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气温的测定和世界气温的温度规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学会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2.学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习重点:
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2.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海陆分布对世界气温分布的影响;
学习过程:
环节一:课前自学;根据课本71-74页 的内容及上图,完成以下问题:
1.气象站观测气温的仪器是 ,放在 中;
2.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 时、 时、 时、 时各进行一次;
3.读右图,完成以下问题:
该日气温最高出现在 点;最低出现在 点; 该日气温相差 ℃;日平均气温为 ℃ ;
4.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日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1.
(1)请同学们观察右图贺州和长津湖的纬度位置,并对比两地纬度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结合课本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推断世界纬度位置与气温的相互关系。
规律一:
探究2:
(1)请同学们观察右图同纬度地区的北京和长津湖的海拔高度,并对比两地海拔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并结合课本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试着推断世界同纬度地区海拔和气温之间的相互关系。
规律二:
探究3:
(1)请同学们观察右图北半球20℃等温线,这条等温线在哪些位置出现了巨大的弯曲?
(2)结合课本P73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对比夏季和冬季海洋和陆地的气温的变化特点。
夏季:
冬季:
(3)由于气温的半球变化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气温的年变化与海陆之间的关系为:
北半球 南半球
大陆 海洋 大陆 海洋
最高值(月份)
最低值(月份)
(
南半球 北半球
)
规律三:
扩展延伸:
你能举例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纬度与气温、海拔与气温、海陆与气温变化的实例吗?
课后反思: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气温的测定和世界气温的温度规律 教案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通过对气温这一课时的学习,知道气温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平均气温等;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简要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材料,创设寻找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情境,过程中不断形成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前完成日气温的测量及模拟海陆气温差异的实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世界气温的学习,并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发展知行合一的品格;结合事实材料适当拓展,讲述当今气候与环境(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之间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同样会影响气候,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对世界气温分布的影响;掌握图表分析要点,学会从图表中分析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并设疑“为何会有如此寒冷的 气候”引入本节内容“气温”。 (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长津湖》片段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爱国 情操。 二、新授课之活动一:气温的测定和计算 (师)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导学案。 (生)1.(提前预习)教材71-74页; 2.完成导学案上的环节 一:课前自学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尝试解决独学、独思发现的问题,培养学 生学会独自思考、分析的能力。 活动二:等温线的判读 (师)结合等高线地图引出等温线,引导学生通过等高线的概 念及特征,举一反三的去学会判读等温线。 设计意图:通过已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活动三: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师)展示资料 1.长津湖与贺州的纬度与同一天气温,结合课本地图分析纬度 与气温之间的影响 2.1同纬度的长津湖和北京的海拔高度及气温,结合课本地图推 断出海拔与气温的影响; 2.2感受贺州姑婆山气温与海拔的关系。 姑婆山.mp4 3.播放学生的课前实验剪影,再通过对比分析出海洋与陆地气温的不同原因,推断世界海洋与陆地气温的差异。 (生)学生读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小组代表表述观点。 (师生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3、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气温不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对学成果或对学中未解决的问题,锻 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 身边”,正确处理“人地协调观”。 活动四:知识拓展 (师)播放“全球气温变暖”小视频 (生)学生观看视频后,学生各抒已见, 谈谈自己我们应该怎 么保护环境? (师)随机抽取两名学生参与在线课堂练习小游戏。 (生)被选中学生在白板上完成课堂练习小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存在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让学生 感悟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五:本课小结 师生合作)根据思维导图的,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活动六:利用超链接方式链接以下课堂练习 1.一天中, 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 ) A.2时左右 B.正午12时 C.下午1时左右 D.14时左右 2.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 B.7月 C.8月 D.2月 3、重庆海拔约260米,七月平均气温为28℃,峨眉山海拔约3000米,计算峨眉山山顶七月的平均气温约为多少度?( ) A.11.5℃ B.44.4℃ C.26.3℃ D.29.6℃ 4.根据上图,回答下列关于等温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B.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不同 C.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低 D.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高 5.从全球范围看,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 A.从南向北递减 B.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 C.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D.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6.一般而言,北温带同纬度的1月 平均气温( ) A.高原高于平原 B.陆地高于海洋 C. 海洋高于陆地 D.荒漠高于森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本节 课的 知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