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时间轴所反映的主题是( )
A.交通运输的改进 B.改革开放的进程
C.两岸的经贸关系 D.祖国的统一大业
3.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长达38年的隔绝终被打破,台湾民众纷纷踏上了返乡之路。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台湾当局放弃“三不”政策
B.大陆政府放弃“三不”政策
C.连战与胡锦涛的“胡连会”
D.海峡两岸实现全面“三通”
4.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后,中共为此做了种种努力。下列相关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②台湾当局放弃“三不”政策
③《反分裂国家法》颁布④汪辜会谈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5.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这反映出我国( )
A.倡导和平统一的方式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坚信祖国统一将实现
6.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1987年,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1988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40余万人次。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这说明( )
A.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信仰 B.海峡两岸已经实现和平统一
C.海峡两岸人民交往日益密切 D.海峡两岸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8.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变迁,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下面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近代经济与教育文化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9.“2022年11月22日,由广西北海市足球协会和台湾花莲县足球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花杯’桂台(北海)青少年足球线上友谊赛,分别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和花莲县北埔小学以线上形式同时举行。”“2022第四届台商峰会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逾百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这些新闻体现了( )
A.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B.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C.海峡两岸交往频繁 D.海峡两岸隔绝被打破
10.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这是基于( )
A.和平统一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B.“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C.“九二共识”促进了两岸关系新发展 D.“台独”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
1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征程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12.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时间 内容
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2年 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2008年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代表团访问台湾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A.两岸的交流蓬勃发展有利于实现统一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
1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温家宝总理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4.1987 年“跨过海峡”“返乡探亲”等成为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这反映了( )
A.台湾人民渴望两岸交流 B.台湾影视业注重文化发展
C.台湾商人重视投资经商 D.大陆居民渴望去台湾旅游
15.观察下表,对于这些措施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个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B.大大加速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C.有利于台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海峡两岸的意识隔阂彻底消除
16.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他们印发了30万份《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的回归产生了重大影响 B.台湾民众希望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C.“九二共识”引起台湾民众共鸣 D.两岸人民共同追求“一国两制”
17.热门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
A.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愿 B.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D.台湾风景优美游客众多
18.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香港和澳门回归”“九二共识”反映的主旨是( )
A.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防建设与社会生活 D.政治的稳定与成熟
19.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于2月8日至17日率团来大陆访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以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分别会见夏立言副主席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国共两党互信和交往的共同政治基础,就当前台海形势及攸关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的相关议题对话沟通、交换意见,取得积极成果。这里提到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20.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进行的不懈努力有( )
①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②2022年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③20世纪末,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21.改革在路上,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有正走向灾难。便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赫拉利《未来简史》
材料三:珠海在首批经济特区之列,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材料四: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何宁卡在26日上午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首场记者会透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顺利完成,预计有望在近期获得批准实施。下一步,广东将联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证券报》
(1)结合材料一,“我皇实行变法自强”的背景是什么?列出导致戊戌政变发生的一条变法内容。简要说明这场变法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决策是什么?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谈谈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珠海能够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条件,指出特区特在哪里?
(4)请你为大湾区发展提二点建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谈判代表团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国原则与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与“一个共识”。
(1)我国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开始于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哪一理论?
(3)材料三中的“一个原则”和“一个共识”分别指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关于国家统一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在材料一时间轴上找出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时间段(以字母序号作答)。并分别写出两次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的地图,指出当时国共关系如何?写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材料三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3)结合近代史的学习谈谈今天台湾问题的由来。依据材料三,指出习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时间 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两岸处于敌对和隔绝的状态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87年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①”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91年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②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施”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 两岸实现③(通邮、通航、通商),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11月 习马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 ┅┅
(1)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补全材料一内容。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因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原则。只有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两岸才能进行和平对话、协商和合作,D项正确;“三通”指的是通邮、通商、通航,实现“三通”可以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但它并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虽然“三通”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只是一个方面,不能涵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全部,排除A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非常重要,但文化传承并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文化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排除B项;经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促进两岸的共同繁荣和互利共赢,然而,经济合作只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方面,虽然经济联系可以为两岸关系提供稳定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能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根本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其都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关,即涉及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交通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统一,而不是改革开放,比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排除B项;经贸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A项正确;“三不”政策由台湾当局制定与大陆无关,排除B项;2005年,连战与胡锦涛的“胡连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全面“三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②台湾当局放弃“三不”政策发生于1987年;③《反分裂国家法》颁布于2005年;④汪辜会谈发生于1993年,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①②④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表明在台湾问题上,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没有倡导和平统一的方式等相关信息,与材料反映的国家统一意志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没有提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要统一台湾的决心和意志,坚信祖国统一将实现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可知,海峡两岸人民交往日益密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信仰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截至目前海峡两岸尚未实现和平统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峡两岸来往探亲和人员往来人数增多,体现了人民交往密切的现象,无法直接说明海峡两岸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岸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因此九二共识的达成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由邮票名称中的关键词“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香港回归祖国”“两岸‘三通’十周年”可知,三张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B项正确;所提供的图片内容并未涉及经济、教育方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防建设,比如海陆空军建设,排除C项;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由题干“2022年11月22日,由广西北海市足球协会和台湾花莲县足球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花杯’桂台(北海)青少年足球线上友谊赛,分别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和花莲县北埔小学以线上形式同时举行。”“2022第四届台商峰会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逾百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可知,两则新闻反映两岸在体育和商业上的交往,体现了海峡两岸交往频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海峡两岸关系不是对外关系,排除A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至今还没有实现,排除B项;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中“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可以概括出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在《反分裂国家法》中提到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A项正确;“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不符合题干的题意,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台独”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未在题干出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所以这些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而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据材料可知,自1987年以来两岸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九二年海峡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等,两岸的交流蓬勃发展,这有利于实现统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问题,而是强调海峡两岸往来频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交流发展,并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香港、澳门回归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分离的现状,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1987年‘跨过海峡’‘返乡探亲’等成为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材料反映了台湾人民渴望两岸交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台湾影视业注重文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台湾商人重视投资经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陆居民渴望去台湾旅游,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同胞来往大陆的相关规定,如“台湾居民在20个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大陆对台湾同胞来往大陆的相关规定”,其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其不能起到“加速统一进程的作用”,B项夸大了其影响,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岸的意识隔阂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渴望回归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关系,并未涉及香港澳门相关内容,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的,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台湾民众的心声,未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表达了词作者要在台湾回归后,坐着动车去台湾、去北京天安门、登长城等一系列想法,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是人民的愿望,A项正确;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主要是针对民族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祖国统一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祖国统一问题,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台湾风景优美游客众多”材料无从体现,且与信息“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两者有利于民族团结,而“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结束了外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两者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因此其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民族问题和港澳台问题,没有涉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排除B项;国防建设涉及的内容是我国陆、空、海军等的建立和发展,题干内容也与社会生活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稳定与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项正确;和平统一方针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排除A项;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与“九二共识”不符,排除C项;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与“九二共识”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①符合题意;2022年,中国大陆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②符合题意;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实现“三通”,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不属于海峡两岸进行的不懈努力,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始)。
(3)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便于引进外资;东南沿海城市,交通便利,便于走出去;特: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来吸收外资侨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4)注重科技创新,把大湾区建成高科技产业集中的富裕地区;开发同时紧抓环保,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的老路,建成美丽的大湾区。
【详解】(1)背景:由“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可知,材料一中“我皇实行变法自强”的背景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作用: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作用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会议及决策:由“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有正走向灾难。便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可知,材料二中“经济奇迹”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中国农业大发展。结合所学,“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意义: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条件:结合所学珠海能够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便于引进外资;东南沿海城市,交通便利,便于走出去。
特在哪里:根据材料“特区是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可知特区的特指的是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来吸收外资侨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4)建议: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可知注重科技创新,把大湾区建成高科技产业集中的富裕地区;开发同时紧抓环保,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的老路,建成美丽的大湾区。
22.(1)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2)一国两制。
(3)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
(4)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任何破坏祖国统一法人言行。(言之有理可得分)
【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标志着我国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2)理论:根据所学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可知,这就是一国两制,它大大推动了祖国统一的步伐。
(3)“一个原则”和“一个共识”:根据材料三“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与‘一个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一个原则”“一个共识”分别指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认识: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我们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坚持“一国两制”,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统一。
23.(1)国共第一次合作:A处;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第二次合作:C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关系:敌对或对峙关系的关系;地点:甘肃会宁。
(3)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战败退守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
【详解】(1)第一次合作及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至1927年,通过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因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在A处,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第二次合作及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这时期国共两党通过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第二次合作是在C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关系:根据材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剿的政策,由于第五次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即进行长征,因此材料所述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处于对峙和敌对时期。
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3)由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两岸政治上的长期敌对,加上外国势力的介人和干涉以及台湾独特的历史,使台湾问题成了困扰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战败退守台湾;
要求:根据材料“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可得出实现祖国的统一。
24.(1)标题:两岸关系的发展。(或两岸关系发展大事记)①:三不;②:九二;③:三通。
(2)〖示例〗
观点:“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中国从英国政府手中收回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国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我们充分相信“一国两制”会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综上所述,“一国两制”的构想维护了国家主权,实现了祖国统一,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详解】(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处于敌对和隔绝的状态”“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015年11月习马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可知,可拟定标题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隔绝状态被打破;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2008年11月,两岸达成“三通”启动仪式。因此填写①:三不;②:九二;③:三通。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一、二,围绕“祖国统一”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即可。如提炼观点:“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中国从英国政府手中收回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国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我们充分相信“一国两制”会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综上所述,“一国两制”的构想维护了国家主权,实现了祖国统一,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