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7: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柏杨先生对一部清代文学作品这样评价:“二百余角色都各人有各人的性格,互不相同,只要听他们说话,就可以分辨出他们是谁,就可以知道他们对刺激会产生什么反应。”这部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了微、汉二调,吸取昆曲和秦腔等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后,京剧形成,并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B.各地特色文化的异彩纷呈
C.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成熟 D.世俗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
3.京剧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后来,徽调因为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优点,最终在道光年间形成新的剧种“京剧”。材料主要说明了京剧( )
A.是多剧种的融合和创新 B.是传统文化中的“国粹”
C.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在道光年间走向了国际
4.下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 《红楼梦》
A.文学作品开始世俗化 B.文学创作脱离现实
C.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 D.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5.下表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制作的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汤显祖《牡丹亭》是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A.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清文艺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6.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因其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底层人物形态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说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是( )
A.百姓学识逐渐提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7.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下面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时间轴,关于其朝代及其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B.②是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③是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④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8.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性剧种,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这说明( )
A.豫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 B.河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C.豫剧是在吸收多个曲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D.豫剧在传承过程中,推陈出新
9.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的来称赞,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这道歌里要称赞的中国国粹是( )
A.豫剧 B.昆曲 C.川剧 D.京剧
10.清朝中后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了京剧。材料体现了京剧( )
A.文学色彩日渐浓厚 B.剧目多是歌功颂德 C.深受皇室贵族扶持 D.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1.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
A.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12.小明从历史教育类网站的《历史辨析》栏目中搜集到了下列四项内容,其中与历史事实相符的一项是( )
A.西汉时期,活字排版印刷的《伤寒杂病论》问世
B.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C.施耐庵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D.京剧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剧”
1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李白《望庐山瀑布》 ②曹雪芹《红楼梦》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14.乾隆时,各种地方戏曲都在北京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这说明( )
A.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B.清朝实行自由民主文化政策
C.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戏剧作品反映大众现实生活
15.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被称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是( )
A.《长生殿》 B.《桃花扇》 C.《牡丹亭》 D.《红楼梦》
16.这一剧种吸收了昆曲精华,融合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戏剧的精华。这一剧种是( )
A.杂剧 B.京剧 C.徽剧 D.豫剧
17.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这说明京剧( )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皇室扶持,题材广泛
C.脱离民众,脱离现实 D.内容感人,词曲雅致
18.蒲松龄纪念馆位于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著述展室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共三十余种近百册。探访蒲松龄纪念馆可以了解( )

A.清朝的政治制度 B.清朝的文学成就
C.清朝商业的发展 D.清朝的对外关系
19.从下图可以看出,清代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是( )
A.小品表演 B.武术表演 C.京剧表演 D.马戏表演
20.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下表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
汉赋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唐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明清小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A.流行形式的不同源于地域不同 B.不同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D.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二、综合题
2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起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科技领先】
材料二: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经济繁荣】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文化昌盛】
材料四: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时代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该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请写出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到高峰的具体成果明朝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是什么?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两宋时期经济的什么现象?材料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请列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者。
22.“以声博物,以声寻史”——北京的声音景观。
材料一 数百年来,北京钟鼓楼“以时出治、声与政通”“鼓奏钟鸣壮帝畿”。巨大的报时铜钟与鼓群发出的震响与王者的心愿产生了共鸣,满足了报时、施教、扬威的需要。1271年,钟鼓楼被精心建造在元大都都城之中,成为古代都城的司时中心。
——摘编自《岁月深处的晨钟暮鼓》(《北京晚报》)
材料二 胡同本身的纵深感,以及四合院层层嵌套的特点,使得老北京叫卖声要想穿透这些空间让人听到,就需要拖长音,从而形成“中间常常有一个很大的停领或者施腔”的声音特点。北京皇城本身多居达官显贵,又使得老北京叫卖声运用传统曲艺表现形式“贯口”,配合各种响器,形成了一种比较优雅、好听的叫卖方式。
——梁轩《媒介嬗变视域下老北京叫卖声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声音艺术博物馆展厅字幕墙 2023年5月,位于北京市宋庄的声音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常设展区设有“老北京声活”展览单元,可以沉浸式体验胡同里的鸟声、悠长的鸽哨、景山万人对歌、鼓楼百年鼓乐、湖广会馆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王府井小吃街吆喝大王的叫卖声……声音是对老北京文化的记载,保护独属于北京的声音成为声音艺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北京钟鼓楼“鼓奏钟鸣”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老北京叫卖声的特点。
(3)北京的声音景观蕴含着北京历史文化。综合以上材料,写出你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并说明理由。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马紫晨《中原戏曲文化丛书:豫剧》
材料二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等。
——丁牧著《中国戏剧的历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河南省豫剧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总结豫剧剧目取材方式。
(3)综上所述,请你为河南豫剧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积累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以及世代持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如今我国已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荣书琴《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部分)。
昆曲 中国书法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端午节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含蜀锦技艺)
京剧 中医针灸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二十四节气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阅读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并从材料二中选取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列举与所选非遗项目相关的史实,论证你的观点。(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二百余角色都各人有各人的性格,互不相同,只要听他们说话,就可以分辨出他们是谁,就可以知道他们对刺激会产生什么反应。”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清代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用精炼的语言把人物的形象展现出来,D项正确;《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排除A项;《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描写了梁代梁山伯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排除B项;《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辛历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融合了微、汉二调,吸取昆曲和秦腔等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后,京剧形成,并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可知,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的,这说明京剧的形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京剧的形成,不能说明各地特色文化的异彩纷呈,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无法推断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材料不能表明世俗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优点……新的剧种“京剧”,说明京剧是多剧种的融合和创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京剧的形成过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京剧的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排除C项;在道光年间形成新的剧种“京剧”,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表格“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等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家,通过对“离经叛道”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这些“离经叛道”人物的塑造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暗含危机,D项正确;宋词、元曲已经开始世俗化,排除A项;文学创作没有脱离现实,反映社会情况,排除B项;清朝实行文字狱,文化政策不是自由开放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虚构传奇,故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清文艺,C项正确;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两宋时期文化,排除A项;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秦汉文化,排除B项;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宋代城市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和戏剧备受人们的欢迎,C项正确;百姓学识逐渐提高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是此时期文学产生的政治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小说和戏剧反映的题材不一定是高雅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图示④处的时间1368-1840年,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D项正确;秦汉时期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项;②是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排除B项;③是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可以看出,豫剧的社会基础广泛,受到民众的喜爱,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整个河南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豫剧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推陈出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生旦净末”“国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在北京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D项正确;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排除A项;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不是我国的“国粹”,排除B项;川剧,俗称川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不是我国的“国粹”,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是清朝中后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的产物,体现了京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京剧形成的过程,未涉及其文学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京剧的剧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京剧发展所受扶持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京剧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只涉及京剧,排除A项;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与题干信息“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没有联系,排除B项;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京剧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剧”,D项正确;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汉时的名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B项;施耐庵创作的长篇优秀小说《水浒传》,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望庐山瀑布》是唐朝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朝的,吴承恩《西游记》是明朝的,曹雪芹《红楼梦》是清朝的,正确顺序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乾隆时期,各种地方戏曲都在北京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这促进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这说明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A项正确;清朝实行文字狱,不是实行自由民主文化政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生活问题,排除C项;戏剧作品最终成为为上层社会歌功颂德的工具,最终走上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D项正确;《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排除A项;《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排除B项;《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献艺,赢得观众喜爱,此后徽调不断吸收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京剧吸收了昆曲精华,融合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戏剧的精华。B项正确;据此分析ABD项排除。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京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A项正确;“皇室扶持,题材广泛”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京剧艺术没有“脱离民众,脱离现实”,排除C项;“内容感人,词曲雅致”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涌现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意愿的作品。《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探访蒲松龄纪念馆可以了解清朝的文学成就,B项正确;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手稿属于清朝的文学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商业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据图片可知,展示的是京剧脸谱,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深受群众喜爱,C项正确;小品表演属于现代的一种文化表演,排除A项;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中华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文化意蕴,与图片无关,排除B项;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马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戏艺人将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入马戏艺术之中,使马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辞藻华丽,半诗半文,带有浓厚的贵族风格,唐诗音节和谐,文字精炼,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通俗容懂:这表明文学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形式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地域特征,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而不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问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从材料无法得出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
21.(1)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意两点)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任意一点)《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和平安定;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唐诗:李白 杜甫 白居易(任意1个,其他唐代诗人也可)
宋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任意1个,其他宋词人也可)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任意1个,其他元曲作家也可)
明清小说: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任意1个,其他明清小说作家也可)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是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时所作,此时的他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欢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
朝代: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成果:根据材料二“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和所学知识可知,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到高峰的具体成果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科技巨著: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是《天工开物》,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3)现象:根据材料三“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材料三反映出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现象。
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和平安定,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作者有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宋词作者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元曲作者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明清小说作者有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
22.(1)作用:报时、施教、扬威。
(2)特点:拖长音;与传统曲艺相结合,比较优雅,好听。
(3)示例:北京声音:湖广会馆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理由: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是国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不应该让其流失在历史长河中。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巨大的报时铜钟与鼓群发出的震响与王者的心愿产生了共鸣,满足了报时、施教、扬威的需要。”可知,古代北京钟鼓楼“鼓奏钟鸣”的历史作用有报时、施教、扬威。
(2)特点:根据材料二"得老北京叫卖声要想穿透这些空间让人听到,就需要拖长音”可知,老北京叫卖声的特点之一是拖长音。根据材料二“又使得老北京叫卖声运用传统曲艺表现形式‘贯口’,配合各种响器,形成了一种比较优雅,好听的叫卖方式。”可知,老北京叫卖声的另一个特点是与传统曲艺相结合,比较优雅,好听。
(3)本题属于开放题,根据题干信息选项自己喜欢的北京声音,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说明,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比如选湖广会馆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理由是: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是国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不应该让其流失在历史长河中。选鼓楼百年鼓乐。理由是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对研究明清两代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1)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形式,吸收了河南当地的民间艺术。
(2)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3)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办豫剧板报(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可归纳出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形式,吸收了河南当地的民间艺术。
(2)方式:根据材料二“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可归纳出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等。”可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3)建言献策:开放题,可围绕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办豫剧板报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4.根据材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积累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可得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根据材料可选择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二十四节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北京故宫作为世界规模最大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其典型代表。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古代建造水平和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丝织品销往海外;唐宋时期,丝织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蜀锦是其中代表。丝织技艺是中国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成24段,每段15天或16天,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以及世代持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可得出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可选择中国书法、端午节、京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书法: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成以楷、行、草书等为主要书体的书法体系,涌现出钟赢、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现出中国人特有艺术精神和内涵。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宋元以后,端午带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端午节记录了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在道光年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可得出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人创造力的来源。根据材料可选择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结合所学可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造纸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与铜活字。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古代造船业发达,两宋时期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项技艺推动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以上非遗项目都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明,展现了国人不竭的发明创造能力。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北京故宫作为世界规模最大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其典型代表。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古代建造水平和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丝织品销往海外;唐宋时期,丝织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蜀锦是其中代表。丝织技艺是中国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成24段,每段15天或16天,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示例二:
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书法: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成以楷、行、草书等为主要书体的书法体系,涌现出钟赢、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现出中国人特有艺术精神和内涵。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宋元以后,端午带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端午节记录了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在道光年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示例三:
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人创造力的来源。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造纸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与铜活字。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古代造船业发达,两宋时期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项技艺推动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以上非遗项目都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明,展现了国人不竭的发明创造能力。
【详解】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论述时,史实准确,并揭示其意义,如,示例一:根据所学和材料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积累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可知,可得出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论述: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北京故宫作为世界规模最大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其典型代表。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古代建造水平和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丝织品销往海外;唐宋时期,丝织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蜀锦是其中代表。丝织技艺是中国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成24段,每段15天或16天,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由此,得出结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示例二: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积累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以及世代持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可知,得出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论述: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中国书法: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成以楷、行、草书等为主要书体的书法体系,涌现出钟赢、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现出中国人特有艺术精神和内涵。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宋元以后,端午带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端午节记录了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在道光年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由此得出结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示例三: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积累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以及世代持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可知,得出观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人创造力的来源。论述: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造纸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与铜活字。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古代造船业发达,两宋时期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项技艺推动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以上非遗项目都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明,展现了国人不竭的发明创造能力。由此得出结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人创造力的来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