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2024.3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B D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D C C C A B 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8分)
(1)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中西饮食文化交融;分布范围广,数量多;餐厅布局设计通透简约,用具结实简单;服务时间长;多元味美价低;发展速度较快。(每点2分,任意5点得10分,其它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兴起: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香港,带动了港式茶餐厅兴起;适合大众化和平民化消费;(任答2点得4分)
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海外华人的传统文化情结;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任答2点得4分)
22.【答案】(18分)
(1)背景:17世纪初至18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任答2点得4分)
19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任答2点得4分)
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欧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任答2点得4分)
(2)影响:推动了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丰富了美国文化,使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仍然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任答3点得6分)
23.【答案】(24分)
(1)特点:历史悠久;参与群体扩大;相互借鉴中有所创新;保留了民族特色。(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法国主教拥有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艺术家画绘制具有中国风的裙子;欧洲贵族妇女穿中国风的服饰;出现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6分,答出三点即可)
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交流频繁;近代商品贸易的发展。(4分)
(3)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刺激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和制衣业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服饰的材料;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导致民族服饰业的曲折发展。(8分,答出四点即可)滕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
历 史
2024.3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2.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3.《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一个人窃取牛或羊、驴、猪,或船舶,如果它系神或宫廷的财产,则应对他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如果它系穆什钦努(非全权公民)之财产,则应对他科以十倍之罚金;如果窃贼无物以偿,则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法律带有习惯法的烙印 B.王权有浓厚神秘色彩
C.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恶化 D.存在森严的社会等级
4.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5.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6.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 东欧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② 南亚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③ 西欧 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④ 东亚 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姓氏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旨在(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C.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8.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偏安(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
A.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10.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 )
A.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 B.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
C.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D.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11.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12.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3.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亚历山大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宣示政权的合法性 B.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C.赢得当地忠心归顺 D.助推各地文化交流
14.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通过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
A.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 B.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 D.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15.美国和拉美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特点的是( )
①多源,混血社会 ②呈现出民主与法治特征
③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 ④以欧洲文化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据统计,1941年至1945年间,美国共有超过6万支志愿兵团队伍活跃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其中很多都是由年轻的非裔美国人组建的。这一现象( )
A.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 B.促使美国废除种族歧视条例
C.为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提供条件 D.引发政府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17.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8.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备科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出( )
A.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B.王权的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教育朝着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19.下图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 (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20.2004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111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化景观的保护( )
A.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 B.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C.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 D.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3道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香港在184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逐渐把包括西餐在内的生活方式引入香港,由于西餐的价格很高,只有西方人和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消费得起。二战后,尤其是7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香港,工商业起飞,改变了港人生活方式,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一种小吃店——冰室也相继兴起。起初冰室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三明治、奶油西多士、菠萝油、蛋挞等西式饮食,继而传统的广式小点、港式小炒,后来更是发展到晚饭小菜,与西菜馆和餐厅模式结合,最终演变成茶餐厅。茶餐厅无论在街坊闹市、公屋村落、豪华商场都能找到。其布局设计不强调私密性,门面通透,街上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内部。卡座通常沿着墙的两边排成行,方形和长方形的桌子在中间,桌面上通常有一块玻璃,压着菜单。用于装咖啡或奶茶的是厚实的陶瓷杯,厚杯子有利于“丝袜奶茶”的温度保持更长的时间。盘子相当简单。香港人极少未光顾过茶餐厅,在同一张饭桌上提供了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又能让其消费得起的食品。一般早上7时开门到深夜11时才关门,近年更有24小时经营。目前,港式茶餐厅在全国各地,有着众多的门店。如“太哼冰室”,能做到1年之内在全国遍地开花,将香港餐饮文化,还有味道延续。另外,近年美国、加拿大华人聚居的大城市,“港式茶餐厅”亦大行其道。
——摘编自张展鸿《港式茶餐厅与港人饮食全球化》(1994年)
(1)依据材料概括港式茶餐厅的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港式茶餐厅兴起、发展的原因。(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17世纪初—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对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起了巨大作用。进入19世纪,欧洲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取消黑奴制度,随后大批劳工源源不断地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主要在美国西部等地修筑铁路,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设工厂,美国迅速发展为居于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强国。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兴旺发达,而且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移民赴美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装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