么说?(坐,跪,趴……)
(3)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是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古诗中的典型意向,在后代画家的笔下也曾多次出现。他们姿态各异,充满童趣。在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笔下,更是出现了牛背上多种姿态的牧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PPT出示《牧童图》。
大家看到的图上是?(牧童 牛背)。(跪、趴、撑、坐)
学生说体会:牧童姿态不一样,但是是一样的天真可爱。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
(4)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补充)
预设: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2)继续引导:还在哪里?大家写一写。(相机出示,齐读:村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炊烟袅袅中,在声声蛙鸣中,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3)教师小结:“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乡村的晚景多么宁静美好!“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同学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那作者呢?(这样的乡村美景,就是诗人喜爱的,向往的)
(4)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提示: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任务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比较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深入体会诗歌所体现的童真童趣。再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写结合。】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预设:
①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
②不同点:
“学种瓜”一词写出了儿童虽然不懂得耕织这些农活怎样做,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表现出他们的天真可爱和对劳动的热爱。
“脱晓冰”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很招人喜欢。
“横牛背”的“横”字写出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吹笛子的调皮,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③相同点: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穿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情。
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2.课堂练笔,改写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提示:
①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示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也都热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正在忙着学习种瓜呢!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三首古诗。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重视朗读指导。
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立足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感悟诗情。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最后的小练笔,也是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学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学完古诗后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
3.关注语言训练。
新教材强调,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第2题意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意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