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2.《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指出:“‘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
A.“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D.锻炼身体,保家卫国
3.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倡导求同存异 B.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C.反对美苏争霸 D.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7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下列史实中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是( )
① 中、印、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己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材料所说的“会议”( )
A.最终解决了朝鲜半岛的和平 B.打破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C.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形成了团结协作的万隆精神
6.这一会议推动了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且使独立运动中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大国控制的内容变得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亚非新独立国家开始注意维护自己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避免充当美苏冷战中的棋子。“这一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1954年4月,周恩来在祝贺法国《人道报》创刊50周年的电报中指出:“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并主张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在内,应该和平共处。”周恩来的电报体现了( )
A.中法共同倡导“求同存异” B.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C.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8.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这里的“中国声音”指( )
A.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C.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友好关系
D.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9.1954年4月29日,中印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所确立的外交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李克强访问非洲时,在演讲中引用埃塞俄比亚谚语“蜘蛛合力,足以网住狮子”。该谚语生动解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朴素道理。从发挥的作用分析,下列史实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的是( )
A.“非洲年”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1.九年级某班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他们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过程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万隆会议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B.199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C.古巴人民在纳赛尔等人的领导下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D.1977年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2.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3.“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该内容最早出现的时间节点,应为以下哪一史事?( )
A.1971年尼克松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 D.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4.俄乌冲突爆发不久,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出自(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联合公报》
C.“求同存异”方针 D.日内瓦会议
15.2023年2月23日,联合国大会继续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中方在会上的发言中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始终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立场”源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6.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大背景下,所谓“大家庭”“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方式都没有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而激化了局势。而它的提出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这份“公共产品”指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国两制”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18.2023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对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
C.对国际局势的完全掌控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出自(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0.“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材料评价的外交主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求同存异”方针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综合题
21.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主革命结合实际】
材料一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褚晓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因素。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
【外交风云砥砺前行】
材料二 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主张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奉行这一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
【英明决策国富民强】
材料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人民至上中国智慧】
材料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到了哪些智慧?
22.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了迎接建党99周年,汨罗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展示影片——追忆历史】
(1)《战狼2》和《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播,引起强烈反响。影片中的撤侨场面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充分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梦。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请分别写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代伟人。
【绘制图示——理清历史】
(2)年代尺上的事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请你将两处空格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
【整理图片——把握历史】
图一 图二
(3)看到图一,你会想到万隆国际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哪一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总揽全篇——感悟历史】
(4)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材料二: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953年12月31日,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展开谈判。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就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略,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编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材料四:中方强调:“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2021年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1)哪一次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材料一中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引发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一个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120字。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1)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依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_______________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两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论述旨在强调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同世界人民团结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布局,排除BD项;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而不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因此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与“和而不同”不符,排除B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反映的是对外开放政策,与“和而不同”不符,排除C项;锻炼身体,保家卫国,与“和而不同”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及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因此,材料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项正确;题干中不涉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反对美苏争霸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①1953年中、印、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题意;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③1955年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符合题意;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符合题意;①③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依据“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己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万隆会议的召开,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D项正确;朝鲜半岛的和平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亚非国家合作反帝,而不是说打破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排除B项;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题干“这一会议推动了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独立运动中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大国控制的内容变得日益明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C项正确;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此事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71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中“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各国人民……应该和平共处”可知,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B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体现“求同存异”的说法,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A项;中法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64年,排除C项;中国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是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排除C项;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中印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这样,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排除B项;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排除C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B项正确;“非洲年”指的是非洲独立运动中的1960年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史实无关,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为了协调同盟国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而召开的会议,参会的是苏美英三国,排除C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不属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A项正确。199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9年,古巴人民在纳赛尔等人的领导下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古巴属于拉丁美洲,排除C项;1977年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以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题干中中国“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即是当时中国外交活动中这一方针的体现,A项正确;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均不符合万隆会议中国外交的初衷,排除BC项;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体现的是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1978年7月至12月中美两国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举行谈判,同年12月双方就建交达成协议,12月16日(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双方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决定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公报重申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D项正确;1971年尼克松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的就是为尼克松访华探路,准备前提条件,排除A项;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排除B项;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由此开启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宣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达了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A项正确;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始终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项正确;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签订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B项;亚非万隆会议主张“求同存异”,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据题干“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大背景下,所谓“大家庭”“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方式都没有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而激化了局势。而它的提出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与材料“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正好相符,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我国同一问题的构想,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C项正确;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自身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据题干“2023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D项正确;对俄乌冲突中国只是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并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并不希望掌握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排除B项; 俄乌战争自爆发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对其局势进行完全掌控,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士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士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所以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的中国的原则立场源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同”指的是亚非国家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排除B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中国召开的会议,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因素: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对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对人民: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详解】(1)因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可知,这体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公平的,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可知,这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根据所学可知,在五十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可知,这体现的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这体现的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对国家来说,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它对人民来说,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根据所学和材料四“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知,这体现在,制度保障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22.(1)毛泽东;邓小平。
(2)南昌起义;1949年10月1日。
(3)求同存异;一国两制。
(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详解】(1)伟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伟人是毛泽东。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飞速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因此,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时代伟人是邓小平。
(2)补充:从题干时间轴可知,第一个空格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27年8月1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因此,第一个空格应填写:南昌起义。从题干时间轴上可知,第二个空格的时间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因此,第二个空格应填写:1949年10月1日。
(3)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构想:从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香港的回归。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构想: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4)努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锤炼品格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23.(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五四运动。爱国主义。
(3)观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的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综上所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1)战争: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
(3)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从而可以从外交政策等角度去提炼观点,如观点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论述可以用具体的史实进行,如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的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综上所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4)感想:本题可以从近代外交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进行比较等角度去谈感想,如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24.(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示例一: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示例二: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遇制,维护了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详解】(1)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的转变是由地主阶级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三个事件,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论述。比如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事件中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这一主题。说明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回答。当然还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题。说明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进行说明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遇制,维护了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