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素养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确立的史实,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生产力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史料,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2.结合史料概括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史实,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树立推动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力大飞跃——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 改良蒸汽机 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 专门化 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4.影响: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二)生产关系大变革——工厂制度
1.背景:工厂的出现。
2.特点
时间 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 倒班制
制度 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 生产流水线 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原料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概念阐释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1)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内部是封建剥削的师徒关系。
(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内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工厂: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3.影响
(1)世界: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 管理形式 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中国
地主阶级洋务派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民族资产阶级 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 实业救国 ,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近代民族工业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变化 视角 概况
城市化 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措施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表现 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 运河 的开凿;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影响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表现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 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影响 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表现 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公共区域多设有标准钟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背景 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措施 (1)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2)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斗争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工人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二、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工业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社会思想 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促进了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社会形态 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达标检测】识联网
1.(2023·宁夏石嘴山期末)19世纪宣扬自由竞争的英国,在面对其纺织品与印度竞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入侵、压价等不正当手段,破坏印度当地棉纺织业,然后倾销商品,攫取利润。为改变入超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发动鸦片战争。这表明( )
A.英国自由贸易是基于其优势地位 B.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D.中印两国纺织业生产方式优于英国
2.(2023·山东潍坊期末)1846年,英国政府宣布立即完全废除玉米的进口税,降低小麦、燕麦、大麦、黑麦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B.经济思想发生变化
C.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 D.国内粮食价格低迷
3.(2023·广东汕头·期末)哈格里夫斯曾因发明“珍妮纺纱机”而被手工业者砸毁机器,焚毁房屋并流落街头;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多地都曾发生手工业者自发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中国近代多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曾因“夺人生计”而被手工业者捣毁机器和厂房。这些现象体现了( )
A.历史现象的周期性规律 B.历史发展的螺旋形上升
C.历史事件的不可复制性 D.历史认识的多元复杂性
4.(2023·山东聊城期末)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衣着简朴,颜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他们就鼓励了纺织工业成批生产:在法国,人们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法国人的这种消费观念( )
A.提升了法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意识
C.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狭窄 D.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
5.(2023·山东临沂期末)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C.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D.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6.(2023·河南信阳期末)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