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反比例的意义(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教案 反比例的意义(西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5-25 2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周长为30 cm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
   总价(元)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运用课件设置例1第一个情景,并出示下面的表格)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
  组数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课件出示例1第二个情景图)。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
  所需时间(分)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剩下的路程(km)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时间(时)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
  学生2:砖的总块数一定,每次搬的块数与搬的次数。
  学生3:大米的总质量一定,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质量。
……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 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反馈:用24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应该有很多种拼法;拼出来的长方形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必须要填表后观察才能得出。
  教师:看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下面我把拼和填表的任务交给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试一试,看到底有什么结果?
  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参与其中,然后教师再展示出学生所填表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认真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表中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当宽扩大几倍时,长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24 cm2一定),所以在上表中,长和宽成反比例。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当宽一定时,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展示所填表格,然后抽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及其理由。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分组合作:要求将小组内每人制作的一个周长为30 cm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填入表中,再观察讨论,你认为在上表中,长和宽成比例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交流: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不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