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多极化世界的未来是否会重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种一超多强、群雄并起、相互倾轧的局面?如果是那样,人类可能会重蹈两次世界大战的覆辙,甚至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对此,中国提出的方案是( )
A.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组建新的地区同盟 D.与他国共同反全球化
2.九(3)班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时,整理了如下表格。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 )
时 间 事 件
2000年10月 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
2 0 0 1 年 6 月 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
2001年10月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A.有效推进大国合作 B.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
C.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D.大力发展与欧盟国家关系
3.如下图是从1950年起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此变化反映出( )
A.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大会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推动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4.1972年2月,《上海公报》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预发布,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即兴演讲说:“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尼克松所说的“22年敌对情绪”开始于( )
A.国民党败逃台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 D.美国使用原子弹
5.1972年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说的“改变世界”是指(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已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决定进行经济合作 D.美国决定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6.中国人从对在美亲友等“海外关系”唯恐避之不及,到如今有30多万中国留学生在美求学;美国人则告别“红色恐慌”,兴起了“功夫热”“熊猫热”和“汉语热”。这些变化说明中美两国( )
A.人文交流突飞猛进 B.双边贸易额迅速增加
C.制度差异正在消失 D.“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7.1973-1977年,中国接收留学生2066名,其中学习文科专业的日、美、澳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讲座》和《学中国话》节目先后于1973年和1976年恢复。出现上述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D.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
8.“在中美双方感到已作好实现正常化的准备之前,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必须要有所缓和。最后,主要是由于中国政策的改变,僵局被打破了。中方转而作出了一些微妙的让步,对这些让步,美国的三届总统已等待了将近七年。”“等待”“将近七年”主要是因为( )
A.台湾问题 B.澳门问题 C.香港问题 D.西藏问题
9.以下是某市九年级学生做的云展板。其主题是( )
1949年中苏建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中日建交
A.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B.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全方位的外交 D.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10.2021年11月11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就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提出4点倡议,“全力抗击疫情”居于首位。中国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这一现象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B.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力量
C.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11.1971年10月,日本再次伙同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果失败。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为中日友好交流拉开了新的序幕。日本对华政策迅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尼克松访问中国
12.照片凝刻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下面两幅照片反映的史实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A.中苏关系走向对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13.2018年7月,中国交建和中国港湾联营体以总分第一获得巴拿马运河四桥合同。但由于未中标的意大利—美国企业财团提出中标失败索赔,巴拿马政府与中企直到11月才签订合同。同年12月,巴拿马运河第四座大桥正式开工。由此可知( )
A.中国巴拿马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B.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C.巴拿马的发展道路已经十分平坦 D.巴拿马运河区部分主权仍属美国
14.如图所示中美贸易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和美国关系得到改善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5.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社论指出,这是联合国内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多年来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社论中的“结果”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新时代以来,中国形成了“两条腿、一个圈”的大外交。其中,“两条腿”包括了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一个圈”则指的是针对亚洲邻国的周边外交。这反映的是( )
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C.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下图是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建交高峰出现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第二次建交高峰的出现
C.第三次建交高峰的出现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
D.三次建交高峰体现了我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8.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苏联对中国外交进行干涉
C.美国对华敌视和孤立政策 D.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19.“当前,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相互激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翻开崭新篇章,今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坚持同亚非国家合作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20.2023年11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他曾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获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中美实现全面合作 B.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彻底化解了中美矛盾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综合题
21.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近代屈辱外交】
材料一
图A 总理衙门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设立外务部,作为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且“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参考西方外交体制,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并对职员选用、工作、升做专业规划和规范。外务部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摘编自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
(1)指出图A机构设立的背景。该机构在哪一条约中被改为“外务部”?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务部在近代中国外交转型中发挥的作用。
【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挠。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联合国内支持中国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驱逐台湾代表出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次派遣维和部队赶往世界各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金朝晖《周恩来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新中国于哪一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材料二,指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受阻的原因,并归纳“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图B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孙吉胜《参与和互构: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探析》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B,指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文字内容归纳其发展的特点。
【大国风范】
材料四 30年来,我们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增长上百倍,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吉乌公路、中塔公路等大项目成功建成,途经中亚的中欧货运班列快速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基础。中方将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加强彼此高层往来和战略沟通,办好“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等一系列对话合作机制,不断增进团结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变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2.【体育外交】
材料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会结束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的接见。“乒乓外交”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是跨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国际体育交流。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材料二: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开展多边体育交往,扩大国际体育交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全面走向世界。2008年,圆满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4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2022年,胜利举办第24届冬奥会、第13届冬残奥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外交的作用。请任意举出两例该时期重大外交成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简析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国家于1950年和1953年先后组建中铁大桥院和中铁大桥局前身,分别负责大桥的设计和建造。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它们不仅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还系统掌握了跨江大桥建造技术。以武汉长江大桥为种子,“武汉造桥天团”茁壮成长、开枝散叶,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60多年里,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院、中铁十一局、中建三局等企业,形成了设计、施工、钢材等全系列建桥产业链。
材料二:帕德玛大桥位于孟加拉国,由中铁大桥院勘察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耗时8年之久,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因为大桥通车后可推动当地GDP增长1.5%。两岸居民往来不再需要“摆渡”过河,渡河时间由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当年开工前,因帕德玛河地质复杂,国外某岩土勘察公司曾扬言,武汉企业不可能完成任务,并提出以合同报价5倍的价格“帮”中铁大桥院完成勘察设计。中铁大桥院拒绝外国公司的“好意”,自主攻关,顺利解决了难题。
——武汉市文化与旅游局《生日快乐!武汉长江大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武汉造桥天团”发展壮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修建帕德玛大桥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当地时间3月18日,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社交媒体上,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场景对比图刷屏传播。
请依据如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多极化世界的未来是否会重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种一超多强、群雄并起、相互倾轧的局面?如果是那样,人类可能会重蹈两次世界大战的覆辙,甚至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存在,排除A项;组建新的地区同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中,而不是反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中“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中国一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等,加强国际合作,C项正确;有效推进大国合作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的信息,排除B项;大力发展与欧盟国家关系题干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图中支持中国的票数呈现增长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D项正确;当时联合国大会的主导还是几个发达国家,而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是取得第三次世界的大力支持,而非苏联,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据材料“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22=1950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一度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C项正确;国民党败退台湾是1949年,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使用原子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72年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世界”是指,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中国,并与中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中美决定进行经济合作”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30多万中国留学生在美求学、美国人兴起了“功夫热”“熊猫热”和“汉语热”,这反映出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突飞猛进,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贸易额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制度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乒乓外交”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1973-1977年,中国接收留学生2066名,其中学习文科专业的日、美、澳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讲座》和《学中国话》节目先后于1973年和1976年恢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事业新发展阶段,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故出现了题干“外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的现象,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1月,排除C项;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标志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由于美国长期干涉台湾问题,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对台湾提出“一国两制”的时候,因此“等待”“将近七年”主要是因为台湾问题,A项正确;澳门、香港问题与美国无关,排除BC项;西藏问题在这一时期已经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1949年中苏建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建交”可知是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孤立、封锁的政策,与题干所诉不符,排除A项;全方位的外交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可知,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力量,B项正确;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题干所属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做出的贡献不符,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格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与事实不符,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这一背景下,日本迅速转变对华政策,与中国建交,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是1953年,不是1972年中日建交的背景,排除A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故选D。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所以图片反映史实出现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C项正确;中苏关系走向对立不是中美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这一方针促进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巴拿马政府与中企直到11月才签订合同。同年12月,巴拿马运河第四座大桥正式开工”可知,中国企业最终与巴拿马政府签订合同,并顺利完成了巴拿马运河第四座大桥的修建,说明中国与巴拿马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A项正确;“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由于未中标的意大利—美国企业财团提出中标失败索赔,巴拿马政府与中企直到11月才签订合同”说明巴拿马的发展道路依然曲折,并不平坦,排除C项;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从1972年到1985年中美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因此,主要原因是中国和美国关系得到改善,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1955年,不是中美贸易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不是中美贸易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针对的是港澳台问题,与中美贸易额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题干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C项正确;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A项;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召开的,排除B项;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既与大国开展合作,又与周边的国家开展合作,体现的是全文位的外交战略,C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外交,不是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全方位的外交,没有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信息和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第二次建交高峰的出现,B项正确;第一次建交高峰出现于1949年,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A项;第三次建交高峰出现于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扩大,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我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1年前中美对峙的状态,这是因两极格局政治格局下,中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这是主要原因,C项正确;一战的时间是1914年—1918年,与“从1950年到1971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没有涉及与苏联的关系,且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受苏联的干涉,排除B项;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不是中美对峙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B项;“坚持同亚非国家合作”与材料信息“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国际环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由题干材料“他曾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为尼克松访华准备了前提条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D项正确;使中美实现全面合作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排除B项;彻底化解了中美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的兴起。
条约:《辛丑条约》。
作用:是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
(2)时间:1971年。
原因:美国的阻挠。
历史意义: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契机;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趋势:稳中不断增长。
特点: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4)启示:国家独立是外交的基础;近现代外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重要因素。
主题:从屈辱中走向强大的中国外交。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图A总理衙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的兴起。
条约:根据材料一“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设立外务部,作为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且‘班列六部之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在《辛丑条约》中被改为“外务部”的。
作用:根据材料一“外务部参考西方外交体制,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并对职员选用、工作、升做专业规划和规范。外务部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可得出作用是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
(2)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挠”可得出原因是美国的阻挠。
历史意义: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契机;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趋势:根据材料三“图B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图”的数据变化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发展的稳中不断增长。
特点: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的发展特点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4)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中国近代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可知,给我的启示是国家独立是外交的基础;近现代外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重要因素。
主题:根据材料涉及的中国近代外交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外发展,可知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从屈辱中走向强大的中国外交。
22.(1)作用:成功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等。
外交成就:推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是跨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国际体育交流”分析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外交的作用:成功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等。
(2)外交布局: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原因:综合分析中国外交发展史可知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有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3.(1)根据国家组建中铁大桥院和中铁大桥局可知,原因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材料还体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建桥产业链的完善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苏联专家帮助到我国建起全系列产业链,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2)根据材料可知,帕德玛大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了我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提升了我国的基建能力。
【详解】(1)原因:根据“国家组建中铁大桥院和中铁大桥局”可知,原因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根据材料“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它们不仅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还系统掌握了跨江大桥建造技术”可知,苏联专家的帮助;根据材料“以武汉长江大桥为种子,‘武汉造桥天团’茁壮成长、开枝散叶,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知,建桥产业链的完善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60多年里,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院、中铁十一局、中建三局等企业,形成了设计、施工、钢材等全系列建桥产业链。”可知,从苏联专家帮助到我国建起全系列产业链,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2)影响:根据材料“因为大桥通车后可推动当地GDP增长1.5%”和所学可知,帕德玛大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了我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提升了我国的基建能力。
24.题目: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完全没有谈判的资格,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早已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有了强大的底气和实力,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综上所述,弱国无外交,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取信息得出论题:根据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可以得出论题: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其次进行论述: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可以进行阐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完全没有谈判的资格,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新中国的外交”可以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早已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有了强大的底气和实力,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最后得出结论: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弱国无外交,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