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20: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 掌握“矣、耻”等三个字词的读音,并能熟练书写“耻、诲”等九个生字。
2. 流利朗读课文,准确背诵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全面把握每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3. 领略古人读书的智慧和方法,激发自我反思与启示,以期提升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技巧。
【教学重点】:
细心诵读这三篇佳作,深入领会每句言辞的意蕴,全面把握整篇文章的精髓与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真谛,从而激发我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古人的读书方法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不少智慧,如精读经典、注重笔记、勤于思考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古人的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怀着敬畏之心对待知识,不断追求学问的真理和深度,这种态度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神圣和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耻、矣”等三个生字,精准掌握多音字“识”的发音,并能熟练书写“耻、诲”等六个字。
2. 能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
3.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主旨,并能结合个人的读书体验,深刻阐述课文内容所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清晰界定单元要点,引领新课探索
1. 同学们,课程伊始,我们将一同踏上八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个单元包含两大核心目标等待我们去达成。(呈现带有红色框的图片和要素)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根据指导来梳理信息,精准把握内容的要点。(标注:“要素”二字,并为其加上点)课后练习和语文练习部分将涵盖一系列明确的知识要求,帮助我们深化理解。其次,针对习作表达,我们需要学习分段表述的技巧,从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标注:“表达”二字,并为其加上点)接下来,我们将一同走进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古人谈读书》。(板书课题)
2. 本篇课文精心挑选了两位古人的读书论述。首先亮相的是孔子。(展示图片)他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摘自《论语》。(呈现:《论语》)这是一部汇编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论”在此意为“汇编”。《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7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全书共计20篇,包含400余章,蕴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结晶。
3. 第二位古人便是南宋时期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展示图片)。请注意,“熹”字读作第一声。
二、学习第一篇
1.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篇古文。(展示第一篇古文内容)这篇古文共有六句话,首先,我们来读第一句。
这句中的最后一个“知”字,与“智”字相通,意为智慧。(提供注释辅助理解)同学们,请跟随老师的节奏,一同朗读这句。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同学朗读)
提示:在朗读时,要注意“一座”的发音。接下来,同学们自行再练习一遍。
2.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好”是一个多音字,应读为第四声。而“不耻下问”中的“耻”字则是生字,书写时请特别留意其最后两笔,竖横不相连。在朗读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注意。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读一下?(同学朗读)
提示:在朗读古文时,我们要根据注音和注释,确保每个字都读得准确无误。同时,还需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力求做到连贯、通顺。
3. 那么,接下来的第三到第六句,大家会读了吗?
其中的“识”也是一个多音字,应读为第四声(zhi),意为记住。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再读一遍。
对了,“诲”字读第四声,很好。在朗读句子时,依然要注意停顿。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
4. 请问哪位同学来读第五句?关于这里的停顿,似乎有些不自然,那么最后一句读得如何呢?对于“寝”这个字,大家已经准确发出了前鼻音,读得非常棒。接下来,我希望两位同学能连贯地将这六句话连起来朗读一遍。(展示全文)
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做到了正确、通顺、连贯的朗读。学习古文,我们不仅要能读,更要理解古文的大意。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课后练习二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展示课后练习二)
我们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或者查阅字典来找到对应的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组织成通顺连贯的句子。当然,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标记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现在,请大家做好准备。
5. 请问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理解呢?
预设回答: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在字典中,“是”这个字的意思是……(展示“是”的意思)。在这句话中,“是”字用以表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智慧。
6. 第二句又该如何理解呢?(展示第二句)
预设回答:关于这句话,“敏而好学”指的是聪明且喜欢学习。但是,我对后半句中的“耻”字有些困惑,字典上解释为“以……为耻”,那么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以……为耻”也可以理解为“把……当作羞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把向地位、学问不如我们的人请教看作是一种羞耻。
7. 整句话的意思是:聪明且喜欢学习的人,并不会觉得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
8. 继续交流。(出示第三句)
预设:第三句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
点拨:这位同学提到了记、学、用,这正是学习的方法。
9. 继续。(出示第四句)
预设:我对第四句话的理解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只是热爱古代文化,努力追求知识的人。
10. 这就是学习的态度,那么第五句呢?(出示第五句)
预设: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习有时会感觉追赶不上,又害怕失去已经学到的知识。
“不及”表示追赶不上的意思。学习知识啊!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知识永远在我们前面奔跑,我们永远追赶不上。即使追上了,又害怕被甩掉。这可见孔子对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啊!
最后一句呢?
预设:我是这样翻译的,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问题,但这样却并没有什么收获,所以我认为,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小结: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向我们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我们刚才借助注释和字典了解了每句话的大意,也把握了内容。那么每一句话又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我们又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呢?同学们可以边读边思考,并在旁边做一下批注。(出示全文)
预设:我对第一句话中的“知”做了批注,(出示圈)这个“知”是智慧的意思。这表明了读书需要有老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11. 这是从学习态度方面提出的观点。它告诉我们,学习应该实事求是。
预设:第二句话告诉我们,要让人变得聪明,关键在于学习。如果不学习,即使你是个聪明人,也会落后的。而学习的好方法就是问(“学”、“问”出示圈)。我们不仅要向学问比自己好的人请教,还要向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的人学习,这就是要我们勤学好问。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了。
预设:第三句话中的“识”字,(“识”出示圈)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记牢。
预设:我补充一下,句中的“不厌”(出示圈)在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能满足,学了还要再学。
预设:我也有补充。我体会到,“不倦”就是我们要乐于不断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与大家分享。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有所收获。(“不厌”、“不倦”出示圈)
12.“识之”、“不厌”、“不倦”,这是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循环:学习——巩固——再学习——再巩固。学习永远没有尽头,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驱使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那么,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
13.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就是对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的最好注解。孔子对学习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渴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韩语中的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勤奋和刻苦是我们必须且最重要的条件。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坚持到底,迎难而上,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
14.让我们继续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验,一起追求更高的知识境界。
预设:第四句中的“敏”意指勤奋,而“求”则代表追求。我深信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如此伟大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对知识怀有不懈的追求。
1) 或许大家都曾读过《三字经》,其中描述了孔子勤学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勤学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从这段话中的“敏、求”二字,大家都能获得深刻的启示。至于最后一句,孔子通过他的学习经历向我们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刻,我又联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反之,只是思考而不学习,也会使人疲惫不堪,同样一无所获。
2)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呢?
预设: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学习,更要学会思考,思考后再去深入学习。这样循环往复,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我们的知识才会越来越扎实,越来越深入,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学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学习和思考相互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汲取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三、总结
1. 经过深入学习,我深切体会到这六句话所蕴含的深刻见解。它们围绕着读书与学习这一主题,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 这些内容不仅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对于学习古文来说,背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在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疏通文意来辅助背诵,无疑是一种高效而实用的学习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背诵这篇古文,感受其魅力与智慧。
四、作业布置
1. 深情地背诵出那篇富有韵味的第一篇古文,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智慧之光。
2. 认真地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的第一题、第三题和第四题,不断磨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练掌握本课新学的字词,丰富词汇量。
2. 深入解析关键词句,精确理解文意,领略文章的精髓。
3. 探究古人读书的智慧与方法,传承文化精髓,启迪现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回顾上节课的精彩内容。我们深入探讨了《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六句箴言,这些智慧之语至今仍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课后,我为大家布置了背诵课文的作业,旨在将这些智慧结晶牢牢地刻印在我们的心中。
2. 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为我们背诵其中的一段呢?(展示相关图片)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二、深入研读第二篇古文
1. 今天的课堂,我们将深入探索两篇古老的文篇。在朗读这篇古文时,我邀请你们特别关注三个要点:
(1) 准确地发出每一个字音,特别是这些关键的字。(展示拼音)
(2) 朗读时,注意掌握节奏,让语言如流水般自然流淌。
(3) 反复多次阅读,直至流畅连贯,如同丝绸般顺滑。
2. 现在,感觉自己的朗读已经很通顺了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同学的分享,看看他是如何将古文读得如此动人。
3. 真是令人赞赏,这位同学将所有容易读错的字都准确无误地读了出来。我们在阅读时,应当效仿他,在这些关键地方做出适当的停顿。(展示停顿符号)
4. 请同学们再次自主阅读,尝试将这些停顿融入其中。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成果呢?
三、借助详尽的注释和字典,深入领会古文所蕴含的深邃意境
让我们一起通过注释字典来领悟这篇古文的深层含义。请各位同学在阅读的同时,思考每一句话的含义。若有不解之处,请随时标记,稍后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解答。(展示全文)
1. 那么,第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呢?(呈现第一句)
预期回答:这句话意味着,我曾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2. 你的解读很接近。这句话中的两个“谓”字,其含义各不相同。前面的“谓”已在注释中明确,指的是“说”的意思。而后面的“谓”则意为“称为”或“叫作”。(展示意思)让我们把这两个“谓”放入句中,再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预期回答:我曾提出,读书应有三到,这三到称为心到、眼到、口到。(板书: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3. 现在,让我们看看第二句。
预期回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眼睛就不会专注地看。当心思和眼睛都不能专注时,随便翻书并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即使记住了,也不会持久。
4. 若心不在此,此字所指即为读书,亦字则意味着也是。请看,我为大家板书“心不在此的后果”。
5. 下面我为大家展示第三句。在这句话中,“急”字分量极重。它的意思是,在“三到”中,心到是最关键的。
6. 那么,最后一句又该如何理解呢?(展示最后一句)预期的回答是:当心思已经集中,眼睛会看得仔细,嘴巴会读得准确。这是一个反问句,实际上告诉我们,只要心思到位,眼和口自然会随之。这句话突显了心到的重要性。(板书:到最重要 心到最急)接下来,我希望同学们能串联起整篇古文的意思。(展示全文)预期的解释是:我曾说,读书需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若心思不在读书上,眼睛就不会细看,心眼若不专注,随便读书,定会遗忘书中内容,即使记住,也不会长久。在“三到”中,心到最为关键。当心思已集中,眼睛自然看得仔细,嘴巴自然读得准确。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大致理解了文意。但还需进一步探讨。这四句话其实包含了几个层次的意思,且各层次间存在某种联系。希望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试着将这些意思分层,将讲述同一内容的句子归并。现在,开始你们的探索之旅吧。(展示句子编号)
预设:我认为这篇古文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便是开篇的那句话,它强调了读书应达成的“三到”。
1. (板书句子,分明两层,层层递进)读书需要达到三个层面的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和口到。
预设:心到、眼到、口到,那么第二层又是怎样的呢?
预设:第二层涵盖了文中的第2至第4句话。第2和第3句话,通过揭示心思不集中的后果,强调了“三到”中,心到的重要性。
3. 心到是最重要的。文章首先阐述了心不在焉所带来的后果,紧接着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那么第四句话又说了些什么呢?
预设:第四句话进一步补充了心到的重要性,指出心到了,眼口自然会随之而动。
4. 只要心到了,眼口自然会随之而动。(板书:心到了,眼口必定到)这位同学的解读非常到位,这段话确实可以分为两层,那么这两层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总分关系。(板书:总分)作者首先提出了观点,即读书需要达到“三到”,然后深入阐述了心到的重要性。
5. 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者都做到了,才能真正算是专心致志。(板书:专心致志)而要真正做到专心致志,心到是最关键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并明确了句子之间的关系后,那么怎样才算做到了心到呢?
预设:心到意味着专心并集中注意力。
预设:要做到心到,就需要全神贯注地思考和学习读书的内容,仿佛自己完全融入了书中。
6. 这意味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做到全神贯注。当然,眼到和口到也非常重要。眼睛需要看到所读的内容,并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将这些内容深深刻印在心里,真正理解并消化它,让它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此外,多读多背也是必要的,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对于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用心去思考,自然就能看得更仔细,读得更准确,而且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五、古诗背诵之旅
当我们深入理解了古文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古文便如同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现在,亲爱的同事们,请根据我的提示,共同踏上这段古诗背诵的旅程。
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为我们展示这篇古文的魅力?请大胆展现你的风采。
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这篇小古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这篇文言文中的两句言论,正是古人对于读书学习的深刻见解。它告诫我们,学习永无止境,我们应具备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全身心投入其中,方能真正品味知识的甘甜。
就像孔子曾经说过的:“民以求之。”这样,我们方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断追求知识的卓越。
六、作业布置。
1. 倾心熟记第二篇古文,让古典的智慧流淌于心间。
2. 精心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磨炼语文的锋利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