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音频+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音频+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4 19:15:33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短文两篇》《谈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谈读书培根第一课时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走进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yíchóuzǎoxiájiéjuéliújièzhìcīhuò预习检测:读准下列字音: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使心情愉快。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通畅。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重要的诀窍。预习检测:1、听读课文,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2、请按:读书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作用 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整体感知:读书目的正面阐述其好处:
(正确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反面指出其偏向:费时过多—易惰
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读书方法主张推敲细思
或浅尝、或吞食、或细思提倡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整体感知:读书作用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塑造性格各种运动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弥补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结尾)整体感知:试找出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运用事例论证阐明了读书的三个正确目的,简单明了。合作探究: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合作探究: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也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好书一定要揣摩钻研才能读出味道”的观点,使说理通俗易懂,还让读者可以想像和意会。合作探究:5、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运用例证法和归论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最后加以归纳,使人信服。6、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性缺陷”的观点。通过性质相似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读书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合作探究: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语言品析: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语言品析:2、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语言品析: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句式整齐,同时起到增强语势的作用。1、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拓展延伸:怡情、傅彩、 长才选读、浏览、通读、细读……塑造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点:知识塑造人的性格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不求甚解马南邨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走近作者:知识链接:简介驳论文的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知识链接: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a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b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c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么样的态度?其“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4、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部分: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1)指出人们往往曲解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2)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3)归纳“不求甚解”的正真含义:一是虚心;二是了解大意。第三部分:用事实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是可取的。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
(2)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3)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第四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整体感知:1、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合作探究: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合作探究:3、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讨论质疑: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讨论质疑: 课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课堂总结:不求甚解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驳论道理论证板书设计: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柳永的《蝶恋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15《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 ) làn加( ) 味同jiáo蜡( ) huò然贯通( )
3.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作者 , 国 家、 家。著有《 》、《 》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仿句练习:
(1)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
(2)仿句练习。把画线句子补充成一组排比句。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有书为伴,闲暇________ ,________ 。
有书为伴,幽静________ ,________ 。
有书为伴,嘈杂________ ,________ 。
5.下面四句话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 )
A.景阳冈上的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B.我站经销的呼和浩特市机床附件厂生产的各种规格动力卡盘,是适用于各种车床和普通转度的内、外圆磨床及自动化机床上的高效自动化夹具。
C.广泛发动青少年高标准地开展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先进人物为内容的竞赛。
D.田华同志自我介绍说,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6.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警察教授王大伟编写的歌谣刚一播出就深受听众喜爱,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编写出几十首押韵的警示语歌谣并结集成《平安歌谣》一书出版。
B.一首《扬州慢》,王悦只默读了两遍就记住了,背诵起来不仅流畅,还一字不差,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是鞭长莫及的。
C.夏日炎炎的七月,新安百货公司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便宜了两到三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D.如今,这里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镇,而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是厂房,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二、课内语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3.(1)英 哲学 作 《随笔》《新工具》
(2)邓拓《燕山夜话》
4(1)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2)只要句式基本相同,语意通顺,用词基本准确即可。如:“闲暇也将变得充实,丰富而卓越;幽静也将变得绚丽,烂漫而多彩;嘈杂也将变得甜美,宁静而和谐。”
5.B.[辨析 (A项是陈述句,不能用问号),引号的误用(C项中“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是文件,应用书名号),感叹号的误用(D项“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感叹号)]
6.D
7.A.(“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不可误作与之相近的“一发而不可收 拾”,因为后者的意思是“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B.“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应为“望尘莫及”。C.“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语境不存在帮助别人的意思。D.“面目全非”意思是:完全不是原先的样子,形容变化很大。含贬义。)
二、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诘问,为难 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7、略
15《短文两篇》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时间: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1561—1626),___ ,出生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是_____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1912—1966),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 ) 滞碍( ) 狡黠( ) 咀嚼( )
死抠( ) 豁然( ) 迂腐( ) 吹毛求疵( )
3、释义
藻饰:
狡黠:
诘难:
滞碍: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学究:
开卷有益: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探究质疑
1、《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不求甚解》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精读品析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好处。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3、“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

参考答案:
一、
2.nàn zhì xiá jué kōu huò yū cī
3.藻饰:修饰文辞。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间,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二、
(一)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
1、(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运用事例论证阐明了读书的三个正确目的,简单明了。
(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也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好书一定要揣摩钻研才能读出味道”的观点,使说理通俗易懂,还让读者可以想像和意会。
(5)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运用例证法和归论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最后加以归纳,使人信服。
(6)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性缺陷”的观点。通过性质相似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读书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四、
1、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3、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生动、形象、贴切。
15《短文两篇》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电脑时代”,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电子图书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怡(yí)情 统筹(chóu) 藻(zǎ)饰
狡黠(xiá) 诘(jié)难 要诀(jué)
蒸馏(liú) 劝诫(jiè) 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 豁(huò)然贯通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请按:读书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作用 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部分:(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主张:推敲细思或浅尝、或吞食、或细思
提倡: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
第三部分:(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合作探究:
试找出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运用事例论证阐明了读书的三个正确目的,简单明了。
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也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运用喻证法论证了“好书一定要揣摩钻研才能读出味道”的观点,使说理通俗易懂,还让读者可以想像和意会。
5、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运用例证法和归论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最后加以归纳,使人信服。
6、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性缺陷”的观点。通过性质相似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读书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六、语言品析:
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句式整齐,同时起到增强语势的作用。
七、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1、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八、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出示课题《不求甚解》。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知识链接: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a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b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c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四、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
(2)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3)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
4.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3、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六、讨论质疑: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七、课堂总结:
课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八、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柳永的
《蝶恋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