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教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教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4 16:56:39

文档简介

扁豆
汪曾祺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概是紫的。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一种叫“棍儿扁豆”,豆角如小圆棍。“棍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棍儿,不当叫扁。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我想是“眉斗”的讹读。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闷扁豆面”挺不错。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翻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13.文章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4.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
  15.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17.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
  13.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14.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15.这句话借用纺织娘来写扁豆的诗情画意。
  16.一方面从扁豆的食用方面,介绍自己曾经难忘的一次吃扁豆的经历;一方面从扁豆的生长环境,来暗示扁豆也有生长在不普通的地域的。
  17.淡雅《端午的鸭蛋》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4、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新课。
看屏幕诗歌并朗读: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何以见得?(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吃棕子,划龙舟 ……)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4、展示“鸭蛋”图片。
二 作者简介:谁能帮老师介绍一下汪曾祺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2003年被评为国家优秀短篇小说。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能否把文章的题目改为《家乡的端午节》?
讨论明确:
文章分别写: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思路是 :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所以不能。
2、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过渡:那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讨论明确:
和外地一样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两种。
作者特别钟情的: 吃玩端午的鸭蛋。
◎老师小结:八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其中作者对鸭蛋更是情有独钟,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它能更作者带来怎样不一样的快乐呢?
3、请听2~5段的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以:好一个____________的高邮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句式说一段话来感受一下作者的赞美与自豪之情(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可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明确:
①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②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③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⑤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⑦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② 端午的鸭蛋有趣在哪里?
过渡: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明确,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4、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赞美,自豪,怀恋。)
5、作者为何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并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上一层异样的光辉!
6、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①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渡:那么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如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他的语言魅力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能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刚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 轻声朗读课文2-5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汪曾祺行文的语言特色。
讨论明确: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指导:善于用短句,一句一断,给人一种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一句话,字数少,阅读就不会有急促的感觉。相反,感觉会很平缓,悠闲。加上与长句的交叉运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回旋的美感。真正有一种平淡而有诗意的感觉。
文章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就出了名”
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指导:均是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且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补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因为他乡听到乡音,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指导: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补充:“我们能去掉吗”(亲切,自豪)
“有嫌家乡穷吗?”
4、“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导: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补充; “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补充这首诗: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离思诗》五首绝句中的第四首。也为悼念亡妻蕙丛而作。短短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忠贞不二的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此诗虽为爱情诗篇,却不庸俗艳丽,深沉执着,感人至深,实为爱情悼亡诗中的上乘。 元稹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对过去情人的痴情迷恋,难以忘怀。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在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一样。如此痴情刻骨的诗句出自曾对贵族小姐始乱终弃的元稹手中,这向我们表明了为人与为文并不是合一的。
5、“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指导: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指导: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小结:一个“吱”给人感觉:美味可口,垂涎欲滴。看来吃鸭蛋也是有讲究的,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俗中见雅)
7、“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指导:①平淡而有味。生活的情趣是无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在的。其中家乡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诗意的轻松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无限的热爱。②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这没有生活的实际是写不出来的。
8、“一般是敲破空头” “白嘴吃也可以”
指导:“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小结:汪曾祺先生真的是一位非常讲究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艺术的作家。诚如他自己所言,他语言追求的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而在本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朗读2-3段,再次品味一位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魅力。
五、拓展延伸
过渡:家乡的鸭蛋确实很好,但童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的生活更让人怀念。故乡的水土更难以忘怀,端午的风情更让人留念。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惜的是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的呢?
下面,我们读一段资料,然后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你对此有何看法?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学生写,师生交流。
◎小结: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可是,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
汪曾祺先生说:离开了家,端午节虽不再那么繁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细腻。但是,只要清晨有朋友和亲戚提了热热的粽子和温乎乎的鸡蛋来,或者有人轻轻地递过一个小耳朵一样的荷包,所有的心情就全成了一种热热切切想哭的感觉,很柔软很温暖。
那暖暖甜甜的粽子香,那四处流淌的艾草味,那浓浓的情意和绵绵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年年端午,又让人品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和美。
……
冰心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笑。”汪曾祺的童年因每个端午的每个细节而成为了诗,成为了梦,成为了永不褪色的画卷。究其因由,是他深深的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他知道: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教学反思】(共30张PPT)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看古诗猜传统节日
端午节
屈子即屈原
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家乡端午习俗
挂艾草,插菖蒲,
吃棕子,赛龙舟, ……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 、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4、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 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他提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散文集。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生活的妙处和自己独特的感受。文风闲适自由,不事雕饰,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腌鸭蛋
门楣
肃然起敬
苋菜
籍贯
囊萤映雪
粽子
门槛
城隍庙
车胤
避邪
蝎子
yān
méi
xiàn


zòng
kǎn
náng
yìn
xié
xiē
huáng
朗读思考:
本文可分成几部分,怎样分?
1、说端午,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习俗(段1 )
2、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段2~3 )
3、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段4~6 )
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朗读思考:
能否把文章的题目改为《家乡的端午节》?
◎文章分别写: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思路是 :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所以不能改。
品读思考:
那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和外地一样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两种。
◎作者特别钟情的: 吃玩端午的鸭蛋。
品读思考:请听2~5段的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以“好一个________的高邮鸭蛋_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段话来感受一下作者的赞美与自豪之情(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②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③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⑤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⑦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品读思考:请听2~5段的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② 端午的鸭蛋有趣在哪里?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
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品读思考: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怀恋。
品读思考:
作者为何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并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上一层异样的光辉!
品读思考: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①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结构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挂“鸭蛋
络子”
敲破“空
头”吃
鸭蛋壳
装萤火

囊萤映雪的故事

怀




品味课文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口语色彩浓厚 平淡有味
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典雅
运用语言造型 动感传神
语言艺术风格
请你从文中各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示 例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指导:善于用短句,一句一断,给人一种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一句话,字数少,阅读就不会有急促的感觉。相反,感觉会很平缓,悠闲。加上与长句的交叉运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回旋的美感。真正有一种平淡而有诗意的感觉。
文章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就出了名”
示 例
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指导:均是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且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补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因为他乡听到乡音,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指导: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补充:“我们能去掉吗”(亲切,自豪)
“有嫌家乡穷吗?”
示 例
4、“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导: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补充:“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补充这首诗: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离思诗》五首绝句中的第四首。也为悼念亡妻蕙丛而作。短短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忠贞不二的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此诗虽为爱情诗篇,却不庸俗艳丽,深沉执着,感人至深,实为爱情悼亡诗中的上乘。 元稹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对过去情人的痴情迷恋,难以忘怀。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在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一样。如此痴情刻骨的诗句出自曾对贵族小姐始乱终弃的元稹手中,这向我们表明了为人与为文并不是合一的。
示 例
5、“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指导: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示 例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指导: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小结:一个“吱”给人感觉:美味可口,垂涎欲滴。看来吃鸭蛋也是有讲究的,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俗中见雅)
7、“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指导:①平淡而有味。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其中家乡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诗意的轻松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无限的热爱。②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这没有生活的实际是写不出来的。
示 例
8、“一般是敲破空头” 、“白嘴吃也可以”。
指导:“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小结:汪曾祺先生真的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诚如他自己所言,他语言追求的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而在本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朗读2-3段,再次品味一位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魅力。
拓展延伸
◎过渡:家乡的鸭蛋确实很好,但童年的生活更让人怀念。故乡的水土更难以忘怀,端午的风情更让人留念。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惜的是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的呢?
拓展延伸
※ 下面,我们读一段资料,然后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你对此有何看法?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师: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可是,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 汪曾祺先生说:离开了家,端午节虽不再那么繁琐和细腻。但是,只要清晨有朋友和亲戚提了热热的粽子和温乎乎的鸡蛋来,或者有人轻轻地递过一个小耳朵一样的荷包,所有的心情就全成了一种热热切切想哭的感觉,很柔软很温暖。
那暖暖甜甜的粽子香,那四处流淌的艾草味,那浓浓的情意和绵绵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年年端午,又让人品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和美。
※冰心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笑。”汪曾祺的童年因每个端午的每个细节而成为了诗,成为了梦,成为了永不褪色的画卷。究其因由,是他深深的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他知道: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