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竹影
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参差___ 惬意___ 口头禅___ 疏密__ 朱砂__ 水门汀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 )___ 禅( )___ 瓣( )___ 燥( )___
稍( )___ 惮( )___ 辨( )___ 躁( )___
俏( )___ 殚( )___ 辩( )___ 噪( )___
哨( )___ 掸( )___ 辫( )___ 澡( )___
3.解释词语
惬意:
参差不齐:
4.阅读““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一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 “依样画葫芦”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中“这样的看法”指代什么?
③为什么写“竹影”还写“画竹”,是否繁琐,为什么?
④选文运用了 手法,有何作用?
二、【阅读】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5.文章起笔描写了仲春的自然景色,有什么作用?
6.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7.第⑧段画线句有何深层的含义。
8. “我”的童年为什么是“鹅黄色”的?谈谈你的理解。
三、【练笔】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
例(医院):医生:“没什么,死不了!”
改写为:医生:“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
9.(商店)售货员:“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他不在!”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竹影
1略2略3略4①.照着真竹描画竹子。②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 ③不。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④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①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②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6.制作骨架 系缠放线 7、①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 ③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 8、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9、10、略
18.《竹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联系生活,体会艺术和美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自主预读】
1. 《竹影》选自 ,作者是 ,原名是 ,浙江崇德人,他是现代 家、 家。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éng( ) 乘( )凉 qiè( )意 dūn( )下去
水门汀( ) 口头chán( ) 撇( )竹叶 参参( )差差( )
3.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的词语。
①“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②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4.请你试着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主内容。
【文本探究】
⒌怎样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并根据文章内容归纳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特点。
⒍文中的“爸爸”对“我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7.在文中,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8.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9.我的疑难
【巩固演练】
课内夯基
阅读课文①—③自然段,完成:
10.这几段文字主要通过对什么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趣活动中这一现象的?
11.请说说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
12.在“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一句中,“闪烁”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试说说理由。
13.第②段中“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什么特点?“院子里的光影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院子里怎样的光景?
14.分析以下语句,说说华明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②“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15.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和小伙伴看月影的情景,充满了情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月光下的竹影,感受其是否写出了国画的神韵。
1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等等,想一想,你是否想到做这种游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在创造中你是否也会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课外提升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晴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蚊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象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丽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年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是,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7.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以人们的评价开篇,有什么用意?
18.文章刻画梧桐的外形,着重抓住了它的哪一特征?
19.“梧桐”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秋风中的其它植物?
20.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进一步刻画梧桐的外形,展示它的鲜明个性?
21.文章中的哪一句集中体现了“秃的梧桐”的内在精神?
【方法归结】
想一想: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和查词典所得到的该词词义一样吗?
查一查:什么叫前后呼应,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1. 《丰子恺文集(艺术卷)》 丰子恺 丰润 画 散文
2.略
3.略
4. 文章按时间的顺序,以“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等活动为线索,引出了孩子们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5.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中国画像符号,不注重“像不像”,因而它注重“神似”,强调写意。西洋画像照相,画得如同真正的物品一样,注重写实。
6. 领路人的作用。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7.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8. 示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9.略
⒑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11.为我们出去乘凉,发现竹影描画竹影作铺垫。
12.光亮忽明忽暗。好,形象地写出了月亮透过晃动的竹叶时的景象。
1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霞光将消失时的动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院子里的光影越来越暗,由夕阳的金黄变得暗淡了,色泽也由宽广明亮变得越来越阴暗。
14.①活泼、好动、调皮。 ②不拘小节、活泼、淘气。
⒖(略)
16.能描写出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即可。
17.借用人们的评价,抓住梧桐“秃”的特征,从侧面展现梧桐枯槁的外形。
18.抓住“秃”的特征,“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如青玉”。
19.将那株梧桐与其他植物比较,进而显现它的鲜明个性,展现它不为外部困难所屈服,勇敢、顽强的内在精神。
20.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前者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中,后者通过古柏老榆的登场和各种花卉的亮相,展现梧桐不变的形态和顽强的精神。
21.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
2.领略国画的内在美,了解国画的有关常识,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谜语和儿歌。
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这些稚气的文字让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儿时与伙伴们玩游戏时的情景,天真烂漫的笑容,终生难忘。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一起回到童年中去。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等充满童趣的小事,以及在爸爸的引领下,一起探讨中国画。
三、研习品读,感受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请勾画出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评述。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并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点评。)
四、再读课文,探究体验 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的看法。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当孩子不由得走到艺术殿堂的门口时,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爸爸”这样做,保护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呵护了孩子们的童心,有利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
五、似水年华,回首童年
每个人都拥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都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可是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也许你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 ,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首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简要谈谈。 六、课堂小结 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孩子们那颗天真无邪的心,在婆娑的竹影中学生获得了艺术美的体验。其实,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种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往往让成人觉得惭愧。正如丰先生所说的"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丰子恺漫画的原作,市场上已很难见到。他的水墨画流入市场的比较多。沏上一杯茶,关上门,让我们静心赏阅他的作品
2.《竹影》中的渲染
一幅极好的画,淡淡的墨色和若隐若无的朱砂混合着作为背景涂抹在宣纸上。远处西边的山隐藏着大势已去的夕阳,泛出星星点点的红光。天空上一轮清冷皎洁的明月散出(发出)幽幽的银光。两光柔和地交织在一起,照在了近处宣纸下方的小屋上,徘徊在窗际。 不错,这便是读完了丰子恺先生的《竹影》后,闪现在我脑中的一幅扣人心弦的中国画的背景。正如一位画家,丰子恺先生用手中的那支笔,寥寥数语,文章的背景便被细致准确地勾画出来。而《竹影》这篇文章,也正如一幅中国画,仅是那点滴的几笔背景,便已让人回味无穷。闭目回想,也有一股神气围绕在心头。那么几处少了则缺、多了则滥的渲染却在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枯燥的故事情节变的活泼;苍白的文章画面变的多彩。背景描写,真可谓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必不可少的一道妙笔啊!无论是画或文章只要有了如此一番渲染,必会增色不少。 说到这里,不禁令我想起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若没有对同学们唱骊歌,交款后看到蒲公英,爸爸去世时夹竹桃落了等背景的描写,我们又怎能体会到英子在成长中所经历悲欢离合时的五味心情,并为之动容呢?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类比,我们可以得到:文章的渲染,背景的描写不可少!
(http://www.ting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