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作业练习
1.二战后,苏联政府认为,在东欧建立的“民主政府”就是指共产党政府,“自由选举”就是把不赞成共产党的党派排斥在选举之外。所以当美国提出在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进行西方式的自由选举时,苏联认为这无异于要让他和阶级敌人分享权力。这说明冷战的起因是美苏( ) A.经济利益的矛盾 B.综合国力的强弱 C.意识形态的差异 D.军事力量的失衡 2.“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本质是( ) A.遏制苏联 B.恢复西欧经济 C.称霸世界 D.解决希土危机 3.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敦促欧洲人制订一个“治疗而不是舒缓”的长期项目。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欧内斯特·贝文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并立即与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乔治·比多取得了联系,交换看法。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有利于( ) A.维护西欧长期稳定 B.消除西欧各国冲突 C.推动西欧国家联合 D.加强美国控制西欧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据统计,1950年苏(联)东(欧)贸易额相比1948年翻了两番,1952年更是超过了250亿元。东欧贸易额的70%都是与苏联或者集团内部其他国家产生的。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6.1962年10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美国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7.在美苏争霸中,欧洲国家被迫与超级大国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为避免成为牺牲品,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 ) A.成立“北约” B.加入“华约” C.组建欧洲共同体 D.成立欧洲联盟 8.1972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他改变以往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根据日本自身利益同中苏等世界其他战略力量交往。这反映了日本( ) A.已经摆脱美国的束缚 B.国家实力影响外交政策 C.致力推动世界和平 D.开始向中、苏两国靠拢 9.1946年3月,英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弗兰克 罗伯茨向外交部建议,“要像战时解决军事战略问题那样来处理英苏关系”“必须认识到苏联不可能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但同时我们应努力防止这种缺乏友谊的状态转化成敌对”。该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这一建议( ) A.推动了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 B.延缓了英国对苏联冷战的进程 C.体现了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 D.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 10.1949年,杜鲁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援助落后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此,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美国此举( ) A.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B.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 C.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将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到非洲 11.右图漫画中,在美国式“合作”的背景下,英国、法国、意大利已成为“美国大衣”上的一部分,地上还堆放着写有“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布片。该漫画意在表明马歇尔计划( ) A.加剧了冷战下欧洲的对立 B.构建了欧洲集体安全 C.推动了冷战下西欧的合作 D.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1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一些重要协议,包括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及1972年的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这反映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 A.促进了美苏间关系正常化 B.瓦解了两大对峙阵营 C.促使美苏进入暂时缓和期 D.直接推动欧洲的发展 13.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以下是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回忆录及后人的研究 材料一 “除了保卫古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面前辩称,“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 10月27日,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28日)民主德国向苏共主席团通报,肯尼迪将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 注:2007年作者主要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撰写此书。 材料二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古巴离我们有一万一千公里远。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注:该书是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所写,回顾了自己政治生涯并说明其立场和观点。 材料三 1992年,卡斯特罗在有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回忆: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他现在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他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否则他会谨慎从事。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阅读两则材料,概述二者对古巴导弹危机讲述的不同。 结合以上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12:CCDCDD CBABDC 13.答案:(1)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材料一认为苏联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 细节陈述: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材料二认为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 记述侧重:材料一侧重记述发生的事情,材料二还表达了当事人更多的主观想法。 (2)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对亲历、亲见的事件的记述。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记述,不仅有细节描述,还有赫鲁晓夫的心理活动,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在部署导弹的目的、事件的结果等方面,由于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所写,加之要为自己当时的政策辩解,其回忆与其他历史记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回忆者身份、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个人主观意图,有可能影响到回忆录的可信度。 卡斯特罗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回忆,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不是为保卫古巴,而是为与美国对抗。说明回忆者的个人立场随时代环境变化而改变,也会影响到回忆内容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