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素养目标】
1.选取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运用平面布局图、教材插图,结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有关史料,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点的因素
2.难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梳理】
一、村落的产生
背景 (1)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经济: 农业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
表现 (1) 两河流域 :最早出现 (2)世界其他地区: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1)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 聚居点 (2)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靠近大河,依水而建
作用 (1)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2)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3)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
(一)集镇的产生及影响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产生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 商人的出现 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为了保护财富和人身安全,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影响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集镇功能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3.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 专业分工 。
三、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的含义及功能
1.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功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二)早期城市
1.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生活的地区形成了城市。
2.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三)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 营建城市 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四)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 道路系统 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 手工业者 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五)城市产生的影响:稳定了政治局势,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增强了安全防御能力,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二)概况
1.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地区 自然环境 建筑材料 布局和结构
两河流域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土坯、木材 墙壁贴着墙壁;基本上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的
古埃及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泥、木材、椰子叶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2.古代中国
远古时期 (1)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处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而居 (2) 巢居 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3) 穴居 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 (1)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 结构 明朝时, 砖木结构 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类型 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3.古希腊罗马
(1)建筑材料: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2)布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4)集体住宅: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民居是这种 复合式公寓 ,对后世影响深远。
4.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究·力
习题巩固
1.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2.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据此可知( )
A.区域位置影响城镇商贸发展 B.内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商帮崛起推动长途贸易兴盛
3.如下表所示,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深化。“中”的理念延续主要体现出( )
择中建都 夏代晚期都城偃师二里头都邑遗址位于“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区
择中建宫 早期偃师商城、郑韩故城、东汉洛阳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央
择中建殿 汉长安城未央宫之前殿、隋唐洛阳城之大明宫含元殿、明清紫禁城之奉天殿和太和殿
A.城市建筑技术的成熟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 D.国家认同观念的发展
4.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国”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统一趋势的加强 B.兼并战争的结果
C.民族迁徙的频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5.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6.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