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晨读暮诵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轮冲刺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晨读暮诵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轮冲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1 18: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24届高考历史晨读暮诵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内容 国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选举 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意义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中国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二战后国际冷战格局的力量对比
2.人民政权的巩固
剿匪镇反 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巩固了新政权
土地改革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考点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基础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4)意义: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政治制度(上层建筑)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点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3)探索中的失误
表现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政策调整
目的 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概况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过程
①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②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③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政变。④全面调整:
a.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b.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⑤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⑥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4)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考点4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年)
1.表现
(1)工业国防: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等各个方面,为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2)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外交方面:20世纪70年代外交局面取得新突破,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等。
(4)教育文化:物质生活、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文化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先进人物。
2.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