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月迹》这篇散文,出自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七单元,由贾平凹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时期一段温馨而美好的记忆。文章讲述了中秋夜晚,一群孩子在庭院、河边嬉戏追逐,寻找月亮的踪迹,那充满童趣的想象和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馨。全篇文字流畅,描绘细腻,贾平凹先生巧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带领我们品味月亮的魅力、自然的韵味以及童年的纯真。
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我们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叙述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开始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技巧。《月迹》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回顾与运用,更是一种拓展与升华,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依托“课文导学”,梳理月亮的踪迹,从字里行间品味那细腻的感受和美妙的描写。我们要初步领略月亮静态与动态之美,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是对单元习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的重要铺垫。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熟练地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们已经拥有了出色的阅读和信息搜集技巧。当他们深入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时,我鼓励他们积极拓展,积极搜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散文和神话故事等,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月亮的丰富意象,从而更深入地领略文章的诗意和韵味。记得在四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技巧。如今,在学习本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三篇课文时,我们继续教授并深化这一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用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堂生动的课上,学生们纷纷运用批注技巧,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深入体验作者的细腻情感和生动描绘。这不仅为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感受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表达效果”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推动他们在理解和欣赏能力上的螺旋式上升。
教学目标:
1. 预学阶段,我们深入钻研文中的词语,以便能够精准地捕捉作者的叠词与儿化语言特色,进而感受其文字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2. 我们追寻“月亮的足迹”,巧妙地借助《语文作业本》第2题的思维导图,细致入微地梳理课文的层次和逻辑,让课文内容呈现得清晰易懂。
3. 认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的“摘抄卡”后,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那动人心弦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感受,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文学世界之中。
4. 为了更深入地掌握如何运用动态与静态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将联读《月鉴》,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现在,让我们开启这堂精彩的语文课吧。
教学重点:
在“月趣”的文字间遨游,作者那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如潺潺流水,温暖而深情。每一个字句都弥漫着作者对月亮的深深钟情与无尽热爱,仿佛月亮不仅高悬夜空,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无尽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通过生动且丰富的描绘,作者将月亮的轮廓、色泽、光影展现得如诗如画。无论是月亮静谧地悬挂在天际,还是月光如柔纱般洒落大地,都赋予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些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如梦如幻的月夜之中,与作者一同沉醉于对月亮的深深向往。
此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月亮注入了人性的情感与性格,使其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存在。这种独特的描绘手法,不仅使月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也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为作者的文学魅力与创作才华所折服。
总而言之,从“月趣”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动人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引领我们走进月夜的美丽与梦幻,更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感受对月亮的深情与向往。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并掌握如何巧妙地运用动态与静态的元素来描绘出风景的魅力和生命力。
课前交流:
1. 让我们一起步入一场神秘的猜谜之旅吧!我为你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题:“在中国文人墨客的笔下,它拥有众多美丽的称谓,或被称为金蟾、银兔,或是银盘、玉镜,或是玉弓、弓月衣,或是银钩、玉钩。”聪明的你们,是否已经猜中了这迷人的谜底?(谜底:月)
2. 月亮,这个迷人的天体,自古便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它的形象在古诗文中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美称。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美称的魅力吧:初月如钩,被称为银钩、玉钩;玄月如弓,因此得名玉弓、弓月衣;满月如盘如镜,故被称为银盘、玉镜;又因为种种传说,它还被称作金蟾、银兔。
3. 月亮的足迹遍布古今中外的诗文之中,接下来,我们将一边品味这些美丽的诗句,一边追寻月亮的踪迹。你们是否已经跃跃欲试了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足迹在松间、海上、大漠和春江留下美丽的印记。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正式开启今天的课程之旅吧!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插图引题,走近作者
1. 启思引题:岁月悠悠,明月如故。这轮皎洁的明月,漫步于人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足迹,也寄托了人们那份纯净无暇的情感。此刻,她悄然出现在竹窗帘后,这一幕,正是贾平凹笔下散文《月迹》的生动再现。让我们携手共书课题,感受这散文的深邃魅力。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了无踪迹。学生齐声朗读:贾平凹wā。
2. 齐声诵读课题、作者。
3. 速览作者风采
现在,给你20秒的时间,浏览作者资料,看看你的目光能捕捉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时间有限,阅读多少内容就看多少,尽可能地捕捉与作者相关的信息。
板块二:检查预习,初感风格
1. 预学第一题的自我检验
(1)与同伴相互批阅,确保答案精确无误。纠正错误后,大声朗读题目及答案,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2)深入挖掘“面面相觑”这一词汇的深层含义。
①首先,精确掌握“觑”字的准确读音。
②其次,探索“觑”字在汉字中的具体含义。可借助字典,并结合实际语境挑选出最合适的解释。
③最后,全面理解“面面相觑”的整体意义,领悟其在句子或篇章中的独特表达作用。
2. 请细心检查预学单的第二题内容:
(1)诚邀小老师引领我们,共同流畅地诵读那些以红线标注的、可能较为陌生的词汇。
(2)读完这些词语后,诚邀各位分享内心感悟。我会随机在黑板上记录下你们的触动,例如可能出现的“叠词”现象。
(3)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作家的独特表达风格。
3. 深入观察第二组词汇,我们发现它们在阅读时显得不那么流畅。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共同发出了朗朗的读书声。黑板上,字迹清晰:“儿化”。
(2)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鲜明的结论:贾平凹的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了儿化词。这既源自他深厚的陕西背景,又深受方言习惯的影响,同时,这也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魅力。
板块三:揭开文脉,寻觅月影之舞
1. 每本书都犹如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够窥见作家的灵魂深处。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深入其作品的世界。此刻,我们即将跨越这扇窗,踏入贾平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慢慢解开他内心的秘密。对于这篇精致的小品文,我们又该如何去品味、去学习呢?答案,或许就藏匿在课文的导学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2. 现在,让我们共同诵读课文导学,探寻其中的奥秘,明确我们所要追寻的两个核心问题。
3. 明确第一个探索点:寻觅月影之舞
(1)现在,为大家预留五分钟的时光,让我们自由地在文本中寻觅月影的踪迹,感受那微微洒落的月光。
(2)分享你们的发现,我们一同来品味、来订正。或许在⑦⑧部分,我们会有些许的疑惑,那么,让我们携手回到第2、3自然段,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句子,圈画出那些关键的词语,共同为理解提供正确的方向。
(3)请同学分享你所找到的月影踪迹。让我们一同将其记录下来:中堂、院中、河边。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月亮的足迹,成为了夜晚中最美的风景。
(4)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贾平凹的匠心独运。虽然文字看似随意流淌,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清晰的脉络。从中堂到院中,再到河边,每一处都展现了月亮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韵味。这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形散而神不散。让我们再次将这些“月迹”的线索,深深地刻印在心中。
板块四:运用批注,细品月之韵味
1. 接下来,我们将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是:品味月之趣味。课文中,贾平凹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月亮,展现了其独特而有趣的一面。那么,哪一处的“月迹”最吸引你呢?请你用心寻找,将那些令人心动的句子摘录下来,并写下你的独特感受。
2. 让我们以批注的方式,深入探索内心的感受。无论是运用覆盖法细致剖析长句,还是通过圈画法凸显关键词,我们都可以在句旁留下独特的批注。批注的视角丰富多样,可以聚焦于关键词的捕捉,也可以沉醉于整体的意境感受。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手法上进行细致的点评,如生动的动态描绘、细腻的静态刻画,或者是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当然,我们更可以将这些视角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批注。
3.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继续使用批注的方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1)学习活动将持续10分钟,期间学生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老师将巡视课堂,精心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整合,并最终进行展示。
预设:老师将精心挑选出四份“摘抄卡”,并根据批注的方式将它们分为三类。其中,写法批注类将分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各一份,或者是多角度结合批注中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
(3)学生分享与深化环节:
在此环节,我们将迎来同学们的热情参与。首先,一位同学将精准抓取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细致批注,并慷慨分享给大家。随后,另一位同学将深情分享他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与批注。在同学们的分享过程中,老师会从批注的维度给予精练的点评,并为他们的批注赋予星级评价,以资鼓励。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写作手法,深入探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奥妙。一位同学将负责从动态描写的角度进行批注,其他同学则积极为他补充;另一位同学则将承担静态描写的批注任务,同样,其他同学也会为他提供宝贵的补充。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将精选出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情感朗读,老师将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给予点评,并为每位同学的表现赋予星级评价。
最后,老师将邀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动、静态描写的句子,通过声音的起伏与节奏,凸显一动一静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老师将悉心指导大家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我们在声音的韵律中感受月迹的韵味。
(4)总结时刻:
经过刚才热烈的讨论与学习,我们共同从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叠词、修辞手法等多个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批注。通过批注的方式,我们深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充分领略了月迹的迷人之处。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触与动人的描绘。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技巧与方法融会贯通,为自己的写作增添更多的生动与趣味!
4. 联读《月鉴》。
(1)学生汇报。
预设:从拟人、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多角度批注的方法分享阅读感受。
(2)小结:作者运用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将月亮比作顽皮淘气的孩子,描绘得如此灵动,月夜写得如此迷人。
板块五:联读作者,品悟月意
1. 引读文本。
“四时景物皆成趣”,贾平凹笔下的月亮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真是妙极了:她有时像个款款的女子,玉玉的、银银的,静静笼罩;有时又像个孩子,月形多变,足迹遍布,最后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里。齐读:
2. 联读作者。
同样一轮明月,在张九龄眼里是思念,在李贺眼里是壮志,在王维眼里是向往,在张若虚眼里是漂泊,那么在贾平凹眼里是什么呢?
预设:是陪伴,是温暖,是幸福,是追求……
3. 联读课外。
月亮是贾平凹情有独钟的文学创作对象,他写了22篇与月有关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成为贾平凹作品的朗读者。课后,你可以阅读贾平凹其他的写月的文章,探究月亮在他眼中的象征意义;你还可以观看中央台访谈节目《朗读者:贾平凹》,阅读他的其他书籍;此外,你还可以阅读《1+x》里的文章《良宵》,欣赏其他作家笔下的月,说不定你对月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精心策划了以《语文作业本》为基础的思维导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此作业复述“月迹”的故事。这一创新的实践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文章的架构,更引领他们品味了散文那独特的魅力——外在形式的自由奔放与内在精神的集中凝聚。我们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团队协作,鼓励他们用批注的形式表达对“月趣”的感悟,并通过“我的摘抄”部分,深入体会作者那精细入微的笔触与动人的描绘。
随后,学生将这些新学到的技能与策略应用到《1+X》中的《月鉴》篇章,实现了知识的转化与实践,不仅顺利解决了学习中的棘手问题,更凸显了教学重点。同时,也锤炼了学生的阅读技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我们深知只读一两篇文章难以全面领略作者的深沉情感。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阅读,让他们的阅读视野不断拓宽,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本节课以“略读”为起点,紧密围绕导学提示的任务展开,充分发挥作业本的作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习策略的迁移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扎实有效地进行学习,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