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0: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万物有灵”,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本课在前面课例学习的基础上既有具体的物,也有具体的事,作者琦君将自己的思想怀旧之情寄托在一件件事情、一幕幕场景之中。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回忆的一件件事情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继续学习作者如何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2、学会“借物抒情”的方法,并尝试练笔。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2、学会“借物抒情”的方法,并尝试练笔。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预习的收获,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感受到了作者的童年都是浸在这迷人的桂花香里。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检查你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师: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预设:桂花盛开时迷人的香气;摇桂花、收桂花时的快乐;赏桂花时的美好。
师:正所谓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美好的回忆就充盈在这细腻的描写中。这其中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桂花雨》这篇课文,跟随女作家琦君的文字,去感受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二、出示阅读指导(一)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课文,勾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喜爱之情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预设:
生1:我在第二自然段这里批注了:“香气迷人”,这段话通过写桂花的样子和香气,抒发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尤其作者还用一个“可是”,突出了桂花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气迷人,即使桂花树的姿态不美,花又小,都挡不住它的香气,说明的桂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生2:我觉得作者在这里也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在学习《白鹭》和《落花生》的时候,都学习和感受过这种方法。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桂花和其他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桂花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找生评价)他将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收获运用到这里。能够学以致用,特别的好。
师:这两位同学真是会学习,会思考,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贬低其他树种的意思,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达对桂花的情有独钟。下面就请大家想象着桂花那迷人的香气,带着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再来读这段话吧。(全班齐读)
师:桂花那浓浓的香气不仅弥漫在作者的心田,还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呢。请你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
生:(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挑生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呢?
我想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这个“浸”字。现在就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浸”字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呢?
三、想象画面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我们来想象一下。开始摇桂花了,大人小孩儿都忙个不停。此时桂花飘落,纷纷扬扬的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站在人们的头发上,飘到肩上,落入怀中。此时此刻如果你也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1:我感觉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有一股酥酥的痒痒的感觉,真舒服。
生2:我感觉桂花落在我的手心里,软软的,香香的,好想吃啊。
生3:我感觉桂花轻轻落在我的头发上,就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呀。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呢?
生:激动地喊,快乐地喊,拍着手喊。手舞足蹈地喊,闭着眼睛陶醉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作者此时的兴奋和快乐吧。(分组读)
四、出示阅读链接,借助资料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师:多年后这些画面作者都不曾忘记,是印在他脑中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可不是当年那个摇桂花的小孩子了。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我们了解到琦君自从离开家乡以后就一直也没有再回去过,多少年都没有再见到这桂花了。下面请你再来读读课后的这段阅读链接。(默读)
这两段话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的。这里的“木樨花”指的就是桂花。身在他乡,作者只能通过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和故乡了。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我们还了解到琦君和母亲,原先在故乡的家里有个大院子,那里种满了桂花。之后迁居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那里也种满了桂花,而且多是百年老树。开花的时候,那才是香飘十里,是杭州赏桂花最著名的地方。
五、(出示阅读指导二)
了解了这些,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母亲说的这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
生:我觉得不是的,杭州的桂花确实香,但故乡的桂花不仅有香气,还有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而且我在课前查资料的时候,知道琦君一家子离开家乡,一直也没有回去过,所以母亲才会这样说。
(找生评价)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母亲比的并不是桂花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已经成了家乡的代名词,闻着杭州桂花的香气,想的却是故乡的人和事。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特别好,看来母亲不是在用鼻子来分辨,而是在用心来判断呀。因为桂花就是故乡,无论人走多远,都不会淡忘故乡的印记。就像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一样。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呀!母亲的这一句话,令琦君从儿时到暮年都不曾忘却,深深印刻在心里。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生:文章开头说到“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从这个简单的开头中,我知道了桂花盛开的时间,同时我发现这个开头很有深意。我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正是团圆的日子,而作者却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小小的桂花就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呀!
师:呀!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成为了作者的知音。那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又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用“又”字说明他已经不止一次的想起过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了,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我觉得故乡的桂花已经成为作者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了。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深刻!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深深印刻在头脑中的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回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和故乡,用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抒情”。
六、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抓关键字词的方法理解句子。
生2:我学会了用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借物抒情”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