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课件+教案+练习+音频)(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课件+教案+练习+音频)(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4 12:18:26

文档简介

《海燕》同步练习 1.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3.了解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 怒吼(hǒu) B.蜿蜒(wān) 飞翔(xiánɡ) C.火焰(yán) 呻吟(yīn) D.悬崖(yá) 深渊(yuān)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风把这些大块的蜚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B.它从雷声的振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C.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D.狂风吼叫……雷声哄响……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1)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5~9题。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①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 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② 5.“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燕”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8.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编一段“海燕”和“海鸥”的对话,注意反映出各自的性格。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海 燕 ①当春间二三月,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着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怠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②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③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④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⑤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⑥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⑦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⑧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10.仔细阅读全文,(1)找出最能表现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特点的词语。 (2)作者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背景是怎样的? 11.本文写的是海燕,为什么先从故乡的小燕子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作者见到海燕,托物寄思,在文中有两处抒情描写,一在中间,一在结尾,其作 用是:(1)中间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试一试 14.请举一例说说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参考答案: 一、1.C(yàn yín) 2.C(A.翡;B.震;D.轰) 3.(1)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4.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海燕之歌 俄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5.反革命的黑暗势力,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6.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7.动词“抱”“摔”,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8.①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②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 9.略 二、10.(1)伶俐可爱、隽逸从容。 (2)隽妙无比的春之图、绝美的海天。 11.这是作者在海上见到海燕时的联想,写故乡的小燕子是托物寄思,借以抒发思乡 之情。 12.(1)直抒思乡之情,点明大段描写乡燕的用意。 (2)加深思乡之情的寄托,收束全文。 13.作者既赞美了故乡的小燕子,又赞美了大海上的小燕子,更以海燕反衬故乡的小燕子,烘托乡情。 14.略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
3.赋予“海燕”新的时代意义,激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热爱生活直面困难的“海燕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朗读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第一板块:掀起诵读高潮,整体感知海燕形象
1.播放交响曲《命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高声诵读。
2.让学生自由表演诵读,或者两三个同学自由组合诵读。学生自评。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海燕》添加一个副标题。
明确:可以添加为“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等等。
二、第二板块:细读细品,欣赏海燕形象
1.跳读描绘海燕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深情赞美海燕。
海燕 美
海燕因为 而更美
明确: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去概括。比如:
海燕姿态美
海燕色彩美
海燕叫声美
海燕的挑战精神美
海燕的大无畏精神美
海燕因为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而更美
海燕因为暴风雨和海浪的衬托更美
……
2.选读自己认为写得最为精彩的句子,表情朗读并稍作分析。
明确:要求学生扣紧关键词语以及重要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并指导朗诵。比如:
(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可以和学生讨论:用黑色的闪电来形容海燕,好在什么地方?
(2)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可以提问:用“歌唱”好还是用“唱歌”好?
3.联系具体历史背景,解读象征意义。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地未经审讯就急匆匆地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地喜爱高尔基。”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这篇文章中,海燕的形象就是当时俄国第一次大革命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这种方法叫象征。而海鸥、海鸭、企鹅则是象征着当时不敢斗争、假斗争的一类人。而乌云密布、雷声轰鸣、波浪冲天的大海正是当时整个局势的象征。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海燕》写于1901年,是高尔基早期创作活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诗。当时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所唱的歌。这种思想倾向的小说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信使报》拒绝发表,《生活》杂志拒绝发表。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据《生活》杂志的主编回忆说:“《海燕》在审查官审查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三、第三板块:再次动情朗诵,赋予《海燕》新的时代意义
1.再次诵读《海燕》,您想到了现当代的哪些像海燕一样的人物?
2.听录音朗诵,并当场完成一段百字以内的“海燕寄语”,用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揭示海燕精神的内涵。
3.在诵读声中结束对于《海燕》的学习。
【资料宝藏】
1.文本解读
传情达意 仪态万方
----高尔基《海燕》破折号赏析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在十六种常用标点符号中,破折号是比较难用又不好理解的一种标号。《新编现代汉语》主编张静先生说:“许多意义、情态和声音的变化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初中课文《海燕》成功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细细玩味,是可以见出作者的心潮情思的。
(一)褒贬适当的解释说明
①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早就把它们吓坏了。
②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例①破折号说明海鸭呻吟不止的原因,加深人们对海鸭胆怯虚弱本质的认识,寄寓作者“愤其不争,怒其无为”的感情,也侧面反衬了海燕搏击风暴的英勇无畏。例②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舞的神态、色相和环境,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激越、钦赞的感情。
(二)刚柔相济的提示强调
①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②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这两个破折号都是用在前一个句子稍作停顿之后,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例①极写海鸥的有气无力、惊恐难耐,破折号传达出一种哀婉无告、低沉颓败的情绪。例②着意强调海并对光明降临的深信不疑。破折号犹如金光一线,给人以激荡奋发的鼓舞,振奋人心,催人上进!
(三)耐人寻味的蓄势停顿
①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②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上述两句,去掉破折号,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但是,那强烈的情感浓度和韵味却荡色无存。例①的破折号并不表示声音的延长,而是顺势停顿,积情蓄势,颇有厚积薄发,一泄千里之势,又如闸门紧闭的洪流,一旦时机到来,必将喷涌而去。它含蓄地传达出了海燕渴望迎战暴风雨的焦急和兴奋之情。例②破折号化长句为短句,蓄势酿情,短促有力,便于抒发海燕战胜困厄,迎接光明的豪迈喜悦之情。
(四)灵活自如的转换跃进。
①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例①中,从海燕的奋力叫喊转换到乌云听出欢乐,破折号勾前连后,表现情势的陡然一转,从侧面反衬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的信心。再有,上文(一)中例②的第二个破折号,前写海燕搏风斗浪,后写海燕大笑号叫,语意递进,情势紧急。飞舞则罢,还要号叫,何等痛快,何等酣畅!
(五)独立成段的蓄势泄洪。
①----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②……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例①破折号以前的一段文字描绘大海上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情状,以后极写狂风暴雨的倾刻即至,破折号承上启下,搭桥引渡,巧妙地渲染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鸟欢雀跃的气氛。例②破折号似可去掉,毫不影响语意传达,可是却省去了末句的句首停顿,收不到由于着意停顿而造成的蓄势泄洪的表达效果。尤直一提的是,例②和例①均以破折号勾联前后,并独自成段,这就足以见得作者强化抒情的艺术匠心了。
总之,破折号传情达意,仪态万方,很值得我们玩味、咀嚼。

《海燕》白璧无瑕
----也谈《海燕》的象征意象
江苏镇江六中 完权
读了登载在《语文学习》今年第4期上的《〈海燕〉白璧微瑕》一文,深为高老师“不为圣人讳”的勇气所折服。但就《海燕》一文象征意象而言,窃以为所言非是,遂草成此文与诸君商榷。也算是向高老师学习,“不为凡人讳”吧。
初中课本中使用象征手法的课文,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对象征意象的使用比较集中而单一,并且在文中有较为明确的句子点明了象征义。这样的象征手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习作中也比较容易使用。但是,《海燕》一文对象征手法的使用不同于这些文章。文中没有较为明确的句子点明象征义,甚而至于在语言表象的浅层次上看来都可以当作一篇写景的文章来赏析。就深层次的象征意象来看,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融入其中,成为这个象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令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说读过之后总觉得乱哄哄的”当在意料之中。
在这个象征系统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的是处于背景层次的“暴风雨”。它象征的不是某一类具体的人群,而是整个被压迫阶级推翻沙皇统治的大革命。作者以自然环境来象征社会环境,暴风雨之后是晴天,大革命之后是人民解放。在这个革命的风暴中,既有革命群众的斗争,又有反革命势力的镇压,还有游离于革命之外的“第三类人”的存在。这个意象本身就涵盖了其他所有意象,其他的象征体只是这个革命风暴意象的组成部分与细化。认清了这一点后,就不会在有意象理解上的混乱之虞,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使学生明确象征义上了。
在剩下的象征体中,显而易见,可以发现分为两大阵营,分别象征着革命阶级与反革命阶级。另外,为了丰富主人公的形象,作为对比和反衬,文中还描写了“第三类人”的形象。兹列表如下:
高文的观点之所以会认为乌云、狂风和雷电的有象征意象混乱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认清暴风雨在文中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其文中引做依据的几句话的错误理解。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②“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胜利,乌云听出了欢乐。”
③“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高文的观点是:“这些‘乌云’,对暴风雨来说,是前奏、条件;对海燕来说,是助威者、助战者,所以理所当然是正面的积极的力量。”这恐怕是没有依据的。
句①中,乌云应理解为暴风雨的营造者,是黑暗的化身。其象征义应为俄国沙皇的暴政是导致革命风暴的主要原因。“官逼民反”,“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啊!“卷集”这个词也充分说明了沙皇正在集聚力量做垂死的挣扎。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句②、③中的“乌云听出”,也不能认为是乌云在助威助战。这里应当是对于海燕的一个侧面描写。是乌云听出了海燕的“欢乐”以及“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原句省略了宾语的定语“海燕”,如果读者不认真阅读容易导致误解。为什么不用正面描写呢?这是因为只有从乌云,即从沙皇的感受的角度来写,才能写出海燕的欢乐和勇敢震慑了沙皇,沙皇统治者惧怕海燕了。所以依高文之说,“下面的一些句子里,它又成了反面的、被嘲笑的对象了。”此言极是,正证明了乌云这一象征意象是前后统一的。
以句④作为狂风意象前后混乱的依据也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海燕渴望的显然是暴风雨而不是狂风,是大革命的到来而不是对革命者的摧残。狂风的意象并不前后矛盾。
句⑤的理解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句②、③一样,这句也是省略了宾语的中心语。这句应理解为:“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困乏的是雷声,是沙皇,绝不可能是极度兴奋中的欢乐的自由自在的飞舞的海燕。雷声只不过是沙皇统治者用以威吓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它已经黔驴技穷了,它最后的手段只不过是喊几声发泄一下它的胆战心惊罢了。因此说海燕听出了雷声的困乏。雷声只能代表着沙皇政府对革命群众的镇压,和前文的象征义一样。
至于对闪电的理解,高文虽引经据典,但这只证明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雷电是象征积极肯定事物,但仍不能证明在这篇文章中象征什么。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雷电代表邪恶势力的情况也多得不可胜数,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其他常用象征体也多有一体多义的现象存在。比如黑色,有时代表凝重,有时代表神秘。《海燕》中把苍灰色(青灰色)的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就是取凝重有力之意。我们对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应当本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而不应想当然篡改愿意。
下面就很少有文章研究的海鸥、海鸭和企鹅的象征义做一些阐述。这三者的共同点是“怕”,但细细体味,会发现他们的不同点。海鸥的“飞窜”在行动上似海燕之“飞翔”,在目的上却是为了逃跑,因而象征着一些混迹革命群众中的假革命者;海鸭“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因而象征着不革命者;企鹅形似绅士,体态肥胖,因而象征着一些害怕革命会损及他们自身既得利益的小私有者,这是怕革命者。这三者之间还有着一种隐隐约约序列关系,其顺序不宜颠倒。
在授课中,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可以做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在初读的基础上,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自己去发现文中的象征体及其象征义,对全文的象征体系做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层次,在对文章词句赏析中,在微观的层面中深入理解。第三层次,做一个“等量代换练习”,把文中的象征体用象征义来代换一下。这样,就对文章的象征体系做一个全面的翻译,把文章在文学形象中包藏着的革命宣言解读出来。比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就是“让大革命来得更猛烈些吧”。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了这样的“翻译”之后,文学形象尽无,文学美感也尽失了。这恰恰说明了象征手法的使用达到的绝妙作用。
以上拙见,还恳请方家指正。
《海燕》教学设计、配套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一、加强诵读训练,可使用配乐方式;
二、开展“书法比赛”、“画插图”、“猜谜语”、“当翻译”等活动;
三、精心设计板书;
四、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机智:
五、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有关资料,训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学与玩(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导入。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读一读,写一写)
1、听写字词——“书法比赛”(活动一)
①先讲明比赛规则(准确100分,美观20分)
②听写(书法比赛)、评议打分。
③教师出示范作,学生“读一读”。
2、合作交流课外所搜集有关资料
①作者:②体裁:③背景:④海燕: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完成练习一)
1、教师配乐范读(背)
2、学生自由练读。
3、选段练读,指示方法
(4)~(6)段 (11)段 (13)~(15)段
(嘲讽) (自信) (渴望)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完成练习二)
(一)开展活动
1、“我也能画插图”——活动一
①教师示范画法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学生上台表演、解说
2、“我也能猜谜语”——活动二
①学生“猜谜语”,教师板书
②联想相关影视、小说
3、“我也能当翻译”——活动三
①教师示范(第(1)段)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选段探究(第(7)段、(11)段、(15)段)
(二)整体感知
海燕形象 本文内涵 象征手法
五、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具体地探究本文语言和修辞手法
(略)

教 学 实 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玩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大家喜欢学习吗?
生:也喜欢!
师:哦……玩也喜欢,学也喜欢,那么如果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老师倒有一个主意:如果有一种方式能把玩和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好不好?
生:好极了!
师:活动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今天哪,我们适当放松一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板书),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昂)
师:我们今天一起在玩中学的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方式独具匠心:商讨的口吻,平等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奠定了本课的基调;从学生较敏感的学与玩关系谈起,容易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愿望,创设出有利于探究的良好情境。]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我将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不过,今天我们将改变过去听写的陈旧方式,而来开展第一个活动——“书法比赛”。不仅要求把字写准确,而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比赛,愿意上台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教师点3人上台听写,听写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打分评比。)
[点评:用“书法比赛”这种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方式来代替听写,符合新课标 “识字与写字”目标要求,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更高标准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出示范作,上有毛笔所书本课生字词,并已注音,教师和学生一起边齐读边以手空临。)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课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体裁特点等……(生纷纷举手)
生1:作者高尔基,原名阿里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出示图片及《三部曲》著作)
师:哦,材料很翔实,还有实物呢。请大家把有关要点记到书上,课后有时间可以看看高尔基的作品。
生2: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反动统治的根基。
师:请大家在书上注①下关于时代背景介绍的字上打上横线。
[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的功夫是语文传统教学精华之一,应予以继承。同时,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阅读文学名著,开发了更广阔的语文课程资源。]
生3: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
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
生:是“诗”!不然,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笑)
师:说得好!下一个介绍课题。
生4:(出示图片)“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海燕本身只是一种海鸟而已,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高尔基笔下将赋予它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
[点评: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我们要开展的第二个活动便是朗诵训练。老师先来作示范,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哪些形象?
(师充满激情的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
师:老师背得怎么样?
生1:老师背得声情并茂,好极了!
生2:老师背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燕的叫声……
师:谢谢大家的赞扬。还是请大家多提出批评意见。
生:老师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比如把苍(cāng)读成了chuāng……
师:谢谢你的指正,我应该拜你为“一字之师”!(生笑)
[点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是一个创举!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精神]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像老师刚才那样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
生(齐):想!
师:好,就请大家全体起立,象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诵,甚有气势)
[点评:起立齐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
师:真是雷霆万钧,美哉!壮哉!(生笑)但是老师还想再听听哪个同学单独“吹竽”,请大家选读自己最喜爱的片断,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生争举手,教师逐一点名)
生1:“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掌声)
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害怕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
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掌声)
师:我好像也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呼啸声!
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师:(插话)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教师在朗读中用不同的方式实施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了朗读效果]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第三个活动“画插图”,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为了大家画得更快更好,老师来作示范,画上一些简笔画,大家就仿照黑板上老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板并作解说,师相机点拨。)
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
[点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循循善诱,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看似无心,但实际上别具匠心,使课堂教学流程中探究活动灵活而有序地进行了。]
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事情。
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
生:对。应该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师:你概括得既准确又新颖,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第四个活动——“猜谜语”。
(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室里热闹非凡,很快便纷纷举手)
[点评:活动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一经设置,即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师:哦,真快,请大家说说这些景物到底暗指社会上什么势力或力量?
生:海燕是革命者。
师:何以见得?
生: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到来。
师:对,那他应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是胜利的预言家了。(在黑板上“海燕”简笔画下板书)海鸥呢?他也在飞呀,叫呀!他也是革命者吗?
生:它虽然在飞,但只是在“飞舞”,而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可见不是真革命行为。
师:对。那它们就是“假革命分子”啰,这种鸟,不,这种人在革命到来时估计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开始也很积极,投机钻营,但一到紧要关头便会暴露出本来面目,当逃兵,当叛徒……(生笑)
师:说得好。大家一定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影视,完全能作些联想。那么海鸭和企鹅呢?
生:他们根本不喜欢革命,甚至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
师:为什么?
生:大概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害怕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点呢?
生:“胆怯”“躲藏”“呻吟”。
师:说得好,大家能不能象刚才那样联想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看看他们象社会上什么人的形象。
生:身体肥胖,穿着黑皮大衣,戴着眼镜,正象地主老财形象(生齐笑)。
师:那么乌云呢?狂风呢?闪电、雷声呢?
生:乌云肯定是沙皇反动势力。至于闪电、雷声、狂风大概是他们的帮凶。
师:应该是镇压手段,大家看闪电象什么?
生:象剑——是镇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
师:对。文后也有这样的句子:“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看来这些镇压手段在人民面前最终也不灵了。哦,“大海”指什么也该明白了吧!
生(齐):人民群众力量!
师:很正确。那么“波浪”自然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大家刚才把这些谜语全猜对了。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
生(齐):象征!
师:对。大家再合作探究一下,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什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代表回答并明确。)
[点评: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过程大于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师: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与比喻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五个活动:当翻译!
生(惊异):“当翻译”?
师:对,当翻译。不过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生:(恍然大悟)是这样啊……真新鲜!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难?
生:有点。
师:那好,还是老师先作示范,开个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要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好,大家接上来!
生1:我翻译这一句:“海鸭也在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意思是:“一些假革命者在唉声叹气,他们这些人,享受不了革命斗争生活的欢乐,敌人的淫威早把他们吓坏了。”(掌声)
生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应译成:“沙皇反动统治越来越黑暗,对人民群众的镇压越来越残酷,但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乐观、勇敢地同反动派展开斗争……”(掌声)
师:你的悟性真高!这样高难度的句子也能译出来!那么“下面雷声轰响……摔成尘雾和碎末”又如何翻译呢?
生3:这反映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人民群众暂时被敌人镇压了,革命暂时陷入低潮。
师:那么海燕——革命先驱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害怕了、退缩了呢?
生:不,他一样勇敢、乐观、顽强。你看,“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说明,反动派只能喧嚣一时,而不能阻挡美好的社会理想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战胜的,对此革命先驱者充满自信。
师:你能否在课文里找几句话“翻译”一下作为证明吗?
生:能。“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黑就消失了。”就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觉醒,革命高潮就会来临,就能最终战胜反革命的势力。”
师:好!很准确。那让我们一起来译最后一句——
生(齐):让革命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当翻译”的活动极富创意,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五、拓展迁移,体验升华。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临,又早已过去。而今,俄国的现状与百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政权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独联体(含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发挥作用,我们尤其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生分组热烈讨论、交流,师点1人示范,并作点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时铃声响了。)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
师:大家回顾这节课,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学习的?兴趣如何?收获如何?
生:活动——收获很大!
师:对,学中玩趣味无穷,玩中学收获多多!(板书)这节课到此结束,今天的作业是: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翻译”全文。
(二)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点评:教学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应充满现代意识,要使所学一切均能为我所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升华。作业的布置是对这节课探究成果的积极巩固。在课堂上已经过了充分探究,完成起来应该十分轻松,这就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变革带来的效果]。

教 后 反 思

这是在武穴市首届校本教研开放周中荣获特等奖的一节公开课,上完后,有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激动地对我说:“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老教师的话不乏溢美之辞,不过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